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必须重视结肠造口技术及其护理

王宇

关键词:结肠造口, 口技术, 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造口术, 直肠癌, 消化道晚期肿瘤, 手术成功率, 左半结肠, 术后, 康复治疗, 发生原因, 发病, 自主性, 正常人, 者工作, 生存率, 肠梗阻, 并发症, 癌患者, 游离
摘要:结肠造口术对于解除消化道晚期肿瘤所造成的肠梗阻、左半结肠的损伤、旷置肠道远端炎症、溃疡等,亦为一应急的重要手段,因此结肠造口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直肠癌发病有增多趋势,且我国直肠癌发病多在低位,因而结肠造口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结肠造口约 10万例,目前约有 100万结肠造口患者。由于结肠造口的不自主性排便及臭味,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患者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烦恼。因此,如何提高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又使他们如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应是术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虽然结肠造口术已被广为采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时有一些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如造口肠管坏死或回缩、造口狭窄、内疝等。其中一部分发生原因是术者对结肠造口术的不重视,术中不充分游离结肠;或选择造口部位不当,导致造口位置过高或过低、过内或过外,造成患者生活及护理的不便。必须认识到正确的结肠造口是术后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结肠造口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可导致患者终生痛苦。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1998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 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 2组,第 1组 (34例 )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 2组( 33例)断端结肠制成 5~ 6 cm的 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 1、 3、 6、 9个月和 1年、 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3例和 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 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 4例和 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 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 6个月分别为 5和 2次( P<0.001),术后 1年分别为 3和 1次( P< 0.05),术后 1年半均为 2次( 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 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作者:阿兰;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郑章清;黄奕华;陈正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胃肠疾病患者营养治疗评定中的临床研究

    近 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和转铁蛋白( 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 [1]。我们从 1999年 1月至 2000年 6月对 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 PA、 RBP、 ALB、 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潘文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旁疝二例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旁疝为常见的内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占导致肠梗阻的内疝的 53%,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多为剖腹探查而确诊。现介绍我们诊治 2例的体会。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胃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进入 80年代,随着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化,全胃切除术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本院近 20年中全胃切除术的病例每 5年增加 1倍左右。术后特殊并发症的防治一直受到关注,但是一般并发症的防治却重视不够。

    作者:朱柏元;朱敬之;王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必须重视结肠造口技术及其护理

    结肠造口术对于解除消化道晚期肿瘤所造成的肠梗阻、左半结肠的损伤、旷置肠道远端炎症、溃疡等,亦为一应急的重要手段,因此结肠造口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直肠癌发病有增多趋势,且我国直肠癌发病多在低位,因而结肠造口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结肠造口约 10万例,目前约有 100万结肠造口患者。由于结肠造口的不自主性排便及臭味,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患者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烦恼。因此,如何提高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又使他们如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应是术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虽然结肠造口术已被广为采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时有一些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如造口肠管坏死或回缩、造口狭窄、内疝等。其中一部分发生原因是术者对结肠造口术的不重视,术中不充分游离结肠;或选择造口部位不当,导致造口位置过高或过低、过内或过外,造成患者生活及护理的不便。必须认识到正确的结肠造口是术后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结肠造口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可导致患者终生痛苦。

    作者:王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 BGC-823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的作用

    目的探讨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人胃癌 BGC 823细胞系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用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处理胃癌 BGC 823细胞系,制备光镜和电镜标本并观察细胞骨架。结果胃泌素组细胞核增大,胞浆内微丝量明显减少,微丝部位不定,不呈束结构紊乱;而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组胞浆内边缘微丝、中间微丝、核周微丝均明显增多,排列规则并呈束,其结构和数量均大体相似于对照组。结论胃泌素能增强 BGC 823 细胞系的运动,有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而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泌素的这种作用。

    作者:高文和;王俊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有助于术前评估淋巴转移程度和范围,从而探讨缩小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分析比较 520例早期胃癌的癌肿胃壁浸润深度、癌肿大小以及是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黏膜内( m)癌和黏膜下层( sm)癌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 1.5%和 22.0%。在 m癌中,除Ⅱ c或Ⅱ c加Ⅲ外,其它大体类型均无淋巴转移,小于 2 cm者亦无淋巴转移。 sm癌和伴发溃疡的 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淋巴转移。 m癌和 sm癌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和 80.0%。结论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有肿瘤侵及黏膜下层、肿瘤大于 2 cm并伴有溃疡,以及Ⅱ c或Ⅱ c加Ⅲ型,故这些病例应慎行各种缩小手术,尤其是内镜下切除术。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对于浸润深度高精度的确定和术中病理学的准确诊断。

    作者:姜波健;孙荣勋;高友福;吴涛;山本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本地区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各 40例。结果 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 EB病毒 DNA阳性 7例 (17.5% );而 4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EB病毒 DNA均为阴性。结论本地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 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朱冠保;程骏;张丽芳;陈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影响青年人( 40岁以下)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比研究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直肠癌预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年组 5年生存率( 37.5%)与中老年组 (62.3%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22) 。青年组中 Dukes A加 B期占41.7%(10/24), C期占58.3%(14/24),与中老年组 66.9%和33.1%( 101/151和 50/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17)。青年组中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好者占 41.7%( 10/24),而分化较差者占 58.3%(14/24),与中老年组 79.5%和 20.5%(120/151和 31/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全组生存率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Dukes分期( P=0.0007)和组织学类型(P=0.0285)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与 5年生存率关系不相关。按 Dukes分期计算标准化 5年生存率,青年组为 49.7% ,中老年组为 61.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282)。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较晚和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差。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索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的 96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采用 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PCNA;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 1~ 4级。 1、 2级为 PCNA弱级, 3、 4级为 PCNA强级。结果( 1) PCNA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差的肿瘤细胞 PCNA 表达增多;( 2) PCNA表达与 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Dukes C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 PCNA表达明显增多;( 3) PCNA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等因素无关;( 4) PCNA表达与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有关, PCNA强级者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弱级者。结论 PCNA在常规的病理切片上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参考指标。

