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洪波;王吉甫;陈规划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Ogilvie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结肠梗阻 ,常继发于全身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gm uqf 我院 1990~ 1999年治疗 8例 Ogilvie综合征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范慧;光雷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腹茧症是临床上较少见,且存在不少争议的一种腹部疾病。我院自 1987年 1月至 2000年 10月曾收治过 7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作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男性 2例,女性 5例,年龄 13~ 79岁,中位年龄 37岁。全组均有反复脐周阵发性疼痛史,发作时伴有腹部肿块,并有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查体:腹部中度膨隆,中腹部可及一局限性包块,质韧,稍可推动,并有肠鸣音亢进。术前 B超发现包块内有肠管回声,肠管扩张,腹部平片提示有多个液气平面;钡餐透视见小肠蠕动波幅明显变小,加压后肠管不易分离,推动肿块该段小肠随之移动。既往均无腹部手术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全组大网膜缺如,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厚约 2~ 5 mm不等的白色致密纤维组织所包裹,形似蚕茧,包膜表面光滑,与壁腹膜无粘连,腹膜增厚明显,小肠系膜缩短, 1例子宫为幼稚形。行包膜松解,解除梗阻,并附加阑尾切除,包膜病检报告为:纤维组织伴玻璃样变。关腹前腹腔内注入适量中分子右旋糖酐,术后鼓励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术后全组均治愈,无发生肠瘘。随访 3个月至 8年无发生肠梗阻,只有 1例在进食后偶尔出现脐周疼痛,不剧,能自行缓解。
作者:王飞海;郑敏;郑志强;何尔斯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的 96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采用 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PCNA;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 1~ 4级。 1、 2级为 PCNA弱级, 3、 4级为 PCNA强级。结果( 1) PCNA在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差的肿瘤细胞 PCNA 表达增多;( 2) PCNA表达与 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Dukes C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 PCNA表达明显增多;( 3) PCNA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等因素无关;( 4) PCNA表达与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有关, PCNA强级者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弱级者。结论 PCNA在常规的病理切片上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参考指标。
作者:卫洪波;王吉甫;陈规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笔者近 5年来采用脐上皱折部半圆形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26例。并与我院前 8年经肋缘下斜切口手术的 28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王先道;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成人急性小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引起症状的原因有肠管本身的狭窄和其供应血管的绞窄。该病临床少见,我院 45年来收治 64例,总结如下。
作者:校宏兵;谭江平;卢少毅;叶世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 1998年 1月至 2000年 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 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 2组,第 1组 (34例 )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 2组( 33例)断端结肠制成 5~ 6 cm的 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 1、 3、 6、 9个月和 1年、 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 3例和 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 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 4例和 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 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 6个月分别为 5和 2次( P<0.001),术后 1年分别为 3和 1次( P< 0.05),术后 1年半均为 2次( 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 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 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作者:阿兰;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郑章清;黄奕华;陈正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十二指肠旁疝为常见的内疝,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占导致肠梗阻的内疝的 53%,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多为剖腹探查而确诊。现介绍我们诊治 2例的体会。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18头幼猪施行模拟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7℃常温灌注组(IPNP组);43℃温热灌注组(IPHP组):43℃温热化疗组(IPHC组),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5mg/L。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IPHC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2)44例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施行IPHC,另67例作为对照组,进一步研究IPHC的结果。结果(1)术后第14d,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吻合口瘘。IPNP、IPHP及IPHC 3组的胃肠道平均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1.5kPa、32.6kPa、和31.0kPa(P>0.2);同样,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47μg/mg、13.68μg/mg和13.22μg/mg(P>0.1)。