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漓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125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对照组研究对象,并且我院还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129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对象,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对比两年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霞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对孕妇实施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及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本院行孕期保健的160例孕妇进行研究,采取入院编号单双法将孕妇分为常规组(n =80)和干预组(n =80),所有常规组孕妇实施常规孕期保健,干预组孕妇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孕期膳食营养指导,统计对比两组孕妇的保健效果。结果干预组孕妇孕晚期体重增加状况、孕妇剖宫产、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难产发生率及新生儿巨大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孕妇实施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可有效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及母婴健康。
作者:常梅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76.32%;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为(11.30±1.82)分,对照组(18.04±2.31)分。结论在缺血性脑梗死中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更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促进预后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刘林林;冯晨芳;刘晓军;王海霞;刘颖;刘振芳;任明;吉训明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抗胆碱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抗胆碱药进行治疗的患者32例,对其使用抗胆碱药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经过我院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发现,抗胆碱药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内脏绞痛、眼科疾病、帕金森以及调节功能性麻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抗胆碱药对内脏绞痛、中毒、帕金森及功能性麻痹的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临床疗效好。
作者:杨岩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研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疾病的临床状况。方法此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抽取60例纳入到讨论中,患者均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方式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栓塞成功,其成功率为100%。栓塞后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其中3例患者存在疼痛,2例患者发热,2例患者排尿困难,2例阴道流血。随访完成后,患者接受 CT 和 B 超检查,其子宫缩小范围在60-90%,共53例患者肌瘤消失,其消失率为88.33%,其余7例患者肌瘤消失幅度为80-95%。其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临床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时,可考虑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方式,此方式有效、安全,可保留患者子宫,具有微创性,尤其适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有生育需求、年轻女性患者。而在治疗过程中,栓塞剂的比例对多发和较大肌瘤的疗效更显著。
作者:刘超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舒血宁对临床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为临床更好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我院治疗的肺心病患者102例,分对照组(n =51)和观察组(n =51)。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入环磷酰胺葡胺联合舒血宁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心、肺功能改善及血液流变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标、心功能和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和舒血宁治疗肺心病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指标和心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长期应用推广。
作者:林盛华;史大祝;史翠珍;田珍香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在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使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的效果。方法针对40例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并归为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在护理前无明显差异,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明显改善较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和精神干预,能够有效帮助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改善其临床情况,同时使得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得到调整,对于患者预后相对积极,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赵焕 刊期: 2016年第33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本科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探索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在医学本科实习阶段联合应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实习生的临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结果表明,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具有知识与技能并重、考核与培训互促、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邓刚;杨伟;刘昱江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估 PNI 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200例患者 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BMI <18.5、PNI <45,是中晚期 NSCLC 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PNI 为含铂化疗的中晚期 NSCLC 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魏海波;孙雅丽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儿保门诊婴幼儿视力筛查结果。方法选择我院保健门诊进行视力筛查检测的婴幼儿260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采取视力筛查仪对所有婴幼儿进行视力筛查,分析男女所占比例、异常检出率与不同年龄段的视力筛查情况。结果男女童分别有149例、111例;视力筛查男女童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62%与43.24%,P >0.05;年龄在1岁以下的婴幼儿视力异常检出率为68.2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婴幼儿,P <0.05。结论开展婴幼儿视力筛查工作十分必要,有利于及时发现视力异常情况,利于婴幼儿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杨源;赵艳;叶丽珍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讨老年冠心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选取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归于Ⅰ组,对上述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期选取32例非冠心病患者(Ⅱ组)进行对照,分析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Ⅰ组患者经检查,显示有34例存在颈动脉硬化的表现,颈动脉硬化率为70.83%(34/48),平均斑块积分(3.24±0.91)分,而Ⅱ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为40.63%(13/32),平均斑块积分(3.16±0.87)分。