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周 Paget病并发肛管直肠癌一例

蔡元坤;赵加应;程明荣;陈骏;徐宏智

关键词:肉芽组织增生, 全结肠镜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角蛋白, 免疫组化, 黑色素瘤, 共同抗原, 肛周瘙痒, 病理活检, 细胞型, 高分子, 低分子, 齿状线, 白细胞, 肿块, 指数, 疼痛, 男性, 抗体, 检测
摘要: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 2005年 5月 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 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 2~ 3 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 4 cm× 4 cm.见图 1.病理活检:肛周 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 (CK)(+), CK7(-), CK20(+),低分子 CK(-),高分子 CK(±), S- 100(-), Ki67指数 >0.30,黑色素瘤抗体 (HMB45)(-),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症 7例诊治分析

    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复杂的消化道畸形,与中肠的发育不良有关.其病理类型复杂,尤其是成人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 [1].我院从 1995年 1月至 2004年 1月收治 7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徐关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肠癌术后复发的外科治疗

    胃肠道恶性肿瘤临床主要以胃癌和结直肠癌为主.对于胃癌和肠癌患者来说,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就是肿瘤复发问题.胃癌和结直肠癌同属消化道肿瘤,但术后癌复发的形式却明显不同.胃癌腹膜转移占 40%~ 50%,肝转移占 10%~ 15%;而结直肠癌则相反,肝转移占 50%左右;两者预后也不一样,胃癌肝转移预后较差,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则发展较慢 [1,2].因此,我们将两者分别加以讨论.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及肠电图的同步研究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和 Cajal间质细胞( 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 HD)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 48例 HD患儿和 10例正常对照儿 SY和 ICCs阳性染色区域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HD患儿扩张段内 SY和 ICCs阳性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7± 1.05) vs.(3.53± 0.89);(2.09± 1.28)vs.(2.22± 1.31);P >0.05],而狭窄段肠壁内 SY和 ICCs镜下阳性面积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1.34± 0.97)vs.(3.53± 0.89);(1.41± 0.85)vs.(2.22± 1.31);P< 0.01]. HD病变肠段肠电图出现异常波型.结论突触素和 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异常是 HD的重要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导致了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形成和兴奋传导的异常,引起或加重了 HD的动力障碍.

    作者:唐维兵;徐小群;耿其明;张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消化系肿瘤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系活化 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于 1966年由 Bloom等 [1]首次发现并命名.随着 MIF基因克隆成功及其蛋白结构的阐明,目前对 MIF的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人类 MIF基因 845 bp,染色体上的定位为 22q11.23,由 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 MIF为 115个氨基酸组成的 12.5kDa 的多肽,三维结构为α /β结构,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2,3]. MIF与已知的细胞因子之间无明显的氨基酸同源性,不属于现知的任何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MIF存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各种组织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MIF不仅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症及免疫反应,而且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

    作者:夏金堂;李雯;汪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肠癌术后复发类型与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 1999年 1月至 2005年 12月再手术治疗的 87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再手术切除率 74.7%,根治性切除率 55.2%.行根治性切除的 4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49个月;行姑息性切除的 17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24个月;行探查和短路手术的 2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10个月;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3).结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切除率高,积极行再手术治疗,可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单毅;车旭;赵东兵;毕建军;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猪小肠血管在小肠移植中的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小猪小肠移植时供体、受体和佳血管的选择.方法麻醉,先后称量 30头小猪及其小肠的体重与长度,测算两者比例关系;对离体小肠行造影、色料灌注、 X线摄片,观测腹主动脉、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在体和离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小肠的长度平均为体长的 11.5倍;小肠的重量平均为体重的 2.3%.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近段在体与离体灌注后血管外径分别为 4.3/ 4.6 mm和 2.5/ 2.7 mm左右,肠系膜前静脉较肠系膜前动脉粗 1~ 2 mm.肠系膜前动脉水平段分支多为 6~ 8支.一般第 5、 6支长 [(20.0± 7.0)mm和 (22.0± 8.2)mm],在体与离体血管外径分别达到 1.9、 2.2 mm左右.结论腹主动脉、近段肠系膜前动脉及其第 5、 6分支水平肠系膜前动脉可以分别作为小猪全小肠和节段小肠移植的首选血管;在实行节段小肠移植时,可以利用肠管长度比例系数,进行初步筛选实验动物.

