学术投稿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池畔;林惠铭;徐宗斌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根治术, 并发症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 2000年 9月至 2005年 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 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 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 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 14例( 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4.8%与 3.6%(χ 2=0.446, P >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 1例,直肠残端裂开 2例;有 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 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 2例,输尿管损伤 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3.5%与 36.8%(χ 2=9.598, P< 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 3.5%与 6.5%(χ 2=2.102,P >0.05);吻合口瘘分别为 2.0%与 3.0%(χ 2=0.089, P >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 5.8%与 3.5%(χ 2=1.064, P >0.05);乳糜瘘分别为 1.5%与 2.5%(χ 2=0.201, P >0.05);肺部感染分别为 7.0%与 9.0%(χ 2=0.635, P >0.05);切口感染分别为 5.5%与 14.1%(χ 2=4.978, 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生存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C和生存素( 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6.0%和 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 P< 0.05);VEGF- 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 C和 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 C和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 C及 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元水;叶再元;赵仲生;施敦;邹寿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自发性结肠穿孔 16例诊治体会

    自发性结肠穿孔系指正常肠管在无任何病变 (肿瘤、憩室、粘连 )或外伤的情况下 ,突然发生穿孔而导致继发性腹膜炎.本病临床上较少见 ,好发于老年人 ,易误诊.我院自 1980年 2月至 2005年 8月共收治 1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琳鑫;毛根军;邵爱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3- 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 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 150例患者 (15.7% )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 57例 (6.0% )、肝脏转移 47例 (4.9% )、肺部转移 40例 (4.2% )和其他部位转移 6例 (0.6% ),中位复发转移时间 18个月 (2- 85个月 ).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 8个月 (1- 62个月 ). 23例患者 (15.3% )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 30个月,生存超过 5年者只有 3例( 13.0%).低龄 (P=0.024)、有肿瘤家族史 (P=0.000)、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0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 (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 (P=0.001)、 CEA阳性 (P=0.03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 (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作者:吴铁成;邵永孚;李井泉;吴健雄;周志祥;徐立斌;王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肠镜检查5690例患者的适应证及疾病分布特征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与各适应证对应的疾病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间进行的 569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男性 3096例,女性 2594例;年龄( 52± 15)岁.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原因: 26.9%为便血;25.8%为不典型腹部疼痛;11.1%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不成形;7.6%为肛门坠胀、疼痛不适;7.0%为便秘;3.0%为排黏液或脓血便;0.9%为体检发现直肠肿块和腹部包块;10.9%为结肠镜息肉摘除术后复查;1.5%为结直肠癌术后复查;2.2%为单纯体检者;其余 3.1%为其他原因进行检查者.结肠镜到达回盲部的比例为 97.7%,共发现各种疾病 2283例( 40.1%).其中结直肠癌 10.3%,结直肠息肉 19.6%,溃疡性结肠炎 4.3%,克罗恩病 0.5%.结论应对出现便血、非特异性腹痛、腹泻或便秘者和结直肠癌术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遗传受累者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作者:金黑鹰;叶辉;吴崑岚;朱勇;张金浩;刘萍;张铁娥;丁义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以后还应做什么

    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技术的应用,明显升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 5年生存率 [1].作为把患者的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外科医生,在 TME之后还应做些什么呢?其一,提高结直肠癌的预警以及早期诊断率;其二,减少肿瘤的复发率;其三,复发、尤其是局部复发后应如何处理?本文就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后的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人 2025例多原发结直肠癌荟萃分析

    目的总结中国人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多原发结直肠癌为检索词,电脑检索 1989- 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1)发病率 2.9%,有癌家族史 13.1%,平均患病年龄 53岁;(2)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55.2%,术中探查诊断率 37.5%,术后标本诊断率 15.7%;(3)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94.8%,平均间隔时间 5.2年;(4)癌灶部位:直肠 30.9%,乙状结肠 19.9%,降结肠 9.0%,结肠脾曲 5.2%,横结肠 9.1%,结肠肝曲 6.1%,升结肠 11.8%,盲肠 8.1%;(5)伴肠外癌灶 37.6%,伴腺瘤或息肉 43.7%,有淋巴结转移 34.6%;(6)组织学类型相同者 60.6%,不相同者 39.4%,腺癌 89.2%,腺瘤或息肉恶变 8.4%;(7)根治性切除 85.9%,姑息性切除 10.1%;(8)术后 3、 5、 10、 15年生存率,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4.3%、 44.6%、 26.3%和 9.4%,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9.6%、 59.2%、 45.0%和 36.7%,两组比较,分别 P >0.05、 P< 0.05、 P< 0.01和 P< 0.01.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临床少见,诊断主要靠纤维结肠镜检和术中探查;根治性切除率高;预后良好,且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优于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