    作者:卫洪波;王吉甫;陈规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式和热灌注化疗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方式和热灌注化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860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结果 860例中,局部复发 98例( 11.4%)。其中施行 Dixon术 510例, Miles术 325例,局部切除术 25例。 Dixon术后局部复发率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1.8%和 50.8%; Miles术则分别为 11.1%和 56.3%。 1991年后手术并腹腔热灌注化疗与 1990年前单纯手术者相比,两种术式术后局部复发率均下降 (7.3%比 14.3% ), 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64.0%比 30.4% )。结论直肠癌术式选择应严格按肿瘤病理分期、细胞学类型、远切缘距离和肿瘤大小来进行,正确选择术式及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 5年生存率。

    作者:吴承堂;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16、 cyclin 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16和 cyclin D1是调控 G1→ S检查点 (checkpoint)的两个重要基因。研究表明, p16基因失表达与 cyclin D1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7例结直肠癌中 p16、 cyclin D1的表达,旨在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文斌;彭敦发;齐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施行规范的根治性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基本上已稳定在 90%以上,因而对 EGC外科治疗的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病例、普及微创根治性手术;在强调手术根治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留胃的生理功能。概括两者的临床意义,即在巩固、提高 EGC外科治愈率的前提下,应将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 EGC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践与推广。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约占总住院人数的 0.02%左右 [1],极易误诊误治,约 90%~ 95%经剖腹探查后才得以诊断,病死率约 20%~ 50% [2]。 1982年以来我院共收治 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翟博;吴东升;季兵;严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 64例分析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 45年来收治 64例,总结如下。

    作者:校宏兵;谭江平;卢少毅;叶世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18头幼猪施行模拟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7℃常温灌注组(IPNP组);43℃温热灌注组(IPHP组):43℃温热化疗组(IPHC组),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5mg/L。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IPHC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2)44例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施行IPHC,另67例作为对照组,进一步研究IPHC的结果。结果(1)术后第14d,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吻合口瘘。IPNP、IPHP及IPHC 3组的胃肠道平均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1.5kPa、32.6kPa、和31.0kPa(P>0.2);同样,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47μg/mg、13.68μg/mg和13.22μg/mg(P>0.1)。组织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肠道吻合口均愈合良好。(2)临床上IPHC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4.5%(3/67)(P>0.05)。结论 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没有不良影响。作为新的外科辅助疗法,IPH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朱正纲;李琛;杨秋蒙;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脐皱折部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近 5年来采用脐上皱折部半圆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26例。并与我院前 8年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 28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王先道;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八例治疗体会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Ogilvie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结肠梗阻 ,常继发于全身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gm uqf 我院 1990~ 1999年治疗 8例 Ogilvie综合征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范慧;光雷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肠手术应注意保护胃肠功能

    胃肠手术是腹部外科常施行的手术,手术后胃肠功能能否早期恢复,常常是外科医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手术对腹腔干扰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在术后 3~ 5 d一般均可恢复,表明腹腔内情况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当然也可在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数日后,因某些后期的并发症,胃肠功能又出现逆转,问题往往更为复杂。至于患者出院后远期的胃肠功能情况,外科医生多不太在意。术后胃肠功能若迟迟不恢复,或患者长期胃肠功能紊乱,如果排除了明确的器质性原因,外科医生常常束手无策,既无特效、速效的药物,又无其他治疗手段,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其实,对外科医生来说,要想不为这个棘手问题所困惑,应从预防着手,加强胃肠功能的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胃肠道生理知识。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肠自主神经瘤一例

    患者男, 32岁。 6年前因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多次检查除见有明显贫血征外未见其他异常。血红蛋白 80 g/L,大便潜血(-),胃肠道经纤维内镜及造影均未发现异常, B超未见有腹腔脏器异常,曾以不明原因贫血,先后予以对症治疗,并反复检查“贫血”原因。 3年前偶尔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并伴有腹部包块,腹痛缓解后包块消失;间断出现黑大便,但量少而未引起重视。 1年前患者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显著下降,经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出血停止。 B超及 CT均发现肝脏满布转移结节,呈囊实性,肝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为乳头状囊腺癌,消化道再次复查未发现异常,癌胚抗原、 AFP均阴性,考虑为隐匿性肝转移癌。予以全身化疗 1年,复查 CT未见转移灶扩大、增多,胸片未见转移病灶。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 Treitz韧带 40 cm空肠有一缩窄肿瘤,大小为 4 cm× 3 cm× 3 cm,瘤体黏膜有 2 cm× 2 cm× 1 cm溃疡,相应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无种植,肝脏满布大小不等的转移灶,边界清楚。切除连同瘤体周围约 10 cm的小肠及系膜,剜除部分肝转移灶,不能切除者予以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同时行肝动脉结扎插管,门静脉置化疗泵,术后动脉插管用碘油栓塞,经化疗泵行肝局部大剂量化疗。病理诊断为空肠自主神经瘤,侵及全层,淋巴结反应增生,肝转移。免疫组化: S-100(+), Keratin(-),网织纤维丰富呈腺泡状。

    作者:周业江;王元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