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岚;詹勇强;黄志恒;郑凯;徐敏;刘民生;盛光;唐远志
由于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近年来慢性顽固性便秘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1].曾有报道,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慢转运型便秘更为有效 [2].本文通过 32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显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治疗结肠慢转运型便秘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关根;沈忠;黄常新;杨琴燕;孙鸿斌;左振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 38岁.因肛周环行肿物脱出不能还纳伴疼痛 2 d,于 2003年 9月 25日在他院椎管麻醉下行嵌顿环状痔切除手术.手术记录叙述嵌顿环状痔呈暗红色,无明显坏死感染迹象,术中使用电刀止血,术毕肛周皮下注射布比卡因亚甲蓝混合液镇痛,肛管内以凡士林纱布填塞,术程顺利;术后给予禁食 2 d和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等处理.
作者:刘全芳;马建青;李明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93例胃癌和 30例癌旁组织中 EphB4受体与其配体 EphrinB2的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的 EphB4与 EphrinB2高度表达.癌组织中 EphB4与 EphrinB2的阳性表达( 49.5%和 5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0.0%和 23.3%, P=0.005和 P=0.009); EphB4与 EphrinB2阳性表达组的平均 MVD值( 56.21± 15.3和 62.41± 16.9)明显高于 EphB4与 EphrinB2阴性表达组( 32.22± 12.9和 34.12± 14.7),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18和 P=0.004.此外, EphB4与 EphrinB2表达程度还与胃癌的转移和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phB4与 EphrinB2可以促进肿瘤间质的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作者:宋文先;卞修武;杨世昕;蒋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SMAE)起病之初难以诊断,预后差.现将我们对 6例 SAME患者采取切开取栓及肠管外置后收到满意疗效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伟军;梁晓宇;王鹏志;朱理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及支持途径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 SD大鼠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普通肠外营养组 (PN),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 (G-PN),普通肠内营养组 (EN)及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 (IEN).从术后第 1天起连续营养支持 7 d,各组等氮、等热卡.观察肠道形态学、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细菌易位情况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PN组肠黏膜明显萎缩,其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5);其肠黏膜通透性及内毒素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细菌易位率( 10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G-PN组 60.0%, EN组 33.3%, IEN组 20.0%). PN组 CD4+ T淋巴细胞和 IgA+浆细胞分布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 0.01).结论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方面优于 PN.免疫增强型 EN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易位方面作用优于普通 EN.
作者:吴国豪;王浩;吴肇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转移与复发.与其预后一样,转移与复发均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包括 (1)临床表型及治疗情况; (2)病理学表型; (3)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作者:郑树;董琦;陈益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 1998年元月至 2003年 12月共收治腹茧症并急性阑尾炎 2例,占同期施行阑尾切除病例的 0.11%,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龚建云;张克明;汪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是否存在核转录因子 (NF)-κB组成性激活及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 4株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 NF-κB的 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 4株胃癌细胞株中 NF-κB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利用 Trans AMTM NF-κB P65试剂盒比较不同胃癌细胞株中 P65亚基的蛋白活性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 NF-κB活性抑制剂 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4株胃癌细胞株中均存在 NF-κB的组成性激活,且存在蛋白表达和活性差异.活化的 P65亚基在 MKN28、MKN45细胞株中表达较低,在 AGS、 SGC-7901细胞株中表达较高.经 PDTC处理的实验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呈正常生长.结论胃癌细胞株中存在 NF-κB组成性激活及 P65蛋白表达差异.抑制 NF-κB的活性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琦;于颖彦;纪玉宝;张奕;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 56岁.阵发性腹部胀痛不适 2年余,于 2001年 3月 28日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壁静脉轻度曲张,左下腹近脐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 CT示中腹部腹腔内软组织肿块( 4.0 cm× 5.5 cm)伴小肠壁增厚,肝后下缘周围见水样低密度影,考虑肠系膜淋巴瘤. B超示左中腹实性占位病变, 5.2 cm× 5.4 cm,少量腹水.曾在 B超下穿刺活检见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背景中见异型大细胞,重度退变.