组织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肠道吻合口均愈合良好。(2)临床上IPHC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4.5%(3/67)(P>0.05)。结论 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没有不良影响。作为新的外科辅助疗法,IPH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朱正纲;李琛;杨秋蒙;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有助于术前评估淋巴转移程度和范围,从而探讨缩小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分析比较 520例早期胃癌的癌肿胃壁浸润深度、癌肿大小以及是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黏膜内( m)癌和黏膜下层( sm)癌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 1.5%和 22.0%。在 m癌中,除Ⅱ c或Ⅱ c加Ⅲ外,其它大体类型均无淋巴转移,小于 2 cm者亦无淋巴转移。 sm癌和伴发溃疡的 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淋巴转移。 m癌和 sm癌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和 80.0%。结论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有肿瘤侵及黏膜下层、肿瘤大于 2 cm并伴有溃疡,以及Ⅱ c或Ⅱ c加Ⅲ型,故这些病例应慎行各种缩小手术,尤其是内镜下切除术。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对于浸润深度高精度的确定和术中病理学的准确诊断。
作者:姜波健;孙荣勋;高友福;吴涛;山本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我科 1982~1993年间为 55例胃癌实施的全胃切除术,并探讨外科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1.临床资料:本组男 45例,女 10例。年龄 33~ 71(平均 54.6)岁。全组病例均经胃钡餐造影和 /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癌灶部位: C区 3例, CM区 12例, M区 19例, MC区 11例, MA区 4例, AM区 1例, MCA区 3例, MAC区 2例。 TNM分期:Ⅱ期 8例,Ⅲ期 38例,Ⅳ期 9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全胃切除 46例,姑息性全胃切除 9例。其中并行脾和胰体尾切除 9例,并行脾切除 6例,并行保留胰腺的脾动静脉及脾切除 5例,并行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和肝左叶切除 1例,并行脾、胰体尾、肝左叶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加空肠间 Braun吻合 18例,食管空肠 Roux-en-Y吻合 20例,空肠代胃术 17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低分化腺癌 29例,腺癌 18例,黏液腺癌 4例,腺鳞癌 2例,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各 1例。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黄同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胃肠手术是腹部外科常施行的手术,手术后胃肠功能能否早期恢复,常常是外科医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手术对腹腔干扰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在术后 3~ 5 d一般均可恢复,表明腹腔内情况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当然也可在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数日后,因某些后期的并发症,胃肠功能又出现逆转,问题往往更为复杂。至于患者出院后远期的胃肠功能情况,外科医生多不太在意。术后胃肠功能若迟迟不恢复,或患者长期胃肠功能紊乱,如果排除了明确的器质性原因,外科医生常常束手无策,既无特效、速效的药物,又无其他治疗手段,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其实,对外科医生来说,要想不为这个棘手问题所困惑,应从预防着手,加强胃肠功能的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胃肠道生理知识。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约占总住院人数的 0.02%左右 [1],极易误诊误治,约 90%~ 95%经剖腹探查后才得以诊断,病死率约 20%~ 50% [2]。 1982年以来我院共收治 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翟博;吴东升;季兵;严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方式和热灌注化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 860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结果 860例中,局部复发 98例( 11.4%)。其中施行 Dixon术 510例, Miles术 325例,局部切除术 25例。 Dixon术后局部复发率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1.8%和 50.8%; Miles术则分别为 11.1%和 56.3%。 1991年后手术并腹腔热灌注化疗与 1990年前单纯手术者相比,两种术式术后局部复发率均下降 (7.3%比 14.3% ), 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64.0%比 30.4% )。结论直肠癌术式选择应严格按肿瘤病理分期、细胞学类型、远切缘距离和肿瘤大小来进行,正确选择术式及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 5年生存率。
作者:吴承堂;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经腹腔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对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无法切除的晚期消化道肿瘤采用经腹腔化疗( 60例)、外周静脉化疗( 32例)两种不同的化疗方式,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2、 5、 10、 20、 30周测定胃肠道生活质量 (GQLI)指数。结果术前、术后 2、 5周两组 GQLI指数差异不明显,术后 10、 20、 30周两组 GQL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静脉化疗组患者 GQLI指数明显下降。腹腔化疗组的 1年生存率高于外周静脉化疗组, P< 0.05 。结论经腹腔化疗较外周静脉化疗能提高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国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总结我院 1992年至 1998年 103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就基层医院手术治疗直肠癌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作初步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61例,女性 42例,年龄 34~ 77(平均 52)岁。按 Dukes分期, A期 11例, B期 57例, C期 35例。实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 (Milles术 )4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Dixons术 )51例,直肠拖出肛管吻合术 (Bacon术 )7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见表 1。
