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围手术期处理

吴文艺;张丽婷;朱世泽;王朝阳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总结 12例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结果入院时服抗甲状腺药物在 4个月内或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T4)高于正常者 6例,于术前半个月至术后 2~ 5 d予服用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 600 mg/d);术前 1 d始至术后 3~ 7 d予碘化钠 0.5~ 1.0 g维持静脉点滴 12~ 24 h,术前 1次和术后连续 3 d应用地塞米松 10 mg静脉点滴 1次 /d.入院时仍在服药治疗甲亢、服药时间超过 4个月、且血 T3和 T4正常者 2例,术前继续原剂量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术后改为丙基硫氧嘧啶鼻饲( 600 mg/d) 2~ 5 d.既往有甲亢病史、经内科规则治疗后治愈者 3例,未予特殊处理. 11例患者均顺利通过了围手术期. 1例患者术前未发现甲亢病史,故未经积极预防甲亢危象处理,术后第 2天死于甲亢危象.结论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顺利通过围手术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成形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 2组,第 1组 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TCP组 );第 2组 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CAA组).分别于术后 3、 6、 12、 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 15个月时, 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 2次、便后 1 h内需再排便者占 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 0, 均优于 CAA组(分别为 4次、 12%和 4);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 6个月时 TCP组直肠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 分别为( 162.3± 2.0) ml/kPa和( 28.3± 1.7) ml/kPa,与 CAA组( 154.3± 1.9) ml/kPa和( 26.5± 1.1) 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 1例. 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 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映弘;吴艳军;蔺原;任洪伟;胡明;岳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根治切除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

    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重要组成,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等指标在研究机体细胞免疫中有重要提示意义.为了解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后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我们检测并观察了 64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情况.

    作者:雷晓;雷玉洁;饶芸;石彦;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免疫增生性小肠病一例

    患者男, 56岁.阵发性腹部胀痛不适 2年余,于 2001年 3月 28日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壁静脉轻度曲张,左下腹近脐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 CT示中腹部腹腔内软组织肿块( 4.0 cm× 5.5 cm)伴小肠壁增厚,肝后下缘周围见水样低密度影,考虑肠系膜淋巴瘤. B超示左中腹实性占位病变, 5.2 cm× 5.4 cm,少量腹水.曾在 B超下穿刺活检见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背景中见异型大细胞,重度退变.

    作者:宝荣;王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 EphB4受体及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93例胃癌和 30例癌旁组织中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的 EphB4与 EphrinB2高度表达.癌组织中 EphB4与 EphrinB2的阳性表达( 49.5%和 5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0.0%和 23.3%, P=0.005和 P=0.009); EphB4与 EphrinB2阳性表达组的平均 MVD值( 56.21± 15.3和 62.41± 16.9)明显高于 EphB4与 EphrinB2阴性表达组( 32.22± 12.9和 34.12± 14.7),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18和 P=0.004.此外, EphB4与 EphrinB2表达程度还与胃癌的转移和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phB4与 EphrinB2可以促进肿瘤间质的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作者:宋文先;卞修武;杨世昕;蒋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小肠系膜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 40岁.因左下腹隐痛 3个月于 2001年 5月 14日住院.查体:左下腹可扪及一约 5 cm× 4 cm大小的包块,质硬、不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差,无触痛.钡灌肠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肝、胆、胰、脾、肾 B超均未见异常,左肾下极前可见一约 6.4 cm× 6.0 cm× 4.0 cm大小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考虑左腹膜后占位.腹部 CT示左侧腹膜后肾下极前方水平见一 4.5 cm× 5.0 cm大小的类圆形肿块影,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灶,边缘较清,部分边缘与空肠关系密切,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腹膜后占位性病变.

    作者:万厚民;黄靖;王晓鲁;王震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总结 12例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结果入院时服抗甲状腺药物在 4个月内或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T4)高于正常者 6例,于术前半个月至术后 2~ 5 d予服用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 600 mg/d);术前 1 d始至术后 3~ 7 d予碘化钠 0.5~ 1.0 g维持静脉点滴 12~ 24 h,术前 1次和术后连续 3 d应用地塞米松 10 mg静脉点滴 1次 /d.入院时仍在服药治疗甲亢、服药时间超过 4个月、且血 T3和 T4正常者 2例,术前继续原剂量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术后改为丙基硫氧嘧啶鼻饲( 600 mg/d) 2~ 5 d.既往有甲亢病史、经内科规则治疗后治愈者 3例,未予特殊处理. 11例患者均顺利通过了围手术期. 1例患者术前未发现甲亢病史,故未经积极预防甲亢危象处理,术后第 2天死于甲亢危象.结论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顺利通过围手术期.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朱世泽;王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检测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测定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对检测腹腔中游离癌细胞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 ISH)技术测定 2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始、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同时与常规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始、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42.9%( 12/28)和 21.4%( 6/28), P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常规细胞学检查游离癌细胞阳性率术始、术毕分别为 14.3%( 4/28)和 3.6%( 1/28);两者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术始,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为 42.9%,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 1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为 21.4%,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 3.6%,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原发癌肿已侵出浆膜层者和原发癌肿侵及和未侵及浆膜层者,术始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73.3%和 7.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与临床原发癌肿侵出浆膜层呈正相关,但与原发癌肿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 P >0.05).结论用 ISH技术测定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对检测腹腔中游离癌细胞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

