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章;张文川;杨敏;应婷婷;刘鹏飞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臂丛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臂丛神经鞘瘤,其中臂丛上干5例,中干3例,外侧束1例,C5~6神经根1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症状术后即刻缓解7例,术后3个月内缓解2例.1例巨大臂丛肿瘤病例术后出现肩关节上抬无力,术后6个月肌力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均随访3~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在臂丛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大程度识别并保护神经纤维,减少医源性损伤,在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基础上彻底切除肿瘤.
作者:张章;张文川;杨敏;应婷婷;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脑肿瘤继发性癫疒间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脑肿瘤继发癫疒间病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致疒间脑肿瘤的生长部位、病理类型、癫疒间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结果 引起癫疒间发作的儿童脑肿瘤主要来源于额叶和颞叶,而顶叶、枕叶、岛叶相对少见(P<0.05).病理类型以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多见,其次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额叶肿瘤主要引起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颞叶肿瘤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头皮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尖波或尖-慢波.手术方式以肿瘤全切加致疒间灶切除为主,术后随访3~15个月,治愈32例,肿瘤复发4例,死亡2例.术后癫疒间控制达到EngelⅠ级28例,EngelⅡ~Ⅳ级8例.结论 儿童继发性癫疒间发作的脑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治疗策略应早期行肿瘤加致疒间灶切除手术,临床预后较好.
作者:强召展;李映良;梁平;汪迪飞;翟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脑室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脑室肿瘤病例资料,其中侧脑室肿瘤10例,第三脑室肿瘤8例,第四脑室肿瘤5例.病例均接受神经内镜手术.结果 脑室镜手术6例(肿瘤全切除2例,肿瘤活检及第三脑室造瘘术4例);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4例(肿瘤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及第三脑室造瘘术1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13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结论 对脑室内肿瘤活检与切除,脑室镜手术比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主要用于切除血供丰富的肿瘤.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用于肿瘤残留位置较偏的病例,为手术肿瘤全切提供保证.
作者:仲春宇;马驰原;唐超;文国道;丛子翔;杨进;李俊漾;刘开东;胡志刚;乔梁;王汉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将英文PBL教学法引入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为高端神经外科医学人才储备提供新尝试.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临床医学院5年制临床医学系学生60名,随机平分为2组.PBL组在采用英文PBL带教,常规组则进行常规带教.学习结束出科时进行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并对自学能力、创造力、资料查阅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传统理论考试两组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析考试PBL组平均成绩优于常规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PBL组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力、资料查阅能力、英语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得分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这种将学生处于英语环境中的PBL教学法,使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设计者,能更好培养神经外科高层次人才.
作者:刘明兴;孙辉;李宾;夏磊;仲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MGB双荧光探针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与直接测序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构建携带IDH1基因的野生型(R132)和突变型(H132)质粒,并使用质粒优化MGB双荧光探针检测.使用预先已知不同比例的IDH1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作为检测模版,确定IDH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针对56例胶质瘤病人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基因组DNA,分别使用直接测序法和MGB双荧光探针检测法,鉴定比较IDH1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使用MGB双荧光探针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IDH1基因突变.直接测序检出突变阳性率为26.79%,MGB双荧光探针法检出突变阳性率为30.36%.Kappa检验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P<0.001,K=0.956).结论 MGB双荧光探针法检测胶质瘤基因组DNA中IDH1基因突变灵敏可靠,操作方便快捷,适合于临床快速分子诊断分析.
作者:韩松;陆宇;董韬;于春泳;李晓明;曹鹏;潘冬生;冯思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人肝细胞癌受体(Eph)及相应配体ephrin在恶性胶质瘤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Eph及配体ephrin蛋白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ph及配体ephrin能够发挥促肿瘤生成作用或抑制肿瘤生成作用,这取决于其对下游信号通路正向或负向调节.上述特征表明:Eph及配体ephrin可能为胶质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本文就Eph及配体ephrin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在胶质瘤治疗、预后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展闻;陈晓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伽玛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伽玛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例资料.WHO分级Ⅱ级7例,Ⅲ级3例.结果 术后随访11~47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病例在伽玛刀治疗后首次复查MRI,均可见肿瘤大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复发3例,其中2例再行伽玛刀治疗.本组病例伽玛刀治疗后未见神经损伤及水肿等不良反应.结论 伽玛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尤其是术后残留或复发肿瘤,表现出了良好肿瘤控制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林益光;王国开;刘晓民;刘东;徐德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合并烟雾病的幕上巨大脑膜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烟雾病的幕上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DSA检查明确颅内外血管代偿和肿瘤血供来源,行左侧大脑半球巨大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术中全切肿瘤,病理结果为WHOⅠ级脑膜瘤.病人术后出现意识障碍,提示下丘脑功能紊乱导致激素水平低下,给予激素补充治疗,情况改善后出院.结论 脑膜瘤合并烟雾病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差,易出现缺血性、出血性并发症.术前脑血管DSA明确诊断、合适的手术策略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创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超;韩国胜;戴冬伟;洪波;刘建民;王来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术中枕大池置管引流对防治Chiari畸形行枕大池扩大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1例Chiari畸形行枕大池扩大重建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枕大池置管引流分为置管组(29例)和对照组(32例),术前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基本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3 d脑脊液白细胞数、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置管组均顺利置管,无继发永久神经损害症状.置管组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13.79%),其中单纯发热3例,发热合并切口愈合不良1例,脑脊液检查排除中枢感染.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37.5%);其中单纯发热7例,中枢感染发热1例,中枢感染发热合并脑脊液漏与切口愈合不良2例,单纯切口愈合不良2例.置管组与对照组的术后3d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9.49±30.86)×106/L和(190.10±169.35)×106/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1)d和(13.3±4.9)d.术后并发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枕大池置管引流安全可行,可加速脑脊液廓清,有效减少Chiari畸形行枕大池扩大重建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卢乐年;柯以铨;佟怀宇;骆实;苏杭;汪翔;乔广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资料,使用术中超声定位和显影病变,辅助设计手术入路与监控切除程度.结果 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均全切除,术中超声定位病变准确,显影清晰.术后2例病人出现偏瘫加重,经康复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3例病人无明显新发神经功能并发症.结论 在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术中超声具有精准定位病变,正确指导设计手术入路和实时监控切除程度等特点,能有效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仰鹏志;赵兵;江涛;沈杰;谭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包括产后手术和宫内手术.本文就MMC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桥小脑角区常见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是有效治疗方法.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也是颅后窝重要引流静脉,故在三叉神经痛MVD中常成为阻障术野暴露与影响手术操作的路障静脉.因此,岩静脉处理是MVD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同是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峰;李杨;王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