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堂;黄祥成;卿三华
目的分析影响青年人( 40岁以下)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比研究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直肠癌预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年组 5年生存率( 37.5%)与中老年组 (62.3%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22) 。青年组中 Dukes A加 B期占41.7%(10/24), C期占58.3%(14/24),与中老年组 66.9%和33.1%( 101/151和 50/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17)。青年组中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好者占 41.7%( 10/24),而分化较差者占 58.3%(14/24),与中老年组 79.5%和 20.5%(120/151和 31/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全组生存率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Dukes分期( P=0.0007)和组织学类型(P=0.0285)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与 5年生存率关系不相关。按 Dukes分期计算标准化 5年生存率,青年组为 49.7% ,中老年组为 61.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282)。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较晚和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差。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近 5年来采用脐上皱折部半圆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26例。并与我院前 8年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 28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王先道;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既不妨碍根治性,又能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P)的直肠癌手术正在开展,并且从早期直肠癌逐渐推广到一些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没有明显增加局部复发率及降低 5年生存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
作者:顾晋;李学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我科 1982~1993年间为 55例胃癌实施的全胃切除术,并探讨外科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1.临床资料:本组男 45例,女 10例。年龄 33~ 71(平均 54.6)岁。全组病例均经胃钡餐造影和 /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癌灶部位: C区 3例, CM区 12例, M区 19例, MC区 11例, MA区 4例, AM区 1例, MCA区 3例, MAC区 2例。 TNM分期:Ⅱ期 8例,Ⅲ期 38例,Ⅳ期 9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胃切除 46例,姑息性全胃切除 9例。其中并行脾和胰体尾切除 9例,并行脾切除 6例,并行保留胰腺的脾动静脉及脾切除 5例,并行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和肝左叶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加空肠间 Braun吻合 18例,食管空肠 Roux-en-Y吻合 20例,空肠代胃术 17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低分化腺癌 29例,腺癌 18例,黏液腺癌 4例,腺鳞癌 2例,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 1例。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黄同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0年间收治的 304 例 41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病例。结果 40岁以下病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 4.9%,其中 36岁以下患者占 2.4%。病理分类中以弥漫型癌多见,占 196例,肠型胃癌 98例;肿瘤的 TNM分期中Ⅳ期病例占 53.9%,进展期病变占全部的 83.2%;手术切除率为 73.9%,根治手术率为 56.0%。全组 5、 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28.7%和 24.9%。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的根治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人病例类型以弥漫型癌占多数,进展期病变占绝大多数,手术切除率较低。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 30岁以下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梁寒;郝希山;王家仓;王殿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二指肠旁疝为常见的内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占导致肠梗阻的内疝的 53%,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多为剖腹探查而确诊。现介绍我们诊治 2例的体会。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约占总住院人数的 0.02%左右 [1],极易误诊误治,约 90%~ 95%经剖腹探查后才得以诊断,病死率约 20%~ 50% [2]。 1982年以来我院共收治 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翟博;吴东升;季兵;严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于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施行规范的根治性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基本上已稳定在 90%以上,因而对 EGC外科治疗的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病例、普及微创根治性手术;在强调手术根治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留胃的生理功能。概括两者的临床意义,即在巩固、提高 EGC外科治愈率的前提下,应将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 EGC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践与推广。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4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中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 (AI)及增殖指数 (PI),分析两者及其比例与胃癌 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 (4.3± 1.2)%和 (49.8± 15.9)%,凋亡 /增殖比率为 0.11± 0.07,与癌周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随着 TNM分期的进展,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降低,增殖指数升高,凋亡 /增殖比率则逐渐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P< 0.01)。结论细胞凋亡的减少和细胞增殖的增多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关系,两者及其比率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预后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陶凯雄;陈道达;王国斌;吴在德;田源;卢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 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和转铁蛋白( 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 [1]。我们从 1999年 1月至 2000年 6月对 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 PA、 RBP、 ALB、 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潘文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人胃癌 BGC 823细胞系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用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处理胃癌 BGC 823细胞系,制备光镜和电镜标本并观察细胞骨架。结果胃泌素组细胞核增大,胞浆内微丝量明显减少,微丝部位不定,不呈束结构紊乱;而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组胞浆内边缘微丝、中间微丝、核周微丝均明显增多,排列规则并呈束,其结构和数量均大体相似于对照组。结论胃泌素能增强 BGC 823 细胞系的运动,有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而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泌素的这种作用。
