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顺;唐大年;李永国;钟德玝;胡辅珍
腹部创伤后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阑尾炎,我院自1990年2月至2001年3月收治14例,报道如下.
作者:安泽武;王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恶性肿瘤化疗的历史仅有50多年.50年代后期出现了氟尿嘧啶(5-FU),5-FU和环磷酰胺被认为是肿瘤化疗的里程碑,人们都希望它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在肿瘤部位发挥治疗作用.5-FU理论设计是一个带氟的尿嘧啶,能够选择性进入到DNA中发挥作用,结果证明并非如此.尽管疗效不尽人意,但5-FU在临床上仍是多种类型特别是胃肠道肿瘤化疗的基本药物之一.40多年来医药界就新药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罗氏制药厂早发展了5-FU这个药,并逐步开发具有肿瘤选择性的药物,近推出的新药--卡培他滨(希罗达),即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在肿瘤内激活的口服氟嘧啶类衍生物,是一种先进的化疗药物.其药理作用见图1.该药是20世纪后10年中的重大发展,是目前具生物活性的嘧啶类药物,其具有优越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罗荣城;李黎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直接以解剖结构的方式显示了疾病的生理生化过程.近年来,PET在肿瘤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已使PET由10多年前的一个纯研究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疾病检查和评估的方法.我们着重论述采用放射性核素18F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18F-FDG(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的18F-FDG-PET,在胃癌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疗效评价、预后估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以期更多的学者重视和了解PET在胃癌中的作用.
作者:卫勃;陈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一、概述1908年Arbuthnot首次报道了外科手术治疗严重慢性便秘的结果,他认为慢性便秘是自身中毒所致,主张行结肠切除手术,以后就流传于世;但也有少数人反对,直至今日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作者:喻德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制备胃动素受体多克隆抗体和研究该受体在人胃中的组织定位.方法通过合成肽耦联钥孔戚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KLH)制备抗体,以ELISA方法测定效价.用含有GPR38基因(胃动素受体)的质粒转染293细胞株,以RT-PCR方法鉴定.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的293细胞和组织中胃动素受体的表达.结果制备的兔抗人的多抗效价达1∶500000,有较好的特异性.成功转染293细胞,该细胞能够瞬时表达胃动素受体,而该受体在人胃窦胃体的黏膜腺上皮中表达.结论应用合成肽-KLH成功地制备了胃动素受体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用该抗体检测到人胃窦胃体黏膜上皮细胞存在胃动素受体的表达.
作者:王志刚;秦新裕;石嘉豪;崔大敷;费俭;刘凤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提高结肠脂肪瘤的术前诊断率和疗效.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对1971~2002年我院收治的10例结肠脂肪瘤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前确诊率为60%.9例行结肠节段切除或半侧结肠切除术,1例行电子结肠镜电灼切除肿瘤,疗效满意,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钡剂灌肠、电子结肠镜、腹部CT、MRI等均为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其中CT对确诊的意义较大.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主要行结肠节段切除术或电子结肠镜电灼切除术.
作者:李智宇;覃建章;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顽固性慢传输性便秘(STC)的手术治疗结果及肠神经递质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34例STC病例特点、手术方式及效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研究肠神经递质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结肠传输均明显减慢,平均136h,853%的患者伴有出口梗阻性便秘(OOC),618%有性激素异常.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肠壁内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反应阳性增强,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反应阳性降低.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5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后便秘复发.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STC内科综合治疗失败后的后手段,为保证手术效果,术中应同时处理伴随的OOC;肠神经递质改变可能是STC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童卫东;刘宝华;张胜本;张连阳;黄显凯;高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151例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与同时期收治的465例65岁及其以上(老年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结直肠癌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在家族史、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分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肿瘤的病理分期、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53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青年组和老年组在病理分期和预后方面无差异,因此,年龄不是决定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
作者:汪建平;王磊;杨祖立;黄奕华;董文广;覃建章;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49岁.进行性吞咽困难4个月,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cm以下食管环形肿物,黏膜中断、破坏,胃镜不能通过,病理活检结果为鳞状细胞癌.