    作者:闫朝岐;邹小明;袁友萍;柏春枝;宋茂力;李晓林;李刚;秦华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膜假性黏液瘤 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治经验.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和全身消瘦, B超和 CT检查均提示腹部包块呈不均质囊性和 /或不均质腹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 22例来自阑尾黏液腺癌, 10例来自卵巢囊腺癌, 3例来自黏液性胃癌, 1例来自结肠黏液腺癌.手术包括切除原发病灶、网膜或其他脏器及尽可能清除黏液性病变组织.术后辅以化疗.全组无手术死亡. 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4%、 63.6%、 43.1%.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根治性切除和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肖玉根;段晓帆;王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 pN0)胃癌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87例 pN0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男性 79.3%,女性 20.7%;超过 60岁者占 44.8%. 26.4%的肿瘤位于上部( U), 23.0%在中部( M), 51.4%位于下部( L).肿瘤小于或等于 2 cm者 29.9%, 2~ 5 cm者 57.5%,大于或等于 5 cm者 12.6%. D2式淋巴结清扫 86.2%, D3式(包括 D3+式)淋巴结清扫 13.8%.远端胃切除 67.8%,近端胃切除 4.6%,全胃切除 27.6%. 57.5%的患者术中输血. 23例 (26.4% )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全组患者 5年生存率 56.5%.是否术后化疗、不同 pT分级、有无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患者间的生存率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分级中的 T分级增加是危险因子,术后化疗是保护因子.结论为提高 pN0胃癌患者 5年生存率,需选择合适的术后化疗.

    作者:黎剑;蔡世荣;何裕隆;黄美近;董文广;梅开勇;汪建平;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肛周 Paget病并发肛管直肠癌一例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 2005年 5月 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 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 2~ 3 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 4 cm× 4 cm.见图 1.病理活检:肛周 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 (CK)(+), CK7(-), CK20(+),低分子 CK(-),高分子 CK(±), S- 100(-), Ki67指数 >0.30,黑色素瘤抗体 (HMB45)(-),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程明荣;陈骏;徐宏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国人 2025例多原发结直肠癌荟萃分析

    目的总结中国人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多原发结直肠癌为检索词,电脑检索 1989- 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1)发病率 2.9%,有癌家族史 13.1%,平均患病年龄 53岁;(2)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55.2%,术中探查诊断率 37.5%,术后标本诊断率 15.7%;(3)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率 94.8%,平均间隔时间 5.2年;(4)癌灶部位:直肠 30.9%,乙状结肠 19.9%,降结肠 9.0%,结肠脾曲 5.2%,横结肠 9.1%,结肠肝曲 6.1%,升结肠 11.8%,盲肠 8.1%;(5)伴肠外癌灶 37.6%,伴腺瘤或息肉 43.7%,有淋巴结转移 34.6%;(6)组织学类型相同者 60.6%,不相同者 39.4%,腺癌 89.2%,腺瘤或息肉恶变 8.4%;(7)根治性切除 85.9%,姑息性切除 10.1%;(8)术后 3、 5、 10、 15年生存率,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4.3%、 44.6%、 26.3%和 9.4%,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分别为 69.6%、 59.2%、 45.0%和 36.7%,两组比较,分别 P >0.05、 P< 0.05、 P< 0.01和 P< 0.01.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临床少见,诊断主要靠纤维结肠镜检和术中探查;根治性切除率高;预后良好,且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优于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

    作者:何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肠重复畸形合并溃疡穿孔一例

    患者男性, 15岁.腹部剧烈疼痛 12 h于 2002年 10月 17日入院.检查:体温 39.4℃,血压 105/70 mmHg(14/9.33 kPa).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 ),肝脾未扪及.右腹部叩诊实音,左腹部浊音,移动性浊音(+),肠鸣减弱.血常规:血红蛋白 144 g/L,白细胞 16.3× 109/L,淋巴细胞 0.03,中性粒细胞 0.96. B超提示: (1)右下腹肠管扩张;(2)下腹部肠间隙无回声区(积液);(3)肝内管壁回声增强.腹部 X线平片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

    作者:贾树森;邬二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3- 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 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 150例患者 (15.7% )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 57例 (6.0% )、肝脏转移 47例 (4.9% )、肺部转移 40例 (4.2% )和其他部位转移 6例 (0.6% ),中位复发转移时间 18个月 (2- 85个月 ).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 8个月 (1- 62个月 ). 23例患者 (15.3% )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 30个月,生存超过 5年者只有 3例( 13.0%).低龄 (P=0.024)、有肿瘤家族史 (P=0.000)、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0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 (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 (P=0.001)、 CEA阳性 (P=0.033)、肿瘤浸透肌层 (P=0.000)、淋巴结转移 (P=0.000)、脉管瘤栓 (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 (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作者:吴铁成;邵永孚;李井泉;吴健雄;周志祥;徐立斌;王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石性肠梗阻 25例诊治分析

