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颖;李宁;顾军;李维勤;黎介寿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 45年来收治 64例,总结如下。
作者:校宏兵;谭江平;卢少毅;叶世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方式和热灌注化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860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结果 860例中,局部复发 98例( 11.4%)。其中施行 Dixon术 510例, Miles术 325例,局部切除术 25例。 Dixon术后局部复发率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1.8%和 50.8%; Miles术则分别为 11.1%和 56.3%。 1991年后手术并腹腔热灌注化疗与 1990年前单纯手术者相比,两种术式术后局部复发率均下降 (7.3%比 14.3% ), 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64.0%比 30.4% )。结论直肠癌术式选择应严格按肿瘤病理分期、细胞学类型、远切缘距离和肿瘤大小来进行,正确选择术式及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 5年生存率。
作者:吴承堂;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于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施行规范的根治性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基本上已稳定在 90%以上,因而对 EGC外科治疗的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病例、普及微创根治性手术;在强调手术根治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留胃的生理功能。概括两者的临床意义,即在巩固、提高 EGC外科治愈率的前提下,应将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 EGC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践与推广。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进入 80年代,随着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化,全胃切除术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本院近 20年中全胃切除术的病例每 5年增加 1倍左右。术后特殊并发症的防治一直受到关注,但是一般并发症的防治却重视不够。
作者:朱柏元;朱敬之;王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胃肠手术是腹部外科常施行的手术,手术后胃肠功能能否早期恢复,常常是外科医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手术对腹腔干扰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在术后 3~ 5 d一般均可恢复,表明腹腔内情况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当然也可在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数日后,因某些后期的并发症,胃肠功能又出现逆转,问题往往更为复杂。至于患者出院后远期的胃肠功能情况,外科医生多不太在意。术后胃肠功能若迟迟不恢复,或患者长期胃肠功能紊乱,如果排除了明确的器质性原因,外科医生常常束手无策,既无特效、速效的药物,又无其他治疗手段,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其实,对外科医生来说,要想不为这个棘手问题所困惑,应从预防着手,加强胃肠功能的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胃肠道生理知识。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1998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 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 2组,第 1组 (34例 )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 2组( 33例)断端结肠制成 5~ 6 cm的 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 1、 3、 6、 9个月和 1年、 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3例和 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 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 4例和 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 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 6个月分别为 5和 2次( P<0.001),术后 1年分别为 3和 1次( P< 0.05),术后 1年半均为 2次( 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 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作者:阿兰;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郑章清;黄奕华;陈正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61岁。因突发便血 300 ml 2 h伴心慌、腹部不适、晕厥,以下消化道出血入院。无脓血便病史。 1964年曾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 10年。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脐周轻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94 g/L,大便潜血 (+++ ),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癌胚抗原: 3.7 ng/ml。 B超: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间隔的强光带回声,呈网状分布,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不宽,内径 12 mm;胆囊区未见正常胆囊回声,可见 38 mm× 13 mm的弧行强光带回声,后方伴身影,身影宽 26 mm,脾厚 38 mm,脾静脉不宽。结论:血吸虫病肝,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第 1次纤维结肠镜检示:结肠肝曲可见不规则肿物生长,高低不平,充血、靡烂,组织脆,易出血,取活检 3块。镜检诊断:结肠癌。病理诊断:炎性肉芽组织。半月后再次行纤维结肠镜检示:横结肠肝曲可见直径约 1.5~ 2.0 cm之菜花样肿块,呈分叶状,易出血,取活检。病理诊断:送检结肠黏膜呈炎性改变。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结肠肝曲与胆囊紧密粘连,形成胆囊结肠瘘,胆囊内有 3.0 cm× 2.5 cm× 2.5 cm大小胆固醇结石嵌顿于胆囊 -结肠瘘口处,结肠瘘口周边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另胆囊壶腹部及颈部有直径约 1.2 cm及 0.8 cm结石各 1枚。胆囊壁厚 0.6 cm,胆囊管径 0.3 cm,胆总管 0.8 cm。肝呈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改变。分离胆囊与结肠粘连,楔性切除结肠瘘口组织,常规切除胆囊。术后病理诊断: (1)慢性胆囊炎; (2)结肠炎性肉芽肿。