作者:彭月华;彭庆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48例.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胃酸下降情况及胃排空和溃疡复发情况,并按Visick标准进行分级.结果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9年,术后3年基础酸排出量(BAO)、高酸排出量(MAO)、高峰酸排出量(PAO)仍保持术后低水平.Visick分级,Ⅰ级102例(810%),Ⅱ级15例(119%),Ⅲ级5例(40%),Ⅳ级4例(32%).有2例患者溃疡复发(16%).结论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隋永领;杨道贵;李学华;魏法才;杨凤辉;王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占整个胃瘫综合征发病率的19%.由于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的特殊类型包括浅表癌、微小胃癌、小胃癌、多原发癌及残胃早期癌.1976年8月至2000年8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诊断的33例EGC中特殊类型有21例,占EGC的636%.现就其外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姜涛;李馨;夏有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温热化疗诱导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凋亡及其对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中分化胃癌细胞SGC7901和低分化胃癌细胞MKN45并实施(430±01)℃温热化疗.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温热化疗后两种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测定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凋亡调控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温热化疗诱导中分化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作用强于低分化胃癌细胞MKN45.温热化疗可诱导SGC7901凋亡调控基因Fas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但只诱导MKN45bcl-2基因表达下调,对MKN45Fas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温热化疗诱导分化较好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大于低分化胃癌细胞;而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温热化疗后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凋亡率不同的重要原因.
作者:罗奋;蔡端;沈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72年1月至2002年6月495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092%,均发生于术后5~8d.44例非手术治愈,15d内治愈12例,16d10例,18d15例,21d2例,22d2例,25d2例,27d1例.2例于胃大部切除术后14d和15d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分别于术后20d和30d治愈.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手术治疗应列为禁忌证.
作者:杨维良;赵刚;张新晨;李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术前确诊率低,现对我院1982~1996年23例经手术治疗的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舒国顺;唐大年;李永国;钟德玝;胡辅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刘凤林;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环加氧酶2(C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01年2~9月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35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与VEGF的表达,并对结直肠癌Cox-2表达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800%的肿瘤组织Cox-2表达阳性,314%的正常组织表达阳性(P<001);(2)肿瘤直径在3~6cm者Cox-2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超过6cm者(P=00334);(3)高分化组Cox-2表达率较高,而A/B期结直肠癌其表达高于C/D期结直肠癌,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与Cox-2表达阴性组比较,Cox-2表达阳性组VEGF表达明显增高(25/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0).结论Cox-2在本组结直肠癌的表达率为80%,且与肿瘤的大小及VEGF表达相关.
作者:武爱文;顾晋;李振甫;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火器多发伤时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是否比单发伤更为严重.方法制作火器伤模型,2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不致伤)、颅骨切线伤组(H组)、双侧股骨骨折组(L组)和多发伤组(M组,颅骨切线伤加双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法≥16),每组6只.伤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以反映肠道通透性;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中和小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评价肠上皮细胞受损情况;用偶氮显色法鲎试验(LAL)定量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浓度.72h活杀,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测定组织中DAO含量.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多发伤组与单发伤组相比:(1)血浆D-乳酸水平更高,尤其比H组高,在48~72h,P<001;(2)血浆DAO含量持续升高,并维持72h,而此时单发伤组已经恢复正常水平;(3)小肠组织DAO含量降低;(4)血浆内毒素水平更高,在72h,P<005~001;(5)小肠病理组织学变化更显著,出现肠绒毛顶端坏死、脱落.结论火器多发伤后出现肠道通透性升高、肠上皮结构和完整性受损,并在72h内逐渐加重,发生内毒素血症.多发伤引起的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比单发伤更为严重.
作者:黎沾良;杨兴东;陆连荣;于勇;杨英祥;章亚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将P27KIP1基因转染到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观察P27KIP1基因的过表达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建勇;王为忠;李开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直肠平滑肌肉瘤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自1974年1月至2000年1月对43例直肠平滑肌肉瘤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切除组与根治性切除组比较,复发率分别为50%和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56,P=0016).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切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和2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09,P=0065).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切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51%,年龄小于50岁者预后差.结论根治性切除在预防复发而不是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局部切除,年龄小于50岁者预后差.
作者:解世亮;邵永孚;冯强;张云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