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血宁治疗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的效果研究

戴兰芳

关键词:月经过多, 宫血宁, 氨基已酸, 节育环
摘要:目的 剖析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用宫血宁的疗效.方法 抽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我站接收的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患者,共计92例.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原理,将92例病例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均46例.甲组采用宫血宁疗法,乙组采用氨基己酸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3.48%,乙组为78.26%.甲组明显比乙组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月经量的改善情况,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宫血宁对节育环放置后月经过多者进行治疗,可取得比氨基已酸疗法更好的成效.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桂枝茯苓汤加减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目的 总结桂枝茯苓汤加减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2012年初至2015年底期间在我院救活的慢性盆腔积液患者共93例,进行分组,治疗组(n =48例,施为桂枝茯苓汤加减结合物理疗法进行救治),常规组(n=45例,施以桂枝茯苓汤加减进行救治),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好转率95.83%、盆腔积液(0.84±0.1)分、症状评分(5.8±0.4)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80.0%、(1.36±0.4)分、(4.2±0.6)分(P<0.05).结论 对慢性盆腔积液患者施以桂枝茯苓汤加减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赵春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对策探析

    介入室护士相对于一般科室护士,存在较大的身体危害性,这与护士工作中涉及到的X线、抗肿瘤药物、血源性病原体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对介入护士进行职业危害防护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以及危害来源情况,并针对危害问题提出应对防护措施,大程度上降低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性.

    作者:张新丽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坤宁口服液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坤宁口服液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为研究目标,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治疗组坤宁口服液,对照组服用雌、孕激素治疗,2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服药3疗程后,记录两组的总有效率,月经周期天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月经周期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患者的月经周期天数为(27.2±4 2)天,对照组(22.5±3.8)天,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月经周期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坤宁口服液用于女性月经不调可改善患者的月经周期,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同时并未发生较多的不良反应,适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的治疗.

    作者:高淑萍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低分子肝素、激素、环磷酰胺联合给药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4-2015年我院确诊的64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的对照组与使用低分子肝素、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的观察组,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8%远高于对照组62.4%,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环磷酰胺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理想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尿素氯、肌酐水平、24h尿蛋白定量等各项指标,临床治疗效果肯定.

    作者:苟惠;唐勇;贺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B超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重要性

    目的 探讨B超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6月在我中心妇科进行检查的育龄妇女100例作为研究,分析其生殖健康情况.结果 经过B超检查后,位置正常率为84%,异常率为16%.结论 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采用B超检查,有利于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意识,操作快速、方便,准确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陈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以微信平台为载体实施儿科健康教育的应用

    目的 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化健康教育平台,加速育儿知识的有益传播.方法 创建以“优儿学堂Baby护航在线”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改变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实时更新健康教育内容,及时传递前沿育儿知识,满足家长对育儿知识的需求.结果 儿科自创建健康教育平台并开展微信健康教育资讯以来,家长的主动参与率、关注率、点击率明显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呈大幅度扩展趋势.结论 结合儿科的健康教育需求,以公众“寓教于乐”的微信平台为载体,延伸“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传统健康教育方式一般采用宣传展板、宣教栏、彩页、座谈会等形式为载体,针对健康人群、特殊患病群体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其内容主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出院随访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信平台信息资源迅速推行,儿科于2015年12月创建科室独有的“微信公众号”,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推送以儿童疾病预防、诊疗、护理、保健为一体的多元化健康资讯.

    作者:孙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穴位贴敷缩短药物流产进程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缩短药物流产进程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观察药物流产患者184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9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主要由当归、三七、川芎、桃仁、红花、炮姜、川牛膝等药物)穴位贴敷治疗.结果 184例中4例药物流产失败改为手术终止妊娠,穴位敷贴配合药物终止妊娠能有效够缩短孕囊排出时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穴位贴敷可缩短孕囊排出时间,提高药物流产成功率,无创、简单、易行、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伟;王妮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确诊为难治性产后出血的58例患者,试验组30例采取介入治疗后护理,对照组28例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止血时间、术后焦虑抑郁等评分,分析介入治疗后的护理疗效.结果 试验组介入治疗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显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提升护理效果.

    作者:黎玉红;沈惠琴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健康体检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意义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在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3月-2014年月9住院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生物试剂盒检测法两组血清中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TSGF血清中的含量异常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可以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

    作者:何颖;潘宇;郝潇蕾;袁国明;王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中抽取2013级学生共37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职业暴露相关防护知识专题讲座,并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培训后,绝大部分知识点知晓率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护生艾滋病基本知识、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帮助在校护生掌握预防职业暴露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水群;陆春;韦文洁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缺血心电图改善情况分析.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00mg+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常规缺血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缓解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缺血心电图明显改善,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开展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PAP、HR、LVEF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实验组mPAP、HR、LVEF指标改善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率衰竭缓解总有效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心力衰竭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金梁;杨兆颖;