作者:宝荣;王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新旧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系统,对 1104例接受标准 R2根治术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旧式 N分期的 N1和 N2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35.5和 26.6个月.新式 N分期将旧式 N分期的 423例 N1期和 282例 N2期患者分成 3个组( N1、 N2和 N3), 3组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相反,旧式分期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2)Ⅲ A期的 5年生存率从旧式 24.8%上升至 32.7%,Ⅲ B期的 5年生存率从 17.3%下降到 9.1%.结论两种分期系统都是很好的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 但新分期有更好的判断预后效果.
作者:孙海军;刘冰;薛东波;赵明;赵松;宋宣;孟宪志;张伟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性, 47岁,因突发腹痛、腹胀和血便,伴呕吐,症状逐渐加重 1天于 2003年 7月 10日入院.
作者:陈学东;陆平;王中华;黄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年 9月至 1998年 5月收治的 30例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 BorrmannⅣ型胃癌准确率为 96.0%.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 56.7%及 30.0%.手术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 19.9个月,未手术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期 5.2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吴泽宇;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蔡世荣;马晋平;陈俊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往往易误诊为结核和恶性肿瘤.我院 1997~ 2003年收治 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姚峰;陈倩;赫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总结 12例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结果入院时服抗甲状腺药物在 4个月内或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T4)高于正常者 6例,于术前半个月至术后 2~ 5 d予服用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 600 mg/d);术前 1 d始至术后 3~ 7 d予碘化钠 0.5~ 1.0 g维持静脉点滴 12~ 24 h,术前 1次和术后连续 3 d应用地塞米松 10 mg静脉点滴 1次 /d.入院时仍在服药治疗甲亢、服药时间超过 4个月、且血 T3和 T4正常者 2例,术前继续原剂量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术后改为丙基硫氧嘧啶鼻饲( 600 mg/d) 2~ 5 d.既往有甲亢病史、经内科规则治疗后治愈者 3例,未予特殊处理. 11例患者均顺利通过了围手术期. 1例患者术前未发现甲亢病史,故未经积极预防甲亢危象处理,术后第 2天死于甲亢危象.结论合并甲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顺利通过围手术期.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朱世泽;王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需要可靠的预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以指导选择胃癌高危复发患者,给予积极、妥当的综合辅助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生存率.从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肿瘤标志物,阐明其生物学特征,有助于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刘炳亚;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应用 SPSS 10.0软件对 1991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 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82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76.8个月, 5年生存率 5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现症状的时间、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 Dukes分期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性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原发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Dukes 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应加强普查和早诊的意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王晓娜;梁寒;王家仓;王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 1999年 3月至 2003年 9月,我们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治疗 25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王跃东;叶再元;李保军;刘原兴;赵忠扩;邹寿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 2组,第 1组 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TCP组 );第 2组 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 CAA组).分别于术后 3、 6、 12、 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 15个月时, 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 2次、便后 1 h内需再排便者占 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 0, 均优于 CAA组(分别为 4次、 12%和 4);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 6个月时 TCP组直肠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 分别为( 162.3± 2.0) ml/kPa和( 28.3± 1.7) ml/kPa,与 CAA组( 154.3± 1.9) ml/kPa和( 26.5± 1.1) 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 1例. 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 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映弘;吴艳军;蔺原;任洪伟;胡明;岳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突触素( synapses, SY)、 P物质( substance P,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e polypeptide, VIP)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中的变化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病理显微镜分析图像系统,在中倍光镜下计算 22例 STC患者( STC组)和 12例非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的阳性染色区域的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STC组患者结肠内 SY、 VIP和 SP镜下阳性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STC组和对照组 SY分别为 [( 1.53± 0.92)× 105]μ m2和 [( 3.33± 1.09)×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01. SP分别为 [( 1.41± 0.85)× 105〗μ m2和 [(2.22± 1.31)×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 VIP分别为 [(1.22± 0.72)× 105]μ m2和 [( 2.14± 1.35)× 105]μ m2,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STC患者存在肠神经系统突触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肠神经递质下降.
作者:丁义江;哈楠林;丁曙晴;徐文华;耿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肠梗阻 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思他宁) 6 mg加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滴注,维持 24 h.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水电解质指标的改变和中转手术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和腹胀的缓解率分别为 90.1%、 76.5%( P< 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比率分别为 88.8%、 76.0%( P< 0.05);胃肠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 277± 225) ml/d、( 564± 278) ml/d( P< 0.01);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 8.7%、 19.8%( 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彭宝岗;梁力建;胡文杰;王捷;黄敏菁;郑凯;张卓军;李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