可见与Ⅱ组相比,Ⅰ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率显著提高,数据满足 P <0.05,统计学成立;而平均斑块积分相比,两组差异不大,P >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重视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均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作者:张淑菊;杜婷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测在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对送检的40份生活饮用水和40份水源水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水样的细菌总数、耐热菌群数、大肠埃希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并依据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比较水样的合格率。结果生活用水的合格率为77.5%(31/40),其中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90%(36/40),耐热菌群数量的合格率为82.5%(33/40),大肠埃希菌数85%(34/40),大肠菌数量的合格率为85%(34/40);水源水的合格率为60%(24/40),其中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70%(28/40),耐热菌群数量的合格率为67.5%(27/40),大肠埃希菌数70%(28/40),大肠菌数量的合格率为65%(26/40)。结论采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出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细菌量,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的监测,判断出水质受到污染的区域,提醒监管部门做好对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措施,以及对水源水采取相有效的净化措施,预防水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玉梅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在恶性肿瘤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实施护理,观察组选择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 SAS、SDS 结果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7%,对照组76.32%。结论人文关怀用于恶性肿瘤护理中能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董亚辉;赵艳丽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究与分析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门诊收治的1680例失眠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中医治疗失眠症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罗江萍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唑唻膦酸治疗癌性骨转移痛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该院128例癌性骨转移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性分为 A 组与 B 组,两组各为64人。B 组采用常规放疗剂量进行治疗,A 组则加大放疗剂量,并联合唑唻膦酸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A 组治疗疗效优于 B 组,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 <0.05)。结论采用较大剂量放疗联合唑唻膦酸治疗癌性骨转移痛,可有效减轻疼痛,减少不良症状,提升治疗疗效,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作者:陶灵芝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通过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探讨总结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010年———2012年54例重症型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28例,对照组不给予手术治疗2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如心电图、呼吸、颅内压、意识、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比较各项指标如心电图、呼吸、颅内压、意识、以及预后等情况可知,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预后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根据重症颅脑外伤病情,做好精确术前的准备、选择手术类型、把握手术时机、检测病情变化、做好手术期间处理以及预后恢复等措施,手术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景雷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30例肝硬化患者,患者均于2015年1月份到2016年10月份入院诊治。同期抽取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三组对象实施血清性激素检测,观察三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并予以比较。结果在 E2、T、PRL以及 E2/T 方面,肝癌组、肝硬化组的 E2、PRL、E2/T 均比对照组高,T 比对照组低,而肝癌组 E2、T 比肝硬化组低,PRL、E2/T 均比肝硬化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 <0.05;肝癌转移组的 PRL、E2/T 相比肝癌无转移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 <0.05;肝癌转移组以及肝癌无转移组患者 E2、T 差异性不明显,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存在明显变化,E2/T 上升表示患者肝癌预后不理想。
作者:马跃;王宏升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社会性因素构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方法从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0例分娩产妇,回顾性分析全部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剖宫产发生率,分析相关社会性因素,总结减少剖宫产的相关对策。结果970例产妇中,704例剖宫产,剖宫产率72.00%,社会性因素剖宫产298例,占同期剖宫产率的42.32%,其中脐带绕颈103例(34.68%),惧怕分娩疼痛90例(30.20%),不愿试产32例(10.73%),选择出生日期30例(10.06%),医师害怕医疗纠纷30例(10.06%),珍贵儿8例(2.52%),高龄初产妇5例(1.57%)。结论社会性因素在剖宫产因素中比例较高,呈上升趋势,为控制剖宫产率,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前教育,增加孕产妇妊娠知识,使其以科学的态度选择分娩方式,同时增强医护人员综合能力,严格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从而减少剖宫产,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曹东兰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率较高。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控制血糖波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王阳萍 刊期: 2016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心内科中图表式健康教育指导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内科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口头健康教育,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图表式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完全达标率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观察组患者的未达标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的病情复发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结论心内科中图表式健康教育指导流程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吉海年 刊期: 2016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