    作者:胡伯年;吴东平;傅燕萍;陈巍;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的胃癌淋巴结分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新旧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系统,对 1104例接受标准 R2根治术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旧式 N分期的 N1和 N2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35.5和 26.6个月.新式 N分期将旧式 N分期的 423例 N1期和 282例 N2期患者分成 3个组( N1、 N2和 N3), 3组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相反,旧式分期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2)Ⅲ A期的 5年生存率从旧式 24.8%上升至 32.7%,Ⅲ B期的 5年生存率从 17.3%下降到 9.1%.结论两种分期系统都是很好的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 但新分期有更好的判断预后效果.

    作者:孙海军;刘冰;薛东波;赵明;赵松;宋宣;孟宪志;张伟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切开取栓及肠管外置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六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SMAE)起病之初难以诊断,预后差.现将我们对 6例 SAME患者采取切开取栓及肠管外置后收到满意疗效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伟军;梁晓宇;王鹏志;朱理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BorrmannⅣ型胃癌 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年 9月至 1998年 5月收治的 30例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 BorrmannⅣ型胃癌准确率为 96.0%.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 56.7%及 30.0%.手术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 19.9个月,未手术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期 5.2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蔡世荣;马晋平;陈俊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总结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5~ 2003年间采用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 1例肠坏死肠切除病例术后发生肠瘘,经内支撑管持续低负压引流后迅速痊愈. 19例患者经 1~ 7年随访,均未出现肠粘连和肠梗阻.结论对多次手术( 2次以上)后出现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作者:郑其龙;邹寿椿;张成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次全结肠切除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 32例

    由于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近年来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1].曾有报道,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转运型便秘更为有效 [2].本文通过 32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显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关根;沈忠;黄常新;杨琴燕;孙鸿斌;左振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穿孔二例

    我院 1998年元月至 2003年 12月共收治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 2例,占同期施行阑尾切除病例的 0.11%,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龚建云;张克明;汪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也是根治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更准确地检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成为可能,本文就此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应用 SPSS 10.0软件对 1991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 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6.8个月, 5年生存率 5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现症状的时间、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 Dukes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Dukes 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应加强普查和早诊的意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王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整合素及相关信号转导因子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黏着斑激酶(FAK)、纤连蛋白(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整合素αvβ3、FAK、FN和MMP-9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亚基转录水平明显增高(P< 0.05), FAK、FN和 MMP-9 mRNA转录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和 Dukes分期进展而升高(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升高明显(P<0.05);FAK和细胞外基质中FN、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基因 mRNA转录水平改变相一致,但基底膜上的FN蛋白表达改变则完全相反.结论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初始阶段,FN 整合素αvβ3-细胞骨架-FAK系统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产生 MMP-9等因子,完成癌细胞脱落、黏附、降解、转移的过程,且上述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越高,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潜能越强.

    作者:戚峰;朱杰昌;杨晓东;纪烈辰;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六例临床分析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 1997~ 2003年收治 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 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患者 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颇多,近年来研究认为下列临床病理因素是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营养方式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及支持途径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 SD大鼠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普通肠外营养组 (PN),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 (G-PN),普通肠内营养组 (EN)及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 (IEN).从术后第 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 7 d,各组等氮、等热卡.观察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细菌易位情况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PN组肠黏膜明显萎缩,其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5);其肠黏膜通透性及内毒素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细菌易位率( 1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G-PN组 60.0%, EN组 33.3%, IEN组 20.0%). PN组 CD4+ T淋巴细胞和 IgA+浆细胞分布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1).结论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方面优于 PN.免疫增强型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易位方面作用优于普通 EN.

    作者:吴国豪;王浩;吴肇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与突触素和 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napses, SY)、 P物质( 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e polypeptide, VIP)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中的变化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病理显微镜分析图像系统,在中倍光镜下计算 22例 STC患者( STC组)和 12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的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STC组患者结肠内 SY、 VIP和 SP镜下阳性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STC组和对照组 SY分别为 [( 1.53± 0.92)× 105]μ m2和 [( 3.33± 1.09)×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01. SP分别为 [( 1.41± 0.85)× 105〗μ m2和 [(2.22± 1.31)×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 VIP分别为 [(1.22± 0.72)× 105]μ m2和 [( 2.14± 1.35)×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系统突触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肠神经递质下降.

    作者:丁义江;哈楠林;丁曙晴;徐文华;耿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