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自 1999年 3月至 2003年 9月,我们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治疗 25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王跃东;叶再元;李保军;刘原兴;赵忠扩;邹寿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 1997~ 2003年收治 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年 9月至 1998年 5月收治的 30例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 BorrmannⅣ型胃癌准确率为 96.0%.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 56.7%及 30.0%.手术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 19.9个月,未手术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期 5.2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蔡世荣;马晋平;陈俊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napses, SY)、 P物质( 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e polypeptide, VIP)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中的变化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病理显微镜分析图像系统,在中倍光镜下计算 22例 STC患者( STC组)和 12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的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STC组患者结肠内 SY、 VIP和 SP镜下阳性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STC组和对照组 SY分别为 [( 1.53± 0.92)× 105]μ m2和 [( 3.33± 1.09)×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01. SP分别为 [( 1.41± 0.85)× 105〗μ m2和 [(2.22± 1.31)×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 VIP分别为 [(1.22± 0.72)× 105]μ m2和 [( 2.14± 1.35)×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系统突触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肠神经递质下降.
作者:丁义江;哈楠林;丁曙晴;徐文华;耿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第 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方法分析 1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第 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结果.结果有9例患者采用直接的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DJ组);6例采用 Bancroft胃窦部分切除、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加空肠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GJ/DJ组).术后DJ组和 GJ/DJ组手术死亡分别为 2和 0例,出现吻合口瘘分别为2和0例,局部复发分别为 3和 1例,复发导致吻合口梗阻或不全梗阻为3和0例,单纯远处转移各 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分别为2和1例,无瘤生存期分别为 24和 30个月,复发后带瘤生存期分别为10和16个月.结论GJ/DJ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肠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远端恶性肿瘤时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杨喆;王志刚;汪昱;郑起;冯昌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 AG)对鼠胃癌 MF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 40只 MFC胃癌皮下接种模型小鼠随机分成 4组: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丝裂霉素组( MMC,每周注射 2次,每次 0.7 mg/kg)、 AG组( 150 mg· kg- 1· d- 1)和 MMC加 AG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法,持续 14 d;停药后 24 h处死动物.应用 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一氧化氮 (NO)量;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AG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浆中 NO的合成,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 47.1%,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AG组的肿瘤细胞 PCNA表达值为 25.2± 3.6, MMC加 AG组为 22.0± 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2.0± 3.6( P< 0.01);但凋亡指数未见下降,电镜下亦未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AG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 NO的产生而抑制肿瘤生长,但并未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顾建华;王广义;孟宪瑛;刘光伟;吕国悦;杜晓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93例胃癌和 30例癌旁组织中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的 EphB4与 EphrinB2高度表达.癌组织中 EphB4与 EphrinB2的阳性表达( 49.5%和 5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0.0%和 23.3%, P=0.005和 P=0.009); EphB4与 EphrinB2阳性表达组的平均 MVD值( 56.21± 15.3和 62.41± 16.9)明显高于 EphB4与 EphrinB2阴性表达组( 32.22± 12.9和 34.12± 14.7),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18和 P=0.004.此外, EphB4与 EphrinB2表达程度还与胃癌的转移和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phB4与 EphrinB2可以促进肿瘤间质的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作者:宋文先;卞修武;杨世昕;蒋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癌胚抗原( CEA)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但对在荷瘤机体血中 CEA是否会引起抗体反应尚有争论 [1,2].我们通过检测 2002年中 69例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抗 CEA抗体,探讨其与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和意义.
作者:伍小军;关远祥;张昌卿;潘志忠;陈功;卢震海;丁培荣;万德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性, 47岁,因突发腹痛、腹胀和血便,伴呕吐,症状逐渐加重 1天于 2003年 7月 10日入院.
作者:陈学东;陆平;王中华;黄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黏着斑激酶(FAK)、纤连蛋白(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整合素αvβ3、FAK、FN和MMP-9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亚基转录水平明显增高(P< 0.05), FAK、FN和 MMP-9 mRNA转录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和 Dukes分期进展而升高(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升高明显(P<0.05);FAK和细胞外基质中FN、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基因 mRNA转录水平改变相一致,但基底膜上的FN蛋白表达改变则完全相反.结论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初始阶段,FN 整合素αvβ3-细胞骨架-FAK系统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产生 MMP-9等因子,完成癌细胞脱落、黏附、降解、转移的过程,且上述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越高,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潜能越强.
