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例多发性胃癌临床分析

陈吉彩;施红旗

关键词:多发性, 胃癌患者, 病灶, 现报告如下, 手术治疗, 临床资料, 年龄
摘要:我院于1994~2000年共手术治疗胃癌患者1856例.其中多发性胃癌16例,占0.8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多发性胃癌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49~82(平均63.2)岁,其中60岁以上13例,占81.3%.全组共有39个病灶,其中有2个病灶者12例,3个病灶者2例,4和5个病灶者各1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超低位保肛新术式

    现代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保肛手术的广泛应用.自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对1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超低位保肛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为民;戴观荣;李琴;王强;王元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采用连续病理切片方法观察40例直肠癌的手术标本.结果40例直肠癌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6例(15%),播散方式有肿瘤直接浸润、在系膜中形成孤立癌灶、血管和(或)淋巴管的转移.播散范围均在肿瘤下缘4cm之内.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大小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无相关.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系膜的远端切缘应超过肿瘤下缘4cm.

    作者:王小林;卿三华;黄祥成;吴承堂;宋京翔;姚学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D-甲硫氨酸联合化疗药物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Met)及其联合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置于6种不同培养液:含LMet、含DMet、不含Met而替以同型半胱氨酸(Met-Hcy+)或在上述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氟尿嘧啶(5Fu).培养48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无论是否加入化疗药物,DMet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Met-Hcy+组和LMet组;LMet加5Fu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LMet组和Met-Hcy+组,但与DMet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间的bcl2和bax表达率无改变.结论DMet及DMet联合化疗药物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和bax的表达无关.

    作者:费旭峰;曹伟新;陈雪华;朱正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临床营养与胃肠外科疾病

    目前,对于较复杂的胃肠疾病患者,采用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共识.但在具体实施时,疗效不佳或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与适应证的掌握、营养制剂的选择和恰当途径的输入等方面有密切关系.为提高营养支持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现对其中几个问题作一些重点说明.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第七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何裕隆;詹文华;王吉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肠瘘患者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细菌菌谱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4月收治的使用腔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TPN)的肠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肠瘘患者,共进行了358次腔静脉置管,腔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的有88次(24.6%),腔静脉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6.9±13.0)d.88次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尖端共培养出95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56.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5株,占36.8%;真菌6株,占64%.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有16例患者更换了抗生素,4例改用抗真菌药物,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对于肠瘘患者,腔静脉感染仍是实施静脉营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见.

    作者:王革非;任建安;王新波;范朝刚;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谷氨酰胺二肽的研究进展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人体内含量大、作用多的氨基酸.由于Gln单体在溶液中稳定性差、溶解度低,商品氨基酸液中均不含Gln单体.含Gln的二肽可以避免Gln单体的上述缺点,作者对近年来有关Gln二肽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作者:李幼生;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27kipl基因过度表达诱导人胃癌细胞系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P27kipl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含人P27kip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将外源性P27kipl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应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分析术(FCM)等方法,检测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内的表达、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外源性P27kipl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获稳定表达,胃癌细胞凋亡,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P27kipl的过度表达可通过对bcl2表达的调控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提示P27kipl基因转染可成为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宝全;胡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术式选择

    1984年5月至2000年8月我院收治肠系膜上动脉综征(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yndrome,SMAS)13例,均获满意疗效.现就有关其诊断和术式选择讨论如下.

    作者:陈学东;徐光炜;罗辉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标记定位在肠血管畸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5例肠血管畸形患者,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导引钢丝或造影导管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本组肠血管畸形位于空肠6例、回肠5例、空肠加结肠1例、结肠3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物并切除病变肠管,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明确畸形的肠血管后,置入标记物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凌跃新;吴肇光;程洁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11月对14例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晶波;杨中祥;张国利;陈志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61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及新生儿急腹症,现分析总结我院收治61例该病患者的有关资料.

    作者:刘钧澄;李桂生;莫家聪;李穗生;刘文旭;谢家伦;刘唐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46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特点及其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20年来收治的4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确诊16例,误诊率65.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24例,弥漫性分布4例,单一分布18例,2例合并有癌变.手术治疗共62例次,手术原因以肠梗阻多(44/62,71.0%).手术方法以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多(38例次,61.3%),1990年前肠组织切除范围掌握在距离病变两端各10cm处;1990年后在保证吻合口通畅和足够血运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肠组织切除范围.随访发现,1990年前手术后的复发率为20.1%(3/13);1990年以后为25.0%(4/1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克罗恩病手术原因以肠梗阻多见,切除肠管范围、切缘有无病变残留并不影响复发率.外科手术仅适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不能改变其基本病变进程.