    胆石性肠梗阻为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 [1].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不易,常在手术中确诊,病死率较高.我院 1990- 2005年收治 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沈历宗;张映河;华一兵;王国梁;俞学明;吴文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黏膜环切除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吻合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对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经 PPH治疗的 480例不同类型的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患者均采用 33 mm吻合器切除,切除规则黏膜环 303例,切除不规则黏膜环 177例.术后随访 1- 24个月.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出现痣核脱垂 8例,较不规则黏膜环切除术后者的 18例少 (χ 2=12.363, P< 0.01).规则黏膜环切除术中 ,切除不同的黏膜环宽度术后出现脱垂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331, P< 0.01),切除黏膜环宽 3 cm以上出现脱垂者少.结论切除黏膜环的宽度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切除黏膜环宽大于 2 cm手术有效,切除规则黏膜环宽 3 cm以上效果好.

    作者:司徒光伟;杜寒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中相关标志物的筛查和鉴定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质组技术在血清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查并鉴定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期望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 2- DE)分离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 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得到 6个仅在胃癌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和 4个仅在对照组血清中表达的蛋白质.结论在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与健康者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蛋白质组学这一高通量的筛查技术可望从中发现与低分化胃癌相关的标志物.

    作者:李炜;刘炳亚;李建芳;陈雪华;郝建宏;蔡劬;顾琴龙;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局部复发的外科防治策略

    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者中,有 30%~ 50%的患者只出现单独的盆腔脏器衰竭;盆腔局部复发为直肠癌根治术后 5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复发肿瘤不能切除,患者只能接受结肠造瘘、化疗等姑息性治疗,疼痛、出血、肠瘘、尿瘘、肠道尿道梗阻等症状常使患者痛不欲生.因此,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局部复发是肿瘤治疗领域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通过良好的局部控制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邵永孚;吴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71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与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 (SA)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年 1月至 2005年 7月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 71枚 SA的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71枚 SA中 47枚为隆起型 (无蒂 23枚,亚蒂 5枚,有蒂 19枚 ), 24枚为表面型 (扁平 16枚,侧向发育型 8枚 ),平均大小分别为 10.5 mm和 16.6 mm,常见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 SA分别为 53、 9和 9枚;不典型增生程度,轻度 47枚,中度 22枚, 2枚局部有癌变病灶. 10 mm以下的 SA 不典型增生程度较大于或等于 10 mm SA轻 (P< 0.01).腺管开口 (pit)分型的 60枚 SA中,Ⅳ型 SA多由绒毛状腺体 (64% )组成,Ⅲ L型 SA多由管状腺体 (68% )组成,但有 40%的 SA(24枚 )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样的Ⅱ型,全部由管状腺体组成;腺体异型性Ⅱ型与Ⅲ L型相近而小于Ⅳ型息肉 (P< 0.05).结论Ⅱ型 pit的息肉可能为 SA. SA具有肿瘤性息肉的一般特点,应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癌前病变.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生存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C和生存素( 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 VEGF- C和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6.0%和 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 P< 0.05);VEGF- 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 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 C和 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 C和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 C及 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作者:孙元水;叶再元;赵仲生;施敦;邹寿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5-氮-2′-脱氧胞苷对RKO结肠癌细胞株maspin基因去甲基化的转录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 DNA5′ CpG岛去甲基化对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对细胞株生长增殖的生物学影响 ,寻找抗癌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检测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 CpG岛甲基化情况;用特异性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氮- 2′-脱氧胞苷 (5- aza- 2′- deoxycytidine, 5- aza- CdR)作用结肠癌细胞株 72 h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maspin mRNA表达,四唑盐 (MTT)比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前后 RKO细胞株生长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存在 CpG岛甲基化.与对照组相比, 3组不同浓度 5- aza- CdR作用后, maspin基因 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 10.89、 16.91和 23.97倍,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 G0/G1期, 诱导细胞凋亡, 凋亡率分别为 5.17%、 8.71%和 11.23%.结论 RKO结肠癌细胞株 maspin基因 5′端核心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沉默的主要原因;特异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5- aza- CdR能较好地逆转 RKO细胞 DNA异常甲基化,并有效地激活因高甲基化所致 maspin基因沉默的再转录,诱导该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唐波;彭志红;余佩武;曾冬竹;张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外科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依然是可治愈结直肠癌的惟一手段.虽然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结直肠癌的 5年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手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提高了直肠癌根治率,但术后复发在临床上仍很常见.就结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来看,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为 3.1%~ 25.6% [1];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 4%~ 40% [2,3].而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经治疗的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一般为 3.5- 13.0个月 [4].对术后局部复发争取再次手术切除机会,依然是获得治愈的关键.如何提高再次手术切除成功率也成为胃肠外科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