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自主神经瘤一例

周业江;王元正

关键词:胃肠, 转移灶, 隐匿性肝转移癌, 血红蛋白, 化疗泵, 穿刺细胞学检查, 消化道大出血, 乳头状囊腺癌, 贫血, 淋巴结肿大, 自主神经瘤, 阵发性疼痛, 血清铁蛋白, 失血性休克, 瘤体内注射, 肝动脉结扎, 转移病灶, 支持治疗, 纤维内镜, 无水酒精
摘要:患者男, 32岁。 6年前因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多次检查除见有明显贫血征外未见其他异常。血红蛋白 80 g/L,大便潜血(-),胃肠道经纤维内镜及造影均未发现异常, B超未见有腹腔脏器异常,曾以不明原因贫血,先后予以对症治疗,并反复检查“贫血”原因。 3年前偶尔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并伴有腹部包块,腹痛缓解后包块消失;间断出现黑大便,但量少而未引起重视。 1年前患者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显著下降,经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出血停止。 B超及 CT均发现肝脏满布转移结节,呈囊实性,肝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为乳头状囊腺癌,消化道再次复查未发现异常,癌胚抗原、 AFP均阴性,考虑为隐匿性肝转移癌。予以全身化疗 1年,复查 CT未见转移灶扩大、增多,胸片未见转移病灶。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 Treitz韧带 40 cm空肠有一缩窄肿瘤,大小为 4 cm× 3 cm× 3 cm,瘤体黏膜有 2 cm× 2 cm× 1 cm溃疡,相应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无种植,肝脏满布大小不等的转移灶,边界清楚。切除连同瘤体周围约 10 cm的小肠及系膜,剜除部分肝转移灶,不能切除者予以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同时行肝动脉结扎插管,门静脉置化疗泵,术后动脉插管用碘油栓塞,经化疗泵行肝局部大剂量化疗。病理诊断为空肠自主神经瘤,侵及全层,淋巴结反应增生,肝转移。免疫组化: S-100(+), Keratin(-),网织纤维丰富呈腺泡状。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p16、 cyclin 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16和 cyclin D1是调控 G1→ S检查点 (checkpoint)的两个重要基因。研究表明, p16基因失表达与 cyclin D1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7例结直肠癌中 p16、 cyclin D1的表达,旨在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文斌;彭敦发;齐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

    报告我科 1982~1993年间为 55例胃癌实施的全胃切除术,并探讨外科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1.临床资料:本组男 45例,女 10例。年龄 33~ 71(平均 54.6)岁。全组病例均经胃钡餐造影和 /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癌灶部位: C区 3例, CM区 12例, M区 19例, MC区 11例, MA区 4例, AM区 1例, MCA区 3例, MAC区 2例。 TNM分期:Ⅱ期 8例,Ⅲ期 38例,Ⅳ期 9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胃切除 46例,姑息性全胃切除 9例。其中并行脾和胰体尾切除 9例,并行脾切除 6例,并行保留胰腺的脾动静脉及脾切除 5例,并行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和肝左叶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加空肠间 Braun吻合 18例,食管空肠 Roux-en-Y吻合 20例,空肠代胃术 17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低分化腺癌 29例,腺癌 18例,黏液腺癌 4例,腺鳞癌 2例,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 1例。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黄同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增殖与其临床分期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4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中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 (AI)及增殖指数 (PI),分析两者及其比例与胃癌 TNM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为 (4.3± 1.2)%和 (49.8± 15.9)%,凋亡 /增殖比率为 0.11± 0.07,与癌周正常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随着 TNM分期的进展,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降低,增殖指数升高,凋亡 /增殖比率则逐渐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P< 0.01)。结论细胞凋亡的减少和细胞增殖的增多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关系,两者及其比率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预后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陶凯雄;陈道达;王国斌;吴在德;田源;卢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恶变过程中的 DNA变化

    目的研究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 (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 29例 FPC、 60例结直肠癌和 56例腺瘤性息肉标本的 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 FPC组织 DNA含量 (DI)明显高于 Ducks A、 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而与 Ducks C、 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 FPC息肉到恶变的 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 FPC组织, DNA异倍体 (≥ 5倍体 )和 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 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性息肉,异倍体和 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性息肉和未恶变的 FPC息肉 (P<0.01),而且同 Ducks 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 DNA含量相近 0.05)。结论 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作者:魏东;王元和;戴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18头幼猪施行模拟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7℃常温灌注组(IPNP组);43℃温热灌注组(IPHP组):43℃温热化疗组(IPHC组),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5mg/L。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IPHC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2)44例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施行IPHC,另67例作为对照组,进一步研究IPHC的结果。结果(1)术后第14d,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吻合口瘘。IPNP、IPHP及IPHC 3组的胃肠道平均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1.5kPa、32.6kPa、和31.0kPa(P>0.2);同样,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47μg/mg、13.68μg/mg和13.22μg/mg(P>0.1)。组织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肠道吻合口均愈合良好。(2)临床上IPHC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4.5%(3/67)(P>0.05)。结论 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没有不良影响。作为新的外科辅助疗法,IPH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朱正纲;李琛;杨秋蒙;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手术对男性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既不妨碍根治性,又能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P)的直肠癌手术正在开展,并且从早期直肠癌逐渐推广到一些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没有明显增加局部复发率及降低 5年生存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

