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0例胃癌患者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曹其彬;徐洪梅

关键词:胃癌患者, 前哨淋巴结定位, 胃癌单克隆抗体, 淋巴结转移, lymph node, 转移规律, 准确性, 淋巴液, 肿瘤, 预测, 引流, 术后, 区域, 活检
摘要: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SLN)是指首先引流肿瘤淋巴液并先发生转移的淋巴结 [1].我们对 120例胃癌患者使用美蓝抗胃癌单克隆抗体 MAb 3H11术中及术后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以确定前哨淋巴结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及 SLN的转移规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胃癌MF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选择性抑制剂氨基胍( AG)对鼠胃癌 MF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 40只 MFC胃癌皮下接种模型小鼠随机分成 4组: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丝裂霉素组( MMC,每周注射 2次,每次 0.7 mg/kg)、 AG组( 150 mg· kg- 1· d- 1)和 MMC加 AG组.均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法,持续 14 d;停药后 24 h处死动物.应用 Greiss反应法测定荷瘤动物血浆中一氧化氮 (NO)量;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TdT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AG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浆中 NO的合成,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 47.1%,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AG组的肿瘤细胞 PCNA表达值为 25.2± 3.6, MMC加 AG组为 22.0± 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2.0± 3.6( P< 0.01);但凋亡指数未见下降,电镜下亦未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 AG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 NO的产生而抑制肿瘤生长,但并未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顾建华;王广义;孟宪瑛;刘光伟;吕国悦;杜晓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与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的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征

    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转移与复发.与其预后一样,转移与复发均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包括 (1)临床表型及治疗情况; (2)病理学表型; (3)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作者:郑树;董琦;陈益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 EphB4受体及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93例胃癌和 30例癌旁组织中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的 EphB4与 EphrinB2高度表达.癌组织中 EphB4与 EphrinB2的阳性表达( 49.5%和 5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0.0%和 23.3%, P=0.005和 P=0.009); EphB4与 EphrinB2阳性表达组的平均 MVD值( 56.21± 15.3和 62.41± 16.9)明显高于 EphB4与 EphrinB2阴性表达组( 32.22± 12.9和 34.12± 14.7),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18和 P=0.004.此外, EphB4与 EphrinB2表达程度还与胃癌的转移和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phB4与 EphrinB2可以促进肿瘤间质的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作者:宋文先;卞修武;杨世昕;蒋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六例临床分析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 1997~ 2003年收治 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根治切除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

    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重要组成,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等指标在研究机体细胞免疫中有重要提示意义.为了解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后细胞免疫状况的变化,我们检测并观察了 64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细胞变化情况.

    作者:雷晓;雷玉洁;饶芸;石彦;余佩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整合素及相关信号转导因子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黏着斑激酶(FAK)、纤连蛋白(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整合素αvβ3、FAK、FN和MMP-9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亚基转录水平明显增高(P< 0.05), FAK、FN和 MMP-9 mRNA转录水平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和 Dukes分期进展而升高(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升高明显(P<0.05);FAK和细胞外基质中FN、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基因 mRNA转录水平改变相一致,但基底膜上的FN蛋白表达改变则完全相反.结论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初始阶段,FN 整合素αvβ3-细胞骨架-FAK系统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产生 MMP-9等因子,完成癌细胞脱落、黏附、降解、转移的过程,且上述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越高,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潜能越强.

    作者:戚峰;朱杰昌;杨晓东;纪烈辰;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增殖活性与浸润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溴化脱氧脲嘧啶核苷( BrdUrd) /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的临床价值,研究胃癌细胞 BrdUrd标记指数( LI)、 G2/M期细胞比率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 BrdUrd/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 60例胃癌新鲜标本.结果浆膜受侵者较未受侵者 BrdUrd LI明显增高( P< 0.01),两者 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淋巴管浸润阳性者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均较阴性者 BrdUrd LI和 G2/MPF明显增高( P< 0.01),其 5年生存率与阴性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01).异倍体癌淋巴结阳性者明显增多( P< 0.05).异倍体癌与二倍体癌比较 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腹膜播散阳性者 5年生存率较阴性者明显降低( P< 0.01);静脉浸润阳性较阴性者 G2/MPF明显增高( P< 0.01).结论胃癌细胞 BrdUrd LI、 G2/MPF和 DNA含量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静脉浸润及预后有关.