    作者:何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71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与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 (SA)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年 1月至 2005年 7月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 71枚 SA的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71枚 SA中 47枚为隆起型 (无蒂 23枚,亚蒂 5枚,有蒂 19枚 ), 24枚为表面型 (扁平 16枚,侧向发育型 8枚 ),平均大小分别为 10.5 mm和 16.6 mm,常见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 SA分别为 53、 9和 9枚;不典型增生程度,轻度 47枚,中度 22枚, 2枚局部有癌变病灶. 10 mm以下的 SA 不典型增生程度较大于或等于 10 mm SA轻 (P< 0.01).腺管开口 (pit)分型的 60枚 SA中,Ⅳ型 SA多由绒毛状腺体 (64% )组成,Ⅲ L型 SA多由管状腺体 (68% )组成,但有 40%的 SA(24枚 )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样的Ⅱ型,全部由管状腺体组成;腺体异型性Ⅱ型与Ⅲ L型相近而小于Ⅳ型息肉 (P< 0.05).结论Ⅱ型 pit的息肉可能为 SA. SA具有肿瘤性息肉的一般特点,应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癌前病变.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温热疗法增强前药氟胞嘧啶对转基因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温热疗法能否增强前药 5-氟胞嘧啶 (5- fluorocytosine,5- FC)对转染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 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的结肠癌细胞 SW480的靶向性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转染 G1CEACDNa之结肠癌 SW480细胞接种到 96孔细胞培养板中,同时加入含各种浓度梯度的前药 5- FC.实验组以水浴加温法在 43℃下热处理 30 min,对照组不加热.第 8 d去除培养液,以 MTT法测定活细胞比率,分析前药 5- FC联合温热疗法对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热化疗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热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t=2.403,n=9);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 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P< 0.001,t=7.158,n=6);透射电镜观察下显示实验组细胞膜微绒毛消失,边缘变平直,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聚集在核模下.结论温热疗法能明显提高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对前药 5- FC的敏感性;两者联用能使转 CD基因结肠癌 SW480细胞产生 S期阻滞,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李金茂;黎成金;赖大年;王小军;何显力;包国强;吴涛;阴继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超声造影法对胃癌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观察

    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肿瘤向胃壁深部的浸润程度,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也是浸润的深度 [1].因此,利用超声对软组织的良好分辨能力,尤其对胃壁层次结构的显示来观察胃癌的浸润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院从 2001年至 2004年对 49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胃超声造影检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崔庆;郭静;冯延昌;沈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外科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可治愈结直肠癌的惟一手段.虽然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结直肠癌的 5年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手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提高了直肠癌根治率,但术后复发在临床上仍很常见.就结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来看,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为 3.1%~ 25.6% [1];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 4%~ 40% [2,3].而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经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一般为 3.5- 13.0个月 [4].对术后局部复发争取再次手术切除机会,依然是获得治愈的关键.如何提高再次手术切除成功率也成为胃肠外科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黏膜环切除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吻合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经 PPH治疗的 480例不同类型的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患者均采用 33 mm吻合器切除,切除规则黏膜环 303例,切除不规则黏膜环 177例.术后随访 1- 24个月.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出现痣核脱垂 8例,较不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者的 18例少 (χ 2=12.363, P< 0.01).规则黏膜环切除术中 ,切除不同的黏膜环宽度术后出现脱垂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331, P< 0.01),切除黏膜环宽 3 cm以上出现脱垂者少.结论切除黏膜环的宽度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切除黏膜环宽大于 2 cm手术有效,切除规则黏膜环宽 3 cm以上效果好.

    作者:司徒光伟;杜寒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术前放化疗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术前治疗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8月间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 161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接受直肠癌手术的 1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其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2.5%,低于对照组的 8.0%(χ 2=5.144;P=0.023).研究组中 57例接受术前治疗,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1.8%;而没有接受术前治疗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3.0% (χ 2=1.781, P=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否、接受术前治疗与否、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分期、脉管癌栓、辅助化疗等因素作为协变量,以肿瘤局部复发作为因变量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有无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

    作者:武爱文;顾晋;王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及肠电图的同步研究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和 Cajal间质细胞(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 H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 48例 HD患儿和 10例正常对照儿 SY和 ICCs阳性染色区域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HD患儿扩张段内 SY和 ICCs阳性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7± 1.05) vs.(3.53± 0.89);(2.09± 1.28)vs.(2.22± 1.31);P >0.05],而狭窄段肠壁内 SY和 ICCs镜下阳性面积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1.34± 0.97)vs.(3.53± 0.89);(1.41± 0.85)vs.(2.22± 1.31);P< 0.01]. HD病变肠段肠电图出现异常波型.结论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 HD的重要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形成和兴奋传导的异常,引起或加重了 HD的动力障碍.

