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主要以胃癌和结直肠癌为主.对于胃癌和肠癌患者来说,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就是肿瘤复发问题.胃癌和结直肠癌同属消化道肿瘤,但术后癌复发的形式却明显不同.胃癌腹膜转移占 40%~ 50%,肝转移占 10%~ 15%;而结直肠癌则相反,肝转移占 50%左右;两者预后也不一样,胃癌肝转移预后较差,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则发展较慢 [1,2].因此,我们将两者分别加以讨论.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猪小肠移植时供体、受体和佳血管的选择.方法麻醉,先后称量 30头小猪及其小肠的体重与长度,测算两者比例关系;对离体小肠行造影、色料灌注、 X线摄片,观测腹主动脉、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在体和离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小肠的长度平均为体长的 11.5倍;小肠的重量平均为体重的 2.3%.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近段在体与离体灌注后血管外径分别为 4.3/ 4.6 mm和 2.5/ 2.7 mm左右,肠系膜前静脉较肠系膜前动脉粗 1~ 2 mm.肠系膜前动脉水平段分支多为 6~ 8支.一般第 5、 6支长 [(20.0± 7.0)mm和 (22.0± 8.2)mm],在体与离体血管外径分别达到 1.9、 2.2 mm左右.结论腹主动脉、近段肠系膜前动脉及其第 5、 6分支水平肠系膜前动脉可以分别作为小猪全小肠和节段小肠移植的首选血管;在实行节段小肠移植时,可以利用肠管长度比例系数,进行初步筛选实验动物.
作者:闫朝岐;邹小明;袁友萍;柏春枝;宋茂力;李晓林;李刚;秦华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和 Cajal间质细胞(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 H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 48例 HD患儿和 10例正常对照儿 SY和 ICCs阳性染色区域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HD患儿扩张段内 SY和 ICCs阳性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7± 1.05) vs.(3.53± 0.89);(2.09± 1.28)vs.(2.22± 1.31);P >0.05],而狭窄段肠壁内 SY和 ICCs镜下阳性面积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1.34± 0.97)vs.(3.53± 0.89);(1.41± 0.85)vs.(2.22± 1.31);P< 0.01]. HD病变肠段肠电图出现异常波型.结论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 HD的重要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形成和兴奋传导的异常,引起或加重了 HD的动力障碍.
作者:唐维兵;徐小群;耿其明;张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肠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制能力的原始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胃肠组织中几乎所有的细胞,对维持胃肠黏膜更新及保持组织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可能是基因突变和积累的靶细胞,胃肠肿瘤的发生可能是胃肠干细胞突变的结果.然而由于胃肠干细胞缺乏特异性标志而不能分离和鉴别,所以目前关于胃肠干细胞与胃肠肿瘤关系的研究一直处于初始阶段.
作者:赵向阳;陈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与中肠的发育不良有关.其病理类型复杂,尤其是成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 [1].我院从 1995年 1月至 2004年 1月收治 7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徐关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 1982- 2004年间收治的 15例老年人 S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者 2例( 23.3%),术前误诊 13例( 86.7%).均行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 150 cm.其中 2例术后因近期 SMVT复发而再手术.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治愈 13例( 86.7%),死亡 2例( 23.3%).结论充分认识老年人 SMVT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而恰当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赵登秋;张喜成;姜宝飞;陈一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 43岁.以间歇性进食梗噎 14年,加重伴胸、背部疼痛 2月余于 2004年 12月 13日入院.既往有 10余年吸烟史.查体:轻度消瘦、贫血貌,颈部淋巴结未及,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中上段巨大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消失,管壁僵硬,管腔狭窄,食管中下段高度扩张,大直径约 8 cm,贲门部呈光滑鸟嘴样改变,见图 1.内镜检查:距中切牙 22~ 30 cm处见一不规则隆起性病变,下段食管扩张,贲门黏膜光滑,开闭可.病理活检:鳞癌.入院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发食管中上段癌.于 2004年 12月 24日经左颈、右后外侧胸腹联合切口入路手术,术中见胸段食管明显增粗,直径约 8 cm,肿瘤上缘位于主动脉弓上 3 cm,下缘平肺下静脉,胸上食管旁及颈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底颈部吻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溃疡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 10.0 cm× 3.5 cm× 2.0 cm大小,已侵及食管外膜伴颈气管旁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于 2005年 1月 11日出院, 2月 15日接受放疗,剂量为 50 Gy,疗程 1个月.术后因肿瘤复发、转移而于 2005年 7月 22日死亡.
作者:尹勇;张晓膺;王中林;蒋南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吻合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经 PPH治疗的 480例不同类型的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患者均采用 33 mm吻合器切除,切除规则黏膜环 303例,切除不规则黏膜环 177例.术后随访 1- 24个月.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出现痣核脱垂 8例,较不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者的 18例少 (χ 2=12.363, P< 0.01).规则黏膜环切除术中 ,切除不同的黏膜环宽度术后出现脱垂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331, P< 0.01),切除黏膜环宽 3 cm以上出现脱垂者少.结论切除黏膜环的宽度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切除黏膜环宽大于 2 cm手术有效,切除规则黏膜环宽 3 cm以上效果好.
