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胃癌MF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顾建华;王广义;孟宪瑛;刘光伟;吕国悦;杜晓宏

关键词:胃肿瘤, 氨基胍, 增殖细胞核抗原, 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 AG)对鼠胃癌 MF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 40只 MFC胃癌皮下接种模型小鼠随机分成 4组: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丝裂霉素组( MMC,每周注射 2次,每次 0.7 mg/kg)、 AG组( 150 mg· kg- 1· d- 1)和 MMC加 AG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法,持续 14 d;停药后 24 h处死动物.应用 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一氧化氮 (NO)量;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AG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浆中 NO的合成,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 47.1%,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AG组的肿瘤细胞 PCNA表达值为 25.2± 3.6, MMC加 AG组为 22.0± 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2.0± 3.6( P< 0.01);但凋亡指数未见下降,电镜下亦未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AG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 NO的产生而抑制肿瘤生长,但并未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次全结肠切除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 32例

    由于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近年来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1].曾有报道,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转运型便秘更为有效 [2].本文通过 32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显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关根;沈忠;黄常新;杨琴燕;孙鸿斌;左振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或转移的 104例患者(研究组)与未复发和转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只有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的复发相关( P=0.004);但在 Dukes C期中,研究组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001),提示在 Dukes C期时,组织学类型与复发相关. Dukes分期( P=0.001)、微血管内有癌栓( P=0.020)和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10)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P值分别为0.001、0.020和0.010).结论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均相关; 而微血管内有癌栓、血清 CEA水平则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吴江平;韩加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增殖活性与浸润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溴化脱氧脲嘧啶核苷( BrdUrd) /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的临床价值,研究胃癌细胞 BrdUrd标记指数( LI)、 G2/M期细胞比率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 BrdUrd/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 60例胃癌新鲜标本.结果浆膜受侵者较未受侵者 BrdUrd LI明显增高( P< 0.01),两者 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淋巴管浸润阳性者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均较阴性者 BrdUrd LI和 G2/MPF明显增高( P< 0.01),其 5年生存率与阴性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01).异倍体癌淋巴结阳性者明显增多( P< 0.05).异倍体癌与二倍体癌比较 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腹膜播散阳性者 5年生存率较阴性者明显降低( P< 0.01);静脉浸润阳性较阴性者 G2/MPF明显增高( P< 0.01).结论胃癌细胞 BrdUrd LI、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静脉浸润及预后有关.

    作者:吴云飞;徐惠绵;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嵌顿环状痔切除术致肛管和直肠远端坏死一例

    患者女, 38岁.因肛周环行肿物脱出不能还纳伴疼痛 2 d,于 2003年 9月 25日在他院椎管麻醉下行嵌顿环状痔切除手术.手术记录叙述嵌顿环状痔呈暗红色,无明显坏死感染迹象,术中使用电刀止血,术毕肛周皮下注射布比卡因亚甲蓝混合液镇痛,肛管内以凡士林纱布填塞,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禁食 2 d和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等处理.

    作者:刘全芳;马建青;李明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也是根治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更准确地检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成为可能,本文就此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郑阳春;周总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整合素及相关信号转导因子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黏着斑激酶(FAK)、纤连蛋白(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整合素αvβ3、FAK、FN和MMP-9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亚基转录水平明显增高(P< 0.05), FAK、FN和 MMP-9 mRNA转录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和 Dukes分期进展而升高(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升高明显(P<0.05);FAK和细胞外基质中FN、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基因 mRNA转录水平改变相一致,但基底膜上的FN蛋白表达改变则完全相反.结论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初始阶段,FN 整合素αvβ3-细胞骨架-FAK系统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产生 MMP-9等因子,完成癌细胞脱落、黏附、降解、转移的过程,且上述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越高,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潜能越强.

    作者:戚峰;朱杰昌;杨晓东;纪烈辰;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成形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 2组,第 1组 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TCP组 );第 2组 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CAA组).分别于术后 3、 6、 12、 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 15个月时, 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 2次、便后 1 h内需再排便者占 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 0, 均优于 CAA组(分别为 4次、 12%和 4);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 6个月时 TCP组直肠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 分别为( 162.3± 2.0) ml/kPa和( 28.3± 1.7) ml/kPa,与 CAA组( 154.3± 1.9) ml/kPa和( 26.5± 1.1) 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 1例. 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 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映弘;吴艳军;蔺原;任洪伟;胡明;岳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根治切除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

    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重要组成,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等指标在研究机体细胞免疫中有重要提示意义.为了解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后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我们检测并观察了 64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情况.