作者:戚峰;朱杰昌;杨晓东;纪烈辰;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 (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 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 NF-κB的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 4株胃癌细胞株中 NF-κB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利用 Trans AMTM NF-κB P65试剂盒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 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 NF-κB活性抑制剂 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4株胃癌细胞株中均存在 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蛋白表达和活性差异.活化的 P65亚基在 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 AGS、 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 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呈正常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 NF-κB组成性激活及 P65蛋白表达差异.抑制 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琦;于颖彦;纪玉宝;张奕;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也是根治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更准确地检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成为可能,本文就此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 1998年元月至 2003年 12月共收治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 2例,占同期施行阑尾切除病例的 0.11%,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龚建云;张克明;汪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或转移的 104例患者(研究组)与未复发和转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只有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的复发相关( P=0.004);但在 Dukes C期中,研究组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001),提示在 Dukes C期时,组织学类型与复发相关. Dukes分期( P=0.001)、微血管内有癌栓( P=0.020)和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10)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P值分别为0.001、0.020和0.010).结论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均相关; 而微血管内有癌栓、血清 CEA水平则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吴江平;韩加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总结 12例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结果入院时服抗甲状腺药物在 4个月内或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T4)高于正常者 6例,于术前半个月至术后 2~ 5 d予服用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 600 mg/d);术前 1 d始至术后 3~ 7 d予碘化钠 0.5~ 1.0 g维持静脉点滴 12~ 24 h,术前 1次和术后连续 3 d应用地塞米松 10 mg静脉点滴 1次 /d.入院时仍在服药治疗甲亢、服药时间超过 4个月、且血 T3和 T4正常者 2例,术前继续原剂量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术后改为丙基硫氧嘧啶鼻饲( 600 mg/d) 2~ 5 d.既往有甲亢病史、经内科规则治疗后治愈者 3例,未予特殊处理. 11例患者均顺利通过了围手术期. 1例患者术前未发现甲亢病史,故未经积极预防甲亢危象处理,术后第 2天死于甲亢危象.结论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顺利通过围手术期.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朱世泽;王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结直肠癌( 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患者 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颇多,近年来研究认为下列临床病理因素是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应用 SPSS 10.0软件对 1991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 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6.8个月, 5年生存率 5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现症状的时间、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 Dukes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Dukes 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应加强普查和早诊的意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王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溴化脱氧脲嘧啶核苷( BrdUrd) /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的临床价值,研究胃癌细胞 BrdUrd标记指数( LI)、 G2/M期细胞比率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 BrdUrd/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 60例胃癌新鲜标本.结果浆膜受侵者较未受侵者 BrdUrd LI明显增高( P< 0.01),两者 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淋巴管浸润阳性者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均较阴性者 BrdUrd LI和 G2/MPF明显增高( P< 0.01),其 5年生存率与阴性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01).异倍体癌淋巴结阳性者明显增多( P< 0.05).异倍体癌与二倍体癌比较 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腹膜播散阳性者 5年生存率较阴性者明显降低( P< 0.01);静脉浸润阳性较阴性者 G2/MPF明显增高( P< 0.01).结论胃癌细胞 BrdUrd LI、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静脉浸润及预后有关.
作者:吴云飞;徐惠绵;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癌会阴切除术 (PR)的技术改进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 126例按常规进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APR,常规手术组 )和 153例按技术改进方法 (技术改进组 )进行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手术组术中、术后大出血 12例 (9.5% ),技术改进组 3例 (2.0% ).常规手术组术中切破肠壁 27例 (21.4% ),切破肿瘤 19例 (15.1% ),输尿管损伤 4例 (3.2% ),前列腺损伤 11例 (8.7% ),后尿道损伤 5例 (4.0% );技术改进组术中切破肠壁 7例 (4.6% ),切破肿瘤 5例 (3.3% ),无输尿管损伤,前列腺损伤 4例 (2.6% ),无后尿道损伤.常规手术组死亡 1例;技术改进组无死亡者.常规手术组会阴切口延迟愈合 49例 (38.9% ),局部复发 16例 (12.7% );技术改进组会阴切口延迟愈合 22例 (14.4% ),局部复发 11例 (7.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 PR技术改进可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小岚;詹勇强;黄志恒;郑凯;徐敏;刘民生;盛光;唐远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 56岁.阵发性腹部胀痛不适 2年余,于 2001年 3月 28日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壁静脉轻度曲张,左下腹近脐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 CT示中腹部腹腔内软组织肿块( 4.0 cm× 5.5 cm)伴小肠壁增厚,肝后下缘周围见水样低密度影,考虑肠系膜淋巴瘤. B超示左中腹实性占位病变, 5.2 cm× 5.4 cm,少量腹水.曾在 B超下穿刺活检见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背景中见异型大细胞,重度退变.
作者:宝荣;王佾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