    作者:吴云飞;徐惠绵;陈峻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或转移的 104例患者(研究组)与未复发和转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只有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的复发相关( P=0.004);但在 Dukes C期中,研究组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001),提示在 Dukes C期时,组织学类型与复发相关. Dukes分期( P=0.001)、微血管内有癌栓( P=0.020)和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P=0.010)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P值分别为0.001、0.020和0.010).结论 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均相关; 而微血管内有癌栓、血清 CEA水平则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吴江平;韩加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株核因子κB组成性激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 (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 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 NF-κB的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 4株胃癌细胞株中 NF-κB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利用 Trans AMTM NF-κB P65试剂盒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 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 NF-κB活性抑制剂 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4株胃癌细胞株中均存在 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蛋白表达和活性差异.活化的 P65亚基在 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 AGS、 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 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呈正常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 NF-κB组成性激活及 P65蛋白表达差异.抑制 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琦;于颖彦;纪玉宝;张奕;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总结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1995~ 2003年间采用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多次术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 1例肠坏死肠切除病例术后发生肠瘘,经内支撑管持续低负压引流后迅速痊愈. 19例患者经 1~ 7年随访,均未出现肠粘连和肠梗阻.结论对多次手术( 2次以上)后出现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作者:郑其龙;邹寿椿;张成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的胃癌淋巴结分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新旧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系统,对 1104例接受标准 R2根治术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旧式 N分期的 N1和 N2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35.5和 26.6个月.新式 N分期将旧式 N分期的 423例 N1期和 282例 N2期患者分成 3个组( N1、 N2和 N3), 3组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相反,旧式分期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2)Ⅲ A期的 5年生存率从旧式 24.8%上升至 32.7%,Ⅲ B期的 5年生存率从 17.3%下降到 9.1%.结论两种分期系统都是很好的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 但新分期有更好的判断预后效果.

    作者:孙海军;刘冰;薛东波;赵明;赵松;宋宣;孟宪志;张伟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应用 SPSS 10.0软件对 1991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 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6.8个月, 5年生存率 5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现症状的时间、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 Dukes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Dukes 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应加强普查和早诊的意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王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次全结肠切除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 32例

    由于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近年来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1].曾有报道,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转运型便秘更为有效 [2].本文通过 32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显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关根;沈忠;黄常新;杨琴燕;孙鸿斌;左振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40岁以下青年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1990年 1月至 2000年 1月收治的 40岁以下青年直肠癌患者 1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81例,直肠前切除术 54例,经肛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3例.全组总的 3年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7%及 50.4%.单因素分析显示 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性别、围手术期输血、肿瘤 T分期、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 T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青年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肿瘤 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邵永孚;高纪东;王翔;万玉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肠梗阻 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思他宁) 6 mg加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滴注,维持 24 h.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水电解质指标的改变和中转手术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和腹胀的缓解率分别为 90.1%、 76.5%( P< 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比率分别为 88.8%、 76.0%( P< 0.05);胃肠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 277± 225) ml/d、( 564± 278) ml/d( P< 0.01);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 8.7%、 19.8%( 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彭宝岗;梁力建;胡文杰;王捷;黄敏菁;郑凯;张卓军;李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嵌顿环状痔切除术致肛管和直肠远端坏死一例

    患者女, 38岁.因肛周环行肿物脱出不能还纳伴疼痛 2 d,于 2003年 9月 25日在他院椎管麻醉下行嵌顿环状痔切除手术.手术记录叙述嵌顿环状痔呈暗红色,无明显坏死感染迹象,术中使用电刀止血,术毕肛周皮下注射布比卡因亚甲蓝混合液镇痛,肛管内以凡士林纱布填塞,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禁食 2 d和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等处理.

    作者:刘全芳;马建青;李明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肠系膜血管 Buerger病一例

    患者男性, 47岁,因突发腹痛、腹胀和血便,伴呕吐,症状逐渐加重 1天于 2003年 7月 10日入院.

    作者:陈学东;陆平;王中华;黄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与突触素和 P物质及血管活性肠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napses, SY)、 P物质( 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e polypeptide, VIP)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中的变化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病理显微镜分析图像系统,在中倍光镜下计算 22例 STC患者( STC组)和 12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的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STC组患者结肠内 SY、 VIP和 SP镜下阳性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STC组和对照组 SY分别为 [( 1.53± 0.92)× 105]μ m2和 [( 3.33± 1.09)×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01. SP分别为 [( 1.41± 0.85)× 105〗μ m2和 [(2.22± 1.31)×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 VIP分别为 [(1.22± 0.72)× 105]μ m2和 [( 2.14± 1.35)×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系统突触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肠神经递质下降.

    作者:丁义江;哈楠林;丁曙晴;徐文华;耿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穿孔二例

    我院 1998年元月至 2003年 12月共收治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 2例,占同期施行阑尾切除病例的 0.11%,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龚建云;张克明;汪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抗癌胚抗原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癌胚抗原( CEA)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但对在荷瘤机体血中 CEA是否会引起抗体反应尚有争论 [1,2].我们通过检测 2002年中 69例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抗 CEA抗体,探讨其与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和意义.

    作者:伍小军;关远祥;张昌卿;潘志忠;陈功;卢震海;丁培荣;万德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