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的临床病理观察

王小林;卿三华;黄祥成;吴承堂;宋京翔;姚学清

关键词:直肠肿瘤, 直肠系膜, 癌转移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采用连续病理切片方法观察40例直肠癌的手术标本.结果40例直肠癌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6例(15%),播散方式有肿瘤直接浸润、在系膜中形成孤立癌灶、血管和(或)淋巴管的转移.播散范围均在肿瘤下缘4cm之内.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大小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无相关.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系膜的远端切缘应超过肿瘤下缘4cm.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术式选择

    1984年5月至2000年8月我院收治肠系膜上动脉综征(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yndrome,SMAS)13例,均获满意疗效.现就有关其诊断和术式选择讨论如下.

    作者:陈学东;徐光炜;罗辉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恶性梗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恶性梗阻患者进行肠内营养(EN)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完全恶性梗阻患者6例,术前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然后通过手术胃造口或空肠造口,术后逐渐由肠外营养(PN)向EN过渡,并根据病情进行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定期检查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体重、体质指数和进行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PS).结果6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35.4±10.8)d,出院后继续家庭EN支持.4例患者营养改善后,进行了放疗或化疗,其中3例梗阻获得部分缓解,可以进少量流汁饮食和水.出院时与入院时相比,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及KPS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上消化道恶性梗阻患者选择性地进行EN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江志伟;姜军;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27kipl基因过度表达诱导人胃癌细胞系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P27kipl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含人P27kip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将外源性P27kipl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应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分析术(FCM)等方法,检测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内的表达、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外源性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获稳定表达,胃癌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P27kipl的过度表达可通过对bcl2表达的调控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提示P27kipl基因转染可成为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宝全;胡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的价值

    目的探讨一组正反互补单克隆抗体对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LMW)、癌胚抗原(CEA)、间皮细胞(MC)及波形蛋白(Vim)4种标志物,对67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的癌细胞成分进行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并与常规细胞病理学(CP)检测结果比较.结果ICC阳性检出率(86.2%)明显优于CP阳性诊断率(58.6%)(P<0.05);ICC阳性检出率随侵袭深度及病期进展而增加;CKLMW、CEA、MC及Vim4种抗体的可用度分别为64.6%、71.6%、77.9%、41.8%.结论联合应用CKLMW、CEA及MC对于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Vim缺乏诊断意义.

    作者:吴广平;徐惠绵;关志宇;高英贤;方长青;刘树立;陈峻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不同术式及其并发症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佳术式,从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方法总结分析本院1980~2000年间随访18个月以上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1935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935例中,经腹膜腹直肌旁乳头型造口(A组)547例,腹膜外隧道腹直肌旁乳头型造口(B组)556例,腹膜外隧道经腹直肌平脐平坦型造口(C组)832例.3组发生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A组47.3%、B组37.1%、C组76%,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低于A组,C组低.结论通过腹膜外隧道经腹直肌平脐平坦型造口可有效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屠世良;王辉;邹寿椿;邓高里;董全进;刘放;陈玉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胃镜下放置鼻空肠导管的临床应用

    1997年1月~2002年2月,我院行胃镜辅助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7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志明;任建安;吴素梅;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超低位保肛新术式

    现代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保肛手术的广泛应用.自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对1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超低位保肛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为民;戴观荣;李琴;王强;王元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61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及新生儿急腹症,现分析总结我院收治61例该病患者的有关资料.

    作者:刘钧澄;李桂生;莫家聪;李穗生;刘文旭;谢家伦;刘唐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6例多发性胃癌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4~2000年共手术治疗胃癌患者1856例.其中多发性胃癌16例,占0.8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多发性胃癌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49~82(平均63.2)岁,其中60岁以上13例,占81.3%.全组共有39个病灶,其中有2个病灶者12例,3个病灶者2例,4和5个病灶者各1例.

    作者:陈吉彩;施红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临床营养与胃肠外科疾病

    目前,对于较复杂的胃肠疾病患者,采用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共识.但在具体实施时,疗效不佳或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与适应证的掌握、营养制剂的选择和恰当途径的输入等方面有密切关系.为提高营养支持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现对其中几个问题作一些重点说明.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11月对14例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晶波;杨中祥;张国利;陈志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评价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皮钙黏附蛋白(ECD)、α连环蛋白(αCA)及β连环蛋白(βCA)在结直肠癌转移潜能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VEGF、ECD、αCA及βCA的表达.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为47.4%,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VEGF表达阳性率为57.9%,VEGF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P<0.01);ECD、αCA和βCA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减弱,且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ECD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αCA、βCA表达减弱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但与肝转移发生无相关(P>0.05).(2)P53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P<0.05).(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53和VEGF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而αCA和βCA表达减弱者预后较差(P<0.01).结论结合分析P53、VEGF、αCA及βCA的表达有助于对结直肠癌转移方式、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李继坤;陈进;李远芳;陈忠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D-甲硫氨酸联合化疗药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Met)及其联合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置于6种不同培养液:含LMet、含DMet、不含Met而替以同型半胱氨酸(Met-Hcy+)或在上述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氟尿嘧啶(5Fu).培养48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无论是否加入化疗药物,DMet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Met-Hcy+组和LMet组;LMet加5Fu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LMet组和Met-Hcy+组,但与DMet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间的bcl2和bax表达率无改变.结论DMet及DMet联合化疗药物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和bax的表达无关.