作者:田夫;姚远;黄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既不妨碍根治性,又能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 PANP)的直肠癌手术正在开展,并且从早期直肠癌逐渐推广到一些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没有明显增加局部复发率及降低 5年生存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
作者:顾晋;李学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 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 ALB)和转铁蛋白( 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 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 [1]。我们从 1999年 1月至 2000年 6月对 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 PA、 RBP、 ALB、 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潘文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富含支链氨基酸 (BCAA)的氨基酸配方对胃肠外科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按随机、前瞻、单盲、对照原则,将 40例胃肠外科中等以上手术后成年患者分为两组 :研究组(富含 BCAA组 ,20例)和对照组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20例 ),术后第 2 d开始,连续 6 d,采用全营养混合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日输注时间不少于 12 h,同时留 24 h尿测氮平衡。术前第 1 d、第 7 d抽静脉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氨基酸谱、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早 2 d恢复正氮平衡,且优于对照组 (P=0.002)。血总蛋白、白蛋白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3),缬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26),精氨酸浓度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41)。结论富含 BCAA的氨基酸配方更适合胃肠外科手术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恢复。
作者:王新颖;李宁;顾军;李维勤;黎介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人胃癌 BGC 823细胞系细胞骨架微丝结构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用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处理胃癌 BGC 823细胞系,制备光镜和电镜标本并观察细胞骨架。结果胃泌素组细胞核增大,胞浆内微丝量明显减少,微丝部位不定,不呈束结构紊乱;而胃泌素和受体拮抗剂组胞浆内边缘微丝、中间微丝、核周微丝均明显增多,排列规则并呈束,其结构和数量均大体相似于对照组。结论胃泌素能增强 BGC 823 细胞系的运动,有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而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泌素的这种作用。
作者:高文和;王俊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近 5年来采用脐上皱折部半圆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26例。并与我院前 8年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 28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王先道;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32岁。 6年前因头晕、心慌、乏力、面色苍白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多次检查除见有明显贫血征外未见其他异常。血红蛋白 80 g/L,大便潜血(-),胃肠道经纤维内镜及造影均未发现异常, B超未见有腹腔脏器异常,曾以不明原因贫血,先后予以对症治疗,并反复检查“贫血”原因。 3年前偶尔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并伴有腹部包块,腹痛缓解后包块消失;间断出现黑大便,但量少而未引起重视。 1年前患者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及血清铁蛋白显著下降,经输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出血停止。 B超及 CT均发现肝脏满布转移结节,呈囊实性,肝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为乳头状囊腺癌,消化道再次复查未发现异常,癌胚抗原、 AFP均阴性,考虑为隐匿性肝转移癌。予以全身化疗 1年,复查 CT未见转移灶扩大、增多,胸片未见转移病灶。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 Treitz韧带 40 cm空肠有一缩窄肿瘤,大小为 4 cm× 3 cm× 3 cm,瘤体黏膜有 2 cm× 2 cm× 1 cm溃疡,相应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无种植,肝脏满布大小不等的转移灶,边界清楚。切除连同瘤体周围约 10 cm的小肠及系膜,剜除部分肝转移灶,不能切除者予以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同时行肝动脉结扎插管,门静脉置化疗泵,术后动脉插管用碘油栓塞,经化疗泵行肝局部大剂量化疗。病理诊断为空肠自主神经瘤,侵及全层,淋巴结反应增生,肝转移。免疫组化: S-100(+), Keratin(-),网织纤维丰富呈腺泡状。
作者:周业江;王元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本地区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各 40例。结果 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 EB病毒 DNA阳性 7例 (17.5% );而 4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EB病毒 DNA均为阴性。结论本地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 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朱冠保;程骏;张丽芳;陈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我科 1982~1993年间为 55例胃癌实施的全胃切除术,并探讨外科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1.临床资料:本组男 45例,女 10例。年龄 33~ 71(平均 54.6)岁。全组病例均经胃钡餐造影和 /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癌灶部位: C区 3例, CM区 12例, M区 19例, MC区 11例, MA区 4例, AM区 1例, MCA区 3例, MAC区 2例。 TNM分期:Ⅱ期 8例,Ⅲ期 38例,Ⅳ期 9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胃切除 46例,姑息性全胃切除 9例。