    作者:唐维兵;徐小群;耿其明;张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 2000年 9月至 2005年 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 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 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 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 14例( 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4.8%与 3.6%(χ 2=0.446, P >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 1例,直肠残端裂开 2例;有 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 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 2例,输尿管损伤 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3.5%与 36.8%(χ 2=9.598, P< 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 3.5%与 6.5%(χ 2=2.102,P >0.05);吻合口瘘分别为 2.0%与 3.0%(χ 2=0.089, P >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 5.8%与 3.5%(χ 2=1.064, P >0.05);乳糜瘘分别为 1.5%与 2.5%(χ 2=0.201, P >0.05);肺部感染分别为 7.0%与 9.0%(χ 2=0.635, P >0.05);切口感染分别为 5.5%与 14.1%(χ 2=4.978, 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作者:池畔;林惠铭;徐宗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石性肠梗阻 25例诊治分析

    胆石性肠梗阻为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 [1].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不易,常在手术中确诊,病死率较高.我院 1990- 2005年收治 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沈历宗;张映河;华一兵;王国梁;俞学明;吴文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癌一例

    患者男, 43岁.以间歇性进食梗噎 14年,加重伴胸、背部疼痛 2月余于 2004年 12月 13日入院.既往有 10余年吸烟史.查体:轻度消瘦、贫血貌,颈部淋巴结未及,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中上段巨大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消失,管壁僵硬,管腔狭窄,食管中下段高度扩张,大直径约 8 cm,贲门部呈光滑鸟嘴样改变,见图 1.内镜检查:距中切牙 22~ 30 cm处见一不规则隆起性病变,下段食管扩张,贲门黏膜光滑,开闭可.病理活检:鳞癌.入院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中上段癌.于 2004年 12月 24日经左颈、右后外侧胸腹联合切口入路手术,术中见胸段食管明显增粗,直径约 8 cm,肿瘤上缘位于主动脉弓上 3 cm,下缘平肺下静脉,胸上食管旁及颈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底颈部吻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溃疡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 10.0 cm× 3.5 cm× 2.0 cm大小,已侵及食管外膜伴颈气管旁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于 2005年 1月 11日出院, 2月 15日接受放疗,剂量为 50 Gy,疗程 1个月.术后因肿瘤复发、转移而于 2005年 7月 22日死亡.

    作者:尹勇;张晓膺;王中林;蒋南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局部复发的外科防治策略

    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者中,有 30%~ 50%的患者只出现单独的盆腔脏器衰竭;盆腔局部复发为直肠癌根治术后 5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复发肿瘤不能切除,患者只能接受结肠造瘘、化疗等姑息性治疗,疼痛、出血、肠瘘、尿瘘、肠道尿道梗阻等症状常使患者痛不欲生.因此,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局部复发是肿瘤治疗领域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通过良好的局部控制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邵永孚;吴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5-氮-2′-脱氧胞苷对RKO结肠癌细胞株maspin基因去甲基化的转录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 DNA5′ CpG岛去甲基化对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对细胞株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 ,寻找抗癌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检测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 CpG岛甲基化情况;用特异性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氮- 2′-脱氧胞苷 (5- aza- 2′- deoxycytidine, 5- aza- CdR)作用结肠癌细胞株 72 h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maspin mRNA表达,四唑盐 (MTT)比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前后 RKO细胞株生长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存在 CpG岛甲基化.与对照组相比, 3组不同浓度 5- aza- CdR作用后, maspin基因 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 10.89、 16.91和 23.97倍,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 G0/G1期, 诱导细胞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5.17%、 8.71%和 11.23%.结论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 5′端核心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沉默的主要原因;特异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 aza- CdR能较好地逆转 RKO细胞 DNA异常甲基化,并有效地激活因高甲基化所致 maspin基因沉默的再转录,诱导该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唐波;彭志红;余佩武;曾冬竹;张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老年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 1982- 2004年间收治的 15例老年人 S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者 2例( 23.3%),术前误诊 13例( 86.7%).均行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 150 cm.其中 2例术后因近期 SMVT复发而再手术.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治愈 13例( 86.7%),死亡 2例( 23.3%).结论充分认识老年人 SMVT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而恰当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赵登秋;张喜成;姜宝飞;陈一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中相关标志物的筛查和鉴定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质组技术在血清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查并鉴定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期望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 2- DE)分离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 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得到 6个仅在胃癌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和 4个仅在对照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结论在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与健康者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蛋白质组学这一高通量的筛查技术可望从中发现与低分化胃癌相关的标志物.

    作者:李炜;刘炳亚;李建芳;陈雪华;郝建宏;蔡劬;顾琴龙;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