    作者:冯跃;孟荣贵;金黑鹰;徐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中长链脂肪乳及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的疗效.方法29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分为中长链脂肪乳组(MCT组,15例)和长链脂肪乳组(LCT组,14例),术后第2~7天共进行6d的肠外营养支持.除脂肪乳不同外,均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累积氮平衡、血浆蛋白、脂质代谢及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术后经肠外营养MCT组获得正氮平衡,为(27.3±24.0)mg·kg-1·(6d)-1,而LCT组为(-17.5±16.2)mg·kg-1·(6d)-1.术后血浆蛋白水平均降低,LCT组前白蛋白的降幅为(-0.06±0.03)g/L,明显高于MCT组的(-0.02±0.03)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手术前后变化均不明显.术后感染性并发症MCT组2例,LCT组3例.结论中长链脂肪乳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疗效比长链脂肪乳好.

    作者:朱明炜;韦军民;曹金铎;赵旭;唐大年;陈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6例多发性胃癌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4~2000年共手术治疗胃癌患者1856例.其中多发性胃癌16例,占0.86%.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多发性胃癌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49~82(平均63.2)岁,其中60岁以上13例,占81.3%.全组共有39个病灶,其中有2个病灶者12例,3个病灶者2例,4和5个病灶者各1例.

    作者:陈吉彩;施红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32例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7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施行乳头旁憩室切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单纯行憩室切除18例,另14例同时加行胆道手术.术中损伤胆总管和主胰管各1例,均经手术修补后治愈.全组29例获得随访,随访期2~10年,有效率达89.7%.结论憩室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理的术式.术中胆胰管损伤是乳头旁憩室切除的主要并发症.憩室切除术宜由有胆胰十二指肠手术经验的医师施行.

    作者:孙益红;秦新裕;王承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的价值

    目的探讨一组正反互补单克隆抗体对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LMW)、癌胚抗原(CEA)、间皮细胞(MC)及波形蛋白(Vim)4种标志物,对67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的癌细胞成分进行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并与常规细胞病理学(CP)检测结果比较.结果ICC阳性检出率(86.2%)明显优于CP阳性诊断率(58.6%)(P<0.05);ICC阳性检出率随侵袭深度及病期进展而增加;CKLMW、CEA、MC及Vim4种抗体的可用度分别为64.6%、71.6%、77.9%、41.8%.结论联合应用CKLMW、CEA及MC对于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Vim缺乏诊断意义.

    作者:吴广平;徐惠绵;关志宇;高英贤;方长青;刘树立;陈峻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

    随着对使用肠内营养的认识不断深入,空肠造瘘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根据实施肠内营养的实际需求,对传统的空肠造瘘术进行了改进,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卢声琦;宋家琨;樊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恶性梗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恶性梗阻患者进行肠内营养(EN)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手术不可切除的上消化道完全恶性梗阻患者6例,术前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然后通过手术胃造口或空肠造口,术后逐渐由肠外营养(PN)向EN过渡,并根据病情进行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定期检查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体重、体质指数和进行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PS).结果6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35.4±10.8)d,出院后继续家庭EN支持.4例患者营养改善后,进行了放疗或化疗,其中3例梗阻获得部分缓解,可以进少量流汁饮食和水.出院时与入院时相比,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及KPS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上消化道恶性梗阻患者选择性地进行EN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江志伟;姜军;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年轻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分子标记

    目的探讨与年轻人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对63例年轻结直肠癌和对应的16例腺瘤组织中β连接素(βcatenin)、hMSH2、hMLH1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性进行检测,结合肿瘤的Dukes分期,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关性.结果在63例年轻CRC中,肿瘤组织的DNA倍性与患者的Dukes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非整倍体DNA含量的肿瘤,80.8%发生在DukesC或D期的CRC.P53蛋白的过度表达(76.0%)也倾向于浸润晚期的肿瘤;而hMSH2或hMLH1蛋白丢失的肿瘤70.0%是浸润早期的CRC.在16例配对的年轻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组织中,βcatenin和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βcatenin核浆聚集的CRC中,其对应的腺瘤有5例同时出现βcatenin的核浆聚集;丢失了hMSH2或hMLH1蛋白的3例CRC,其对应的3例腺瘤均丢失相应MMR蛋白.结论βcatenin和MMR蛋白hMSH2,hMLH1可以作为年轻CRC早期诊断中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而肿瘤的DNA倍性和P53蛋白表达是患者临床分期中有用的参考指标.

    作者:谢丹;曾薇芬;文剑明;林汉良;张萌;曾穗德;林锋;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