    作者:顾晋;李学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必须重视结肠造口技术及其护理

    结肠造口术对于解除消化道晚期肿瘤所造成的肠梗阻、左半结肠的损伤、旷置肠道远端炎症、溃疡等,亦为一应急的重要手段,因此结肠造口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直肠癌发病有增多趋势,且我国直肠癌发病多在低位,因而结肠造口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结肠造口约 10万例,目前约有 100万结肠造口患者。由于结肠造口的不自主性排便及臭味,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患者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烦恼。因此,如何提高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又使他们如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应是术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虽然结肠造口术已被广为采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时有一些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如造口肠管坏死或回缩、造口狭窄、内疝等。其中一部分发生原因是术者对结肠造口术的不重视,术中不充分游离结肠;或选择造口部位不当,导致造口位置过高或过低、过内或过外,造成患者生活及护理的不便。必须认识到正确的结肠造口是术后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结肠造口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可导致患者终生痛苦。

    作者:王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31I-3H11经不同途径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 131I-3H11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将家兔分为 3组 ,即耳静脉、门静脉和腹腔注射组 ,按 4.44 MBq/kg体重注射 131I-3H11。给药后固定时刻抽取耳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腹腔液并检测其放射性药物的含量。结果 (1)耳静脉给药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内药物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2)门静脉给药 30 min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没有明显差别 ;(3)腹腔给药后 ,腹腔液中的药物浓度始终保持高 ,其峰值浓度分别是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的 37.2倍和 5.4倍 ;门静脉血药物浓度次之 ,峰值浓度是外周静脉血的 6.9倍 ,至 24 h仍达 1.8倍。结论 131I-3H11腹腔给药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导向治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腹腔液中高浓度的导向药物主要经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 ,保持了腹腔、门静脉和肝脏内持久恒定高浓度的导向治疗药物 ,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胃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

    作者:吕大鹏;徐光炜;张梅颖;牟阿平;林保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胃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进入 80年代,随着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化,全胃切除术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本院近 20年中全胃切除术的病例每 5年增加 1倍左右。术后特殊并发症的防治一直受到关注,但是一般并发症的防治却重视不够。

    作者:朱柏元;朱敬之;王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手术生活质量的评价

    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是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胃癌病变及手术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状态等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 QOL。评定 QOL的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既要有定量资料,又要有定性资料,并且将定性指标量化,通过综合方法来建立 QOL量表的测定内容。临床上多采用 Spitzer方法 [1]进行评定患者的 QOL。其指标包括: (1)活动情况,根据能全职或几乎全职工作学习、需要适当的帮助或减少工作时间、不能工作或学习进行评定; (2)日常生活情况,根据能自理、需要帮助、不能自理来评定; (3)健康状况,根据绝大部分时间感觉良好、缺乏朝气、感到病重评定; (4)受支持情况,根据良好的社交关系及他人的支持、有限度地支持、当病情需要时才支持来评定; (5)情绪状态,依据冷静、积极、有时焦虑和消沉、经常忧虑和消沉评定。 1997年台湾吴秋文介绍胃癌手术 QOL的测试评分表 [2],其指标包括食欲:按良、中、差评定;腹泻、便秘、吞咽困难、饭后腹胀、呕吐、灼心感、头晕、失眠等症状:用从不、有时、常常来表示其程度;此外饮食类型(普通饮食、半流质、流质)、饮食量(增加、不变、减少)、每日饮食次数、体重减轻情况、进食时间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化疗和外周静脉化疗对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经腹腔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无法切除的晚期消化道肿瘤采用经腹腔化疗( 60例)、外周静脉化疗( 32例)两种不同的化疗方式,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2、 5、 10、 20、 30周测定胃肠道生活质量 (GQLI)指数。结果术前、术后 2、 5周两组 GQLI指数差异不明显,术后 10、 20、 30周两组 GQL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静脉化疗组患者 GQLI指数明显下降。腹腔化疗组的 1年生存率高于外周静脉化疗组, P< 0.05 。结论经腹腔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能提高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国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胃肠疾病患者营养治疗评定中的临床研究

    近 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和转铁蛋白( 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 [1]。我们从 1999年 1月至 2000年 6月对 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 PA、 RBP、 ALB、 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潘文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配方对胃肠外科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