    作者:雷晓;雷玉洁;饶芸;石彦;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远端恶性肿瘤肠段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第 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方法分析 1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第 3、4段恶性肿瘤行肠段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结果.结果有9例患者采用直接的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DJ组);6例采用 Bancroft胃窦部分切除、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加空肠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GJ/DJ组).术后DJ组和 GJ/DJ组手术死亡分别为 2和 0例,出现吻合口瘘分别为2和0例,局部复发分别为 3和 1例,复发导致吻合口梗阻或不全梗阻为3和0例,单纯远处转移各 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分别为2和1例,无瘤生存期分别为 24和 30个月,复发后带瘤生存期分别为10和16个月.结论GJ/DJ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肠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远端恶性肿瘤时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杨喆;王志刚;汪昱;郑起;冯昌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BorrmannⅣ型胃癌 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年 9月至 1998年 5月收治的 30例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 BorrmannⅣ型胃癌准确率为 96.0%.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 56.7%及 30.0%.手术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 19.9个月,未手术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期 5.2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蔡世荣;马晋平;陈俊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 EphB4受体及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93例胃癌和 30例癌旁组织中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的 EphB4与 EphrinB2高度表达.癌组织中 EphB4与 EphrinB2的阳性表达( 49.5%和 5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0.0%和 23.3%, P=0.005和 P=0.009); EphB4与 EphrinB2阳性表达组的平均 MVD值( 56.21± 15.3和 62.41± 16.9)明显高于 EphB4与 EphrinB2阴性表达组( 32.22± 12.9和 34.12± 14.7),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18和 P=0.004.此外, EphB4与 EphrinB2表达程度还与胃癌的转移和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phB4与 EphrinB2可以促进肿瘤间质的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作者:宋文先;卞修武;杨世昕;蒋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六例临床分析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 1997~ 2003年收治 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 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患者 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颇多,近年来研究认为下列临床病理因素是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0例胃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SLN)是指首先引流肿瘤淋巴液并先发生转移的淋巴结 [1].我们对 120例胃癌患者使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 MAb 3H11术中及术后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以确定前哨淋巴结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及 SLN的转移规律.

    作者:曹其彬;徐洪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 25例报告

    自 1999年 3月至 2003年 9月,我们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治疗 25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王跃东;叶再元;李保军;刘原兴;赵忠扩;邹寿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营养方式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及支持途径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 SD大鼠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普通肠外营养组 (PN),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 (G-PN),普通肠内营养组 (EN)及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 (IEN).从术后第 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 7 d,各组等氮、等热卡.观察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细菌易位情况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PN组肠黏膜明显萎缩,其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5);其肠黏膜通透性及内毒素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细菌易位率( 1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G-PN组 60.0%, EN组 33.3%, IEN组 20.0%). PN组 CD4+ T淋巴细胞和 IgA+浆细胞分布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1).结论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方面优于 PN.免疫增强型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易位方面作用优于普通 EN.

    作者:吴国豪;王浩;吴肇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

    临床需要可靠的预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以指导选择胃癌高危复发患者,给予积极、妥当的综合辅助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率.从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肿瘤标志物,阐明其生物学特征,有助于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刘炳亚;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株核因子κB组成性激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 (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 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 NF-κB的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 4株胃癌细胞株中 NF-κB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利用 Trans AMTM NF-κB P65试剂盒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 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 NF-κB活性抑制剂 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4株胃癌细胞株中均存在 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蛋白表达和活性差异.活化的 P65亚基在 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 AGS、 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 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呈正常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 NF-κB组成性激活及 P65蛋白表达差异.抑制 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琦;于颖彦;纪玉宝;张奕;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胃癌MF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 AG)对鼠胃癌 MF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 40只 MFC胃癌皮下接种模型小鼠随机分成 4组: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丝裂霉素组( MMC,每周注射 2次,每次 0.7 mg/kg)、 AG组( 150 mg· kg- 1· d- 1)和 MMC加 AG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法,持续 14 d;停药后 24 h处死动物.应用 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一氧化氮 (NO)量;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AG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浆中 NO的合成,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 47.1%,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AG组的肿瘤细胞 PCNA表达值为 25.2± 3.6, MMC加 AG组为 22.0± 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2.0± 3.6( P< 0.01);但凋亡指数未见下降,电镜下亦未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AG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 NO的产生而抑制肿瘤生长,但并未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顾建华;王广义;孟宪瑛;刘光伟;吕国悦;杜晓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与突触素和 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napses, SY)、 P物质( 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e polypeptide, VIP)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中的变化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病理显微镜分析图像系统,在中倍光镜下计算 22例 STC患者( STC组)和 12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的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STC组患者结肠内 SY、 VIP和 SP镜下阳性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STC组和对照组 SY分别为 [( 1.53± 0.92)× 105]μ m2和 [( 3.33± 1.09)×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01. SP分别为 [( 1.41± 0.85)× 105〗μ m2和 [(2.22± 1.31)×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 VIP分别为 [(1.22± 0.72)× 105]μ m2和 [( 2.14± 1.35)×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系统突触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肠神经递质下降.

    作者:丁义江;哈楠林;丁曙晴;徐文华;耿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