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规律及睡眠的影响

刘洋;吴云;王拓一

关键词:氯吡格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生物钟基因, 睡眠障碍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规律及睡眠的影响,以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人。实验组给予氯吡格雷,每天75mg;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每天100mg。治疗后运用定量 PCR 检测患者血液中主要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以及利用睡眠脑电图检测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实验组的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服用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的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的治疗方式,对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参考意见。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利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及奥曲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以及48h 再出血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再配合头孢曲松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可以有效地提升止血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丽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职业病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职业病防治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分析其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通过查阅全国新的职业病统计报道,分析各行业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及职业病防治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结果职业病中,尘肺病发病率高,其次为急、慢性中毒;且近几年急、慢性中毒与尘肺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职业病发病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结论职业病的发病形式日益严峻,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防治,全面降低其发病率。

    作者:张亚利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眼外伤引起青光眼48例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1年收治我科的48例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原因包括眼内出血23眼(48%)、晶状体源性13眼(27%)、前房角挫伤9眼(19%)、眼内炎症3眼(6%),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经药物和手术治疗后,45眼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控制率为94%,3例治疗无效,视力丧失。结论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应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及时控制眼压,挽救视功能。

    作者:姜志芳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药物联合 leep 刀治疗宫颈糜烂

    目的:总结分析宫颈糜烂采用药物联合 leep 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0例宫颈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采用 leep 刀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莪术油栓阴道给药,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方面,观察组以97.5%高于对照组75.0%(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宫颈糜烂患者采用药物联合 leep 刀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有早期乳腺癌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经超声结果和病理结果的对比,发现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达到97%以上,特异度的百分比为75%以上,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已经有了较好的一致性。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中,68例真阳性。结论超声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无创伤,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诊断率高。

    作者:顾学阁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骨形成蛋白-2质粒局部应用对牙周骨缺损愈合修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实验动物牙周骨缺损愈合修复过程中骨成型蛋白-2(BMP -2)质粒的作用。方法人工创制大鼠牙周骨缺损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局部注射 BMP -2质粒无菌水溶液、对照组局部注射无菌水的对照研究方法,观察术后牙周缺损愈合修复的情况并评价 BMP -2质粒局部注射对牙周骨缺损愈合修复的影响。结果术后14天、28天实验组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牙周骨缺损愈合修复增加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MP -2质粒的局部应用促进了动物模型中牙周骨缺损的愈合修复,为临床治疗牙周骨缺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赵聪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缺血性脑梗死中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价值

    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76.32%;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为(11.30±1.82)分,对照组(18.04±2.31)分。结论在缺血性脑梗死中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更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促进预后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刘林林;冯晨芳;刘晓军;王海霞;刘颖;刘振芳;任明;吉训明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唑唻膦酸治疗癌性骨转移痛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唑唻膦酸治疗癌性骨转移痛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该院128例癌性骨转移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性分为 A 组与 B 组,两组各为64人。B 组采用常规放疗剂量进行治疗,A 组则加大放疗剂量,并联合唑唻膦酸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A 组治疗疗效优于 B 组,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 <0.05)。结论采用较大剂量放疗联合唑唻膦酸治疗癌性骨转移痛,可有效减轻疼痛,减少不良症状,提升治疗疗效,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作者:陶灵芝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探讨在老年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于患者手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入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单纯全麻进行手术,观察组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24h 的 MMSE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h 时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骨科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取全身麻醉对于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认知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硬膜外麻醉。

    作者:蒋建牛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74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总有效率78.8%,观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胃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各取中西医的优点,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晓影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89 Sr 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多发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89Sr 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多发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多发骨转移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分别采用89Sr 单纯治疗和89Sr 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97.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骨痛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皮疹、骨髓抑制、血尿、蛋白尿,且均以骨痛反应、发热、骨髓抑制为主,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2组各类不良反应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89Sr 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多发骨转移癌,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作者:张红;叶宏勋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α-硫辛酸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血糖、血脂及 NIHSS 评分的影响

    目的:分析α-硫辛酸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血糖、血脂及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来我院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α-硫辛酸,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及 NIHSS 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糖指标、血脂指标、NIHSS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达68.43%,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α-硫辛酸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血糖指标,降低患者 NIHSS 评分,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王永新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整体护理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在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58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2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对应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SAS 评分、SDS 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以及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桂梅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浅析外科临床护理中消化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

    目的:通过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分析,研究其临床护理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收集我院近几年来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病例观察其病情,研究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护理措施。结果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要充分注意其临床症状,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注意观察和饮食。结论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临床护理不但要注意饮食,更要预防并发症。

    作者:刘雪梅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其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针对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奇霉素;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在无差异的基础上分组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况明显较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均具有积极作用,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临床情况,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

    作者:白志桃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方法措施探讨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方法措施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手术室接收的患者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设为研究组,对患者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与同期手术室接收但实行常规手术护理的82例对照组进行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通过针对性、科学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薛海红;蒋爱琼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结直肠损伤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3例结直肠损伤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一期修补或切除吻合17例,无肠瘘发生,二期肠造瘘6例,经手术治疗治愈17例,死亡5例。结论对结肠损伤的处理,采用一期或二期手术尚存争议,但总的来说,主张一期处理者逐渐增多。

    作者:常振东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156例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行性及相关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 LC 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56例患者中除8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均顺利完成 LC 手术。结论只要掌握原则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急性胆囊炎行 LC 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郭晓东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在诊断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通过经桡动脉途径介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0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通过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中观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诊治成功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的诊治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所需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12±1.32)min、(36.75±4.29)min 和(2.39±1.55)d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1.37±1.75)min、(55.39±4.42)min 和(7.65±2.62)d](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肿、动静脉瘘以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75%、1.75%、0.25%和3.7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29%、4.29%、4.29%和12.86%](P <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治疗冠心病不仅临床治疗成功率较高,而且手术方便快捷,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马鸿雁;郑士玉;邵润卓;吴红玉 刊期: 2016年第33期

  • 高频超声颈动脉血管重构与老年无症状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探查,分析颈动脉发生血管重构和无症状脑梗死(SCI)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8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成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段健康志愿者38例成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都进行高频超声探查,分析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动脉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增多,斑块的检出率及面积显著增大,斑块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颈总动脉主干、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主干 IMT 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出现颈动脉重构的比例明显提高,两组在无重构及负性重构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分析颈动脉情况,从而对有效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的临床价值重大。

    作者:王艳;张海波;马隽 刊期: 2016年第33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