    目的观察富含支链氨基酸 (BCAA)的氨基酸配方对胃肠外科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按随机、前瞻、单盲、对照原则,将 40例胃肠外科中等以上手术后成年患者分为两组 :研究组(富含 BCAA组 ,20例)和对照组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20例 ),术后第 2 d开始,连续 6 d,采用全营养混合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日输注时间不少于 12 h,同时留 24 h尿测氮平衡。术前第 1 d、第 7 d抽静脉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氨基酸谱、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早 2 d恢复正氮平衡,且优于对照组 (P=0.002)。血总蛋白、白蛋白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3),缬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26),精氨酸浓度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41)。结论富含 BCAA的氨基酸配方更适合胃肠外科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恢复。

    作者:王新颖;李宁;顾军;李维勤;黎介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有助于术前评估淋巴转移程度和范围,从而探讨缩小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分析比较 520例早期胃癌的癌肿胃壁浸润深度、癌肿大小以及是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黏膜内( m)癌和黏膜下层( sm)癌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 1.5%和 22.0%。在 m癌中,除Ⅱ c或Ⅱ c加Ⅲ外,其它大体类型均无淋巴转移,小于 2 cm者亦无淋巴转移。 sm癌和伴发溃疡的 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淋巴转移。 m癌和 sm癌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和 80.0%。结论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有肿瘤侵及黏膜下层、肿瘤大于 2 cm并伴有溃疡,以及Ⅱ c或Ⅱ c加Ⅲ型,故这些病例应慎行各种缩小手术,尤其是内镜下切除术。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对于浸润深度高精度的确定和术中病理学的准确诊断。

    作者:姜波健;孙荣勋;高友福;吴涛;山本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年人胃癌

    目的探讨 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0年间收治的 304 例 41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病例。结果 40岁以下病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 4.9%,其中 36岁以下患者占 2.4%。病理分类中以弥漫型癌多见,占 196例,肠型胃癌 98例;肿瘤的 TNM分期中Ⅳ期病例占 53.9%,进展期病变占全部的 83.2%;手术切除率为 73.9%,根治手术率为 56.0%。全组 5、 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28.7%和 24.9%。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的根治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人病例类型以弥漫型癌占多数,进展期病变占绝大多数,手术切除率较低。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 30岁以下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梁寒;郝希山;王家仓;王殿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 64例分析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 45年来收治 64例,总结如下。

    作者:校宏兵;谭江平;卢少毅;叶世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茧症七例临床分析

    腹茧症是临床上较少见,且存在不少争议的一种腹部疾病。我院自 1987年 1月至 2000年 10月曾收治过 7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作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男性 2例,女性 5例,年龄 13~ 79岁,中位年龄 37岁。全组均有反复脐周阵发性疼痛史,发作时伴有腹部肿块,并有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查体:腹部中度膨隆,中腹部可及一局限性包块,质韧,稍可推动,并有肠鸣音亢进。术前 B超发现包块内有肠管回声,肠管扩张,腹部平片提示有多个液气平面;钡餐透视见小肠蠕动波幅明显变小,加压后肠管不易分离,推动肿块该段小肠随之移动。既往均无腹部手术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全组大网膜缺如,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厚约 2~ 5 mm不等的白色致密纤维组织所包裹,形似蚕茧,包膜表面光滑,与壁腹膜无粘连,腹膜增厚明显,小肠系膜缩短, 1例子宫为幼稚形。行包膜松解,解除梗阻,并附加阑尾切除,包膜病检报告为:纤维组织伴玻璃样变。关腹前腹腔内注入适量中分子右旋糖酐,术后鼓励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术后全组均治愈,无发生肠瘘。随访 3个月至 8年无发生肠梗阻,只有 1例在进食后偶尔出现脐周疼痛,不剧,能自行缓解。

    作者:王飞海;郑敏;郑志强;何尔斯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旁疝二例诊治体会

    十二指肠旁疝为常见的内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占导致肠梗阻的内疝的 53%,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多为剖腹探查而确诊。现介绍我们诊治 2例的体会。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影响青年人( 40岁以下)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比研究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直肠癌预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年组 5年生存率( 37.5%)与中老年组 (62.3%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22) 。青年组中 Dukes A加 B期占41.7%(10/24), C期占58.3%(14/24),与中老年组 66.9%和33.1%( 101/151和 50/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17)。青年组中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好者占 41.7%( 10/24),而分化较差者占 58.3%(14/24),与中老年组 79.5%和 20.5%(120/151和 31/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全组生存率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Dukes分期( P=0.0007)和组织学类型(P=0.0285)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与 5年生存率关系不相关。按 Dukes分期计算标准化 5年生存率,青年组为 49.7% ,中老年组为 61.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282)。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较晚和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差。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本地区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各 40例。结果 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 EB病毒 DNA阳性 7例 (17.5% );而 4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EB病毒 DNA均为阴性。结论本地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 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朱冠保;程骏;张丽芳;陈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