作者:司徒光伟;杜寒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可治愈结直肠癌的惟一手段.虽然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结直肠癌的 5年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手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提高了直肠癌根治率,但术后复发在临床上仍很常见.就结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来看,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为 3.1%~ 25.6% [1];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 4%~ 40% [2,3].而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经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一般为 3.5- 13.0个月 [4].对术后局部复发争取再次手术切除机会,依然是获得治愈的关键.如何提高再次手术切除成功率也成为胃肠外科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术时采用连续性空肠间置完成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远端胃癌患者 34例,随机分成两组, A组 16例, B组 18例.胃次全切除后, A组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的输入袢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输出袢空肠分别结扎阻断,形成完整的连续性间置空肠代胃. B组行 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 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 Visick分级指数、血浆白蛋白水平、每餐进食量和体重,并用胃镜检查残胃和吻合口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 1年观察, Visick分级指数两组比较, u=2.1,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所有患者平均每日进食量均在术前水平的 85%以上, B组只有 14人达到该水平.两组手术前后体重减少值比较, t=- 2.181,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变化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25, P< 0.05);A组在 1年后显著增加,与术前相比( t=- 2.175,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 1年胃镜复查, A组残胃未发现胆汁反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和间置空肠无充血、水肿,而 B组发现残胃内胆汁潴留 11例 (61.1% ),吻合口炎症 13例 (72.2% ),吻合口溃疡 2例( 11.1%).结论连续性空肠间置能够恢复消化道生理通道并避免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作者:叶再元;张勤;余建法;张琪;李青;徐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发性结肠穿孔系指正常肠管在无任何病变 (肿瘤、憩室、粘连 )或外伤的情况下 ,突然发生穿孔而导致继发性腹膜炎.本病临床上较少见 ,好发于老年人 ,易误诊.我院自 1980年 2月至 2005年 8月共收治 1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琳鑫;毛根军;邵爱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 2000年 9月至 2005年 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 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 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 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 14例( 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4.8%与 3.6%(χ 2=0.446, P >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 1例,直肠残端裂开 2例;有 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 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 2例,输尿管损伤 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3.5%与 36.8%(χ 2=9.598, P< 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 3.5%与 6.5%(χ 2=2.102,P >0.05);吻合口瘘分别为 2.0%与 3.0%(χ 2=0.089, P >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 5.8%与 3.5%(χ 2=1.064, P >0.05);乳糜瘘分别为 1.5%与 2.5%(χ 2=0.201, P >0.05);肺部感染分别为 7.0%与 9.0%(χ 2=0.635, P >0.05);切口感染分别为 5.5%与 14.1%(χ 2=4.978, 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作者:池畔;林惠铭;徐宗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 pN0)胃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87例 pN0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男性 79.3%,女性 20.7%;超过 60岁者占 44.8%. 26.4%的肿瘤位于上部( U), 23.0%在中部( M), 51.4%位于下部( L).肿瘤小于或等于 2 cm者 29.9%, 2~ 5 cm者 57.5%,大于或等于 5 cm者 12.6%. D2式淋巴结清扫 86.2%, D3式(包括 D3+式)淋巴结清扫 13.8%.远端胃切除 67.8%,近端胃切除 4.6%,全胃切除 27.6%. 57.5%的患者术中输血. 23例 (26.4% )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全组患者 5年生存率 56.5%.是否术后化疗、不同 pT分级、有无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患者间的生存率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分级中的 T分级增加是危险因子,术后化疗是保护因子.结论为提高 pN0胃癌患者 5年生存率,需选择合适的术后化疗.
作者:黎剑;蔡世荣;何裕隆;黄美近;董文广;梅开勇;汪建平;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者中,有 30%~ 50%的患者只出现单独的盆腔脏器衰竭;盆腔局部复发为直肠癌根治术后 5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复发肿瘤不能切除,患者只能接受结肠造瘘、化疗等姑息性治疗,疼痛、出血、肠瘘、尿瘘、肠道尿道梗阻等症状常使患者痛不欲生.因此,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局部复发是肿瘤治疗领域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通过良好的局部控制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邵永孚;吴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 1999年 1月至 2005年 12月再手术治疗的 87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再手术切除率 74.7%,根治性切除率 55.2%.行根治性切除的 4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49个月;行姑息性切除的 1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24个月;行探查和短路手术的 2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10个月;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3).结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切除率高,积极行再手术治疗,可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单毅;车旭;赵东兵;毕建军;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 2005年 5月 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 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 2~ 3 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 4 cm× 4 cm.见图 1.病理活检:肛周 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 (CK)(+), CK7(-), CK20(+),低分子 CK(-),高分子 CK(±), S- 100(-), Ki67指数 >0.30,黑色素瘤抗体 (HMB45)(-),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程明荣;陈骏;徐宏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胆石性肠梗阻为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 [1].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不易,常在手术中确诊,病死率较高.我院 1990- 2005年收治 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沈历宗;张映河;华一兵;王国梁;俞学明;吴文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质组技术在血清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查并鉴定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期望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 2- DE)分离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 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得到 6个仅在胃癌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和 4个仅在对照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结论在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与健康者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蛋白质组学这一高通量的筛查技术可望从中发现与低分化胃癌相关的标志物.
作者:李炜;刘炳亚;李建芳;陈雪华;郝建宏;蔡劬;顾琴龙;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C和生存素( 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6.0%和 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 P< 0.05);VEGF- 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 C和 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 C和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 C及 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元水;叶再元;赵仲生;施敦;邹寿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全直肠系膜切除和术前治疗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2000年 1月至 2004年 8月间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 161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接受直肠癌手术的 1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其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2.5%,低于对照组的 8.0%(χ 2=5.144;P=0.023).研究组中 57例接受术前治疗,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1.8%;而没有接受术前治疗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为 3.0% (χ 2=1.781, P=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否、接受术前治疗与否、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分期、脉管癌栓、辅助化疗等因素作为协变量,以肿瘤局部复发作为因变量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和脉管癌栓有无是影响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
作者:武爱文;顾晋;王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