作者:康继生;石善奎;杨光月;王建国;虞玉存;贺军;杨胜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61岁。因突发便血 300 ml 2 h伴心慌、腹部不适、晕厥,以下消化道出血入院。无脓血便病史。 1964年曾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 10年。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脐周轻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94 g/L,大便潜血 (+++ ),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癌胚抗原: 3.7 ng/ml。 B超: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间隔的强光带回声,呈网状分布,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不宽,内径 12 mm;胆囊区未见正常胆囊回声,可见 38 mm× 13 mm的弧行强光带回声,后方伴身影,身影宽 26 mm,脾厚 38 mm,脾静脉不宽。结论:血吸虫病肝,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第 1次纤维结肠镜检示:结肠肝曲可见不规则肿物生长,高低不平,充血、靡烂,组织脆,易出血,取活检 3块。镜检诊断:结肠癌。病理诊断:炎性肉芽组织。半月后再次行纤维结肠镜检示:横结肠肝曲可见直径约 1.5~ 2.0 cm之菜花样肿块,呈分叶状,易出血,取活检。病理诊断:送检结肠黏膜呈炎性改变。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结肠肝曲与胆囊紧密粘连,形成胆囊结肠瘘,胆囊内有 3.0 cm× 2.5 cm× 2.5 cm大小胆固醇结石嵌顿于胆囊 -结肠瘘口处,结肠瘘口周边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另胆囊壶腹部及颈部有直径约 1.2 cm及 0.8 cm结石各 1枚。胆囊壁厚 0.6 cm,胆囊管径 0.3 cm,胆总管 0.8 cm。肝呈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改变。分离胆囊与结肠粘连,楔性切除结肠瘘口组织,常规切除胆囊。术后病理诊断: (1)慢性胆囊炎; (2)结肠炎性肉芽肿。
作者:田夫;姚远;黄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 131I-3H11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将家兔分为 3组 ,即耳静脉、门静脉和腹腔注射组 ,按 4.44 MBq/kg体重注射 131I-3H11。给药后固定时刻抽取耳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腹腔液并检测其放射性药物的含量。结果 (1)耳静脉给药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内药物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2)门静脉给药 30 min后 ,门静脉与外周静脉血没有明显差别 ;(3)腹腔给药后 ,腹腔液中的药物浓度始终保持高 ,其峰值浓度分别是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的 37.2倍和 5.4倍 ;门静脉血药物浓度次之 ,峰值浓度是外周静脉血的 6.9倍 ,至 24 h仍达 1.8倍。结论 131I-3H11腹腔给药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导向治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腹腔液中高浓度的导向药物主要经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 ,保持了腹腔、门静脉和肝脏内持久恒定高浓度的导向治疗药物 ,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胃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
作者:吕大鹏;徐光炜;张梅颖;牟阿平;林保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于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施行规范的根治性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基本上已稳定在 90%以上,因而对 EGC外科治疗的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病例、普及微创根治性手术;在强调手术根治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留胃的生理功能。概括两者的临床意义,即在巩固、提高 EGC外科治愈率的前提下,应将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作为 EGC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践与推广。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是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胃癌病变及手术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必然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状态等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 QOL。评定 QOL的主要依据是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既要有定量资料,又要有定性资料,并且将定性指标量化,通过综合方法来建立 QOL量表的测定内容。临床上多采用 Spitzer方法 [1]进行评定患者的 QOL。其指标包括: (1)活动情况,根据能全职或几乎全职工作学习、需要适当的帮助或减少工作时间、不能工作或学习进行评定; (2)日常生活情况,根据能自理、需要帮助、不能自理来评定; (3)健康状况,根据绝大部分时间感觉良好、缺乏朝气、感到病重评定; (4)受支持情况,根据良好的社交关系及他人的支持、有限度地支持、当病情需要时才支持来评定; (5)情绪状态,依据冷静、积极、有时焦虑和消沉、经常忧虑和消沉评定。 1997年台湾吴秋文介绍胃癌手术 QOL的测试评分表 [2],其指标包括食欲:按良、中、差评定;腹泻、便秘、吞咽困难、饭后腹胀、呕吐、灼心感、头晕、失眠等症状:用从不、有时、常常来表示其程度;此外饮食类型(普通饮食、半流质、流质)、饮食量(增加、不变、减少)、每日饮食次数、体重减轻情况、进食时间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0年间收治的 304 例 41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病例。结果 40岁以下病例占同期全部病例的 4.9%,其中 36岁以下患者占 2.4%。病理分类中以弥漫型癌多见,占 196例,肠型胃癌 98例;肿瘤的 TNM分期中Ⅳ期病例占 53.9%,进展期病变占全部的 83.2%;手术切除率为 73.9%,根治手术率为 56.0%。全组 5、 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28.7%和 24.9%。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的根治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青年人病例类型以弥漫型癌占多数,进展期病变占绝大多数,手术切除率较低。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 30岁以下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梁寒;郝希山;王家仓;王殿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