作者:高文和;王俊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结肠造口术对于解除消化道晚期肿瘤所造成的肠梗阻、左半结肠的损伤、旷置肠道远端炎症、溃疡等,亦为一应急的重要手段,因此结肠造口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直肠癌发病有增多趋势,且我国直肠癌发病多在低位,因而结肠造口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结肠造口约 10万例,目前约有 100万结肠造口患者。由于结肠造口的不自主性排便及臭味,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患者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烦恼。因此,如何提高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又使他们如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应是术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虽然结肠造口术已被广为采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时有一些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如造口肠管坏死或回缩、造口狭窄、内疝等。其中一部分发生原因是术者对结肠造口术的不重视,术中不充分游离结肠;或选择造口部位不当,导致造口位置过高或过低、过内或过外,造成患者生活及护理的不便。必须认识到正确的结肠造口是术后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结肠造口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可导致患者终生痛苦。
作者:王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61岁。因突发便血 300 ml 2 h伴心慌、腹部不适、晕厥,以下消化道出血入院。无脓血便病史。 1964年曾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 10年。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脐周轻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94 g/L,大便潜血 (+++ ),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癌胚抗原: 3.7 ng/ml。 B超: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间隔的强光带回声,呈网状分布,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不宽,内径 12 mm;胆囊区未见正常胆囊回声,可见 38 mm× 13 mm的弧行强光带回声,后方伴身影,身影宽 26 mm,脾厚 38 mm,脾静脉不宽。结论:血吸虫病肝,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第 1次纤维结肠镜检示:结肠肝曲可见不规则肿物生长,高低不平,充血、靡烂,组织脆,易出血,取活检 3块。镜检诊断:结肠癌。病理诊断:炎性肉芽组织。半月后再次行纤维结肠镜检示:横结肠肝曲可见直径约 1.5~ 2.0 cm之菜花样肿块,呈分叶状,易出血,取活检。病理诊断:送检结肠黏膜呈炎性改变。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结肠肝曲与胆囊紧密粘连,形成胆囊结肠瘘,胆囊内有 3.0 cm× 2.5 cm× 2.5 cm大小胆固醇结石嵌顿于胆囊 -结肠瘘口处,结肠瘘口周边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另胆囊壶腹部及颈部有直径约 1.2 cm及 0.8 cm结石各 1枚。胆囊壁厚 0.6 cm,胆囊管径 0.3 cm,胆总管 0.8 cm。肝呈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改变。分离胆囊与结肠粘连,楔性切除结肠瘘口组织,常规切除胆囊。术后病理诊断: (1)慢性胆囊炎; (2)结肠炎性肉芽肿。
作者:田夫;姚远;黄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18头幼猪施行模拟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7℃常温灌注组(IPNP组);43℃温热灌注组(IPHP组):43℃温热化疗组(IPHC组),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5mg/L。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IPHC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2)44例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施行IPHC,另67例作为对照组,进一步研究IPHC的结果。结果(1)术后第14d,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吻合口瘘。IPNP、IPHP及IPHC 3组的胃肠道平均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1.5kPa、32.6kPa、和31.0kPa(P>0.2);同样,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47μg/mg、13.68μg/mg和13.22μg/mg(P>0.1)。组织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肠道吻合口均愈合良好。(2)临床上IPHC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4.5%(3/67)(P>0.05)。结论 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没有不良影响。作为新的外科辅助疗法,IPH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朱正纲;李琛;杨秋蒙;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有助于术前评估淋巴转移程度和范围,从而探讨缩小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分析比较 520例早期胃癌的癌肿胃壁浸润深度、癌肿大小以及是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黏膜内( m)癌和黏膜下层( sm)癌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 1.5%和 22.0%。在 m癌中,除Ⅱ c或Ⅱ c加Ⅲ外,其它大体类型均无淋巴转移,小于 2 cm者亦无淋巴转移。 sm癌和伴发溃疡的 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淋巴转移。 m癌和 sm癌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和 80.0%。结论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有肿瘤侵及黏膜下层、肿瘤大于 2 cm并伴有溃疡,以及Ⅱ c或Ⅱ c加Ⅲ型,故这些病例应慎行各种缩小手术,尤其是内镜下切除术。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对于浸润深度高精度的确定和术中病理学的准确诊断。
作者:姜波健;孙荣勋;高友福;吴涛;山本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本地区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各 40例。结果 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 EB病毒 DNA阳性 7例 (17.5% );而 4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EB病毒 DNA均为阴性。结论本地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 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朱冠保;程骏;张丽芳;陈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 45年来收治 64例,总结如下。
作者:校宏兵;谭江平;卢少毅;叶世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方式和热灌注化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860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结果 860例中,局部复发 98例( 11.4%)。其中施行 Dixon术 510例, Miles术 325例,局部切除术 25例。 Dixon术后局部复发率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1.8%和 50.8%; Miles术则分别为 11.1%和 56.3%。 1991年后手术并腹腔热灌注化疗与 1990年前单纯手术者相比,两种术式术后局部复发率均下降 (7.3%比 14.3% ), 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64.0%比 30.4% )。结论直肠癌术式选择应严格按肿瘤病理分期、细胞学类型、远切缘距离和肿瘤大小来进行,正确选择术式及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 5年生存率。
作者:吴承堂;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16和 cyclin D1是调控 G1→ S检查点 (checkpoint)的两个重要基因。研究表明, p16基因失表达与 cyclin D1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7例结直肠癌中 p16、 cyclin D1的表达,旨在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文斌;彭敦发;齐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的 96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采用 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PCNA;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 1~ 4级。 1、 2级为 PCNA弱级, 3、 4级为 PCNA强级。结果( 1) PCNA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差的肿瘤细胞 PCNA 表达增多;( 2) PCNA表达与 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Dukes C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 PCNA表达明显增多;( 3) PCNA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等因素无关;( 4) PCNA表达与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有关, PCNA强级者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弱级者。结论 PCNA在常规的病理切片上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参考指标。
作者:卫洪波;王吉甫;陈规划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