其中并行脾和胰体尾切除 9例,并行脾切除 6例,并行保留胰腺的脾动静脉及脾切除 5例,并行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和肝左叶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加空肠间 Braun吻合 18例,食管空肠 Roux-en-Y吻合 20例,空肠代胃术 17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低分化腺癌 29例,腺癌 18例,黏液腺癌 4例,腺鳞癌 2例,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 1例。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黄同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结肠造口术对于解除消化道晚期肿瘤所造成的肠梗阻、左半结肠的损伤、旷置肠道远端炎症、溃疡等,亦为一应急的重要手段,因此结肠造口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直肠癌发病有增多趋势,且我国直肠癌发病多在低位,因而结肠造口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结肠造口约 10万例,目前约有 100万结肠造口患者。由于结肠造口的不自主性排便及臭味,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患者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烦恼。因此,如何提高直肠癌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又使他们如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应是术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虽然结肠造口术已被广为采用,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时有一些不该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如造口肠管坏死或回缩、造口狭窄、内疝等。其中一部分发生原因是术者对结肠造口术的不重视,术中不充分游离结肠;或选择造口部位不当,导致造口位置过高或过低、过内或过外,造成患者生活及护理的不便。必须认识到正确的结肠造口是术后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良好的结肠造口患者可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可导致患者终生痛苦。
作者:王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影响青年人( 40岁以下)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比研究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直肠癌预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年组 5年生存率( 37.5%)与中老年组 (62.3%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22) 。青年组中 Dukes A加 B期占41.7%(10/24), C期占58.3%(14/24),与中老年组 66.9%和33.1%( 101/151和 50/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17)。青年组中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好者占 41.7%( 10/24),而分化较差者占 58.3%(14/24),与中老年组 79.5%和 20.5%(120/151和 31/15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全组生存率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Dukes分期( P=0.0007)和组织学类型(P=0.0285)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与 5年生存率关系不相关。按 Dukes分期计算标准化 5年生存率,青年组为 49.7% ,中老年组为 61.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282)。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较晚和组织学类型分化较差。
作者:安大立;李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总结我院 1992年至 1998年 103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就基层医院手术治疗直肠癌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作初步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61例,女性 42例,年龄 34~ 77(平均 52)岁。按 Dukes分期, A期 11例, B期 57例, C期 35例。实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 (Milles术 )4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Dixons术 )51例,直肠拖出肛管吻合术 (Bacon术 )7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见表 1。
作者:康继生;石善奎;杨光月;王建国;虞玉存;贺军;杨胜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 131I-3H11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将家兔分为 3组 ,即耳静脉、门静脉和腹腔注射组 ,按 4.44 MBq/kg体重注射 131I-3H11。给药后固定时刻抽取耳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腹腔液并检测其放射性药物的含量。结果 (1)耳静脉给药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内药物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2)门静脉给药 30 min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没有明显差别 ;(3)腹腔给药后 ,腹腔液中的药物浓度始终保持高 ,其峰值浓度分别是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的 37.2倍和 5.4倍 ;门静脉血药物浓度次之 ,峰值浓度是外周静脉血的 6.9倍 ,至 24 h仍达 1.8倍。结论 131I-3H11腹腔给药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导向治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腹腔液中高浓度的导向药物主要经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 ,保持了腹腔、门静脉和肝脏内持久恒定高浓度的导向治疗药物 ,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胃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
作者:吕大鹏;徐光炜;张梅颖;牟阿平;林保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Ogilvie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结肠梗阻 ,常继发于全身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gm uqf 我院 1990~ 1999年治疗 8例 Ogilvie综合征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范慧;光雷建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