    作者:费旭峰;曹伟新;陈雪华;朱正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状腺激素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充甲状腺激素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干预组.制作盲肠结扎打孔(CLP)的脓毒症模型,应用荧光光谱分析仪检测自肠腔进入门静脉的荧光标记葡聚糖(FITCD)的浓度,用透射电镜观察黏膜细胞间隙FITCD颗粒的量.结果CLP后21h,假手术组血游离T3(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分别为(3.44±1.40)pmol/L和(9.53±3.39)pmol/L,脓毒症组为(1.59±0.20)pmol/L和(3.41±2.14)pmol/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组FT3浓度为(3.40±165)pmol/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假手术组门静脉FITCD浓度(0.84±0.15)μg/ml,脓毒症组为(1.73±0.39)μg/ml,高于假手术组(P<0.01),T3干预组(1.16±0.26)μg/ml,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1).电镜显示T3干预后的肠黏膜细胞间隙及毛细血管的FITCD颗粒明显减少.结论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可降低大鼠肠黏膜的通透性,对脓毒症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治力;杨连粤;黄耿文;文卫;鲁伟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细菌菌谱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4月收治的使用腔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TPN)的肠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肠瘘患者,共进行了358次腔静脉置管,腔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的有88次(24.6%),腔静脉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6.9±13.0)d.88次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尖端共培养出95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56.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5株,占36.8%;真菌6株,占64%.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有16例患者更换了抗生素,4例改用抗真菌药物,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对于肠瘘患者,腔静脉感染仍是实施静脉营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见.

    作者:王革非;任建安;王新波;范朝刚;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32例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7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施行乳头旁憩室切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单纯行憩室切除18例,另14例同时加行胆道手术.术中损伤胆总管和主胰管各1例,均经手术修补后治愈.全组29例获得随访,随访期2~10年,有效率达89.7%.结论憩室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理的术式.术中胆胰管损伤是乳头旁憩室切除的主要并发症.憩室切除术宜由有胆胰十二指肠手术经验的医师施行.

    作者:孙益红;秦新裕;王承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卡培他滨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商品名:希罗达)是一种口服的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剂,它是氟尿嘧啶(5FU)的前体药物,在肿瘤组织中通过肿瘤细胞内的较高浓度胸苷磷酸化酶(TP)的作用转化成5FU.口服希罗达可模拟持续性静脉输注,同时避免胃肠外给药的屏障问题.

    作者:蔡三军;蔡国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免疫营养基质的作用及机制

    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免疫抑制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的原因在于肿瘤不仅能直接侵犯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还可以释放免疫抑制因子而降低宿主免疫力,诱导体内抑制性细胞增多.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虽不能直接反映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但与肿瘤的发展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营养不良常见于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据报道,住院患者中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上消化道手术的癌症患者明显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超过30%[12].营养不良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限制了抗癌措施的有效实施,是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作者:宋京翔;卿三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中长链脂肪乳及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的疗效.方法29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乳组(MCT组,15例)和长链脂肪乳组(LCT组,14例),术后第2~7天共进行6d的肠外营养支持.除脂肪乳不同外,均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累积氮平衡、血浆蛋白、脂质代谢及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术后经肠外营养MCT组获得正氮平衡,为(27.3±24.0)mg·kg-1·(6d)-1,而LCT组为(-17.5±16.2)mg·kg-1·(6d)-1.术后血浆蛋白水平均降低,LCT组前白蛋白的降幅为(-0.06±0.03)g/L,明显高于MCT组的(-0.02±0.03)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手术前后变化均不明显.术后感染性并发症MCT组2例,LCT组3例.结论中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疗效比长链脂肪乳好.

    作者:朱明炜;韦军民;曹金铎;赵旭;唐大年;陈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采用连续病理切片方法观察40例直肠癌的手术标本.结果40例直肠癌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6例(15%),播散方式有肿瘤直接浸润、在系膜中形成孤立癌灶、血管和(或)淋巴管的转移.播散范围均在肿瘤下缘4cm之内.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大小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无相关.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系膜的远端切缘应超过肿瘤下缘4cm.

    作者:王小林;卿三华;黄祥成;吴承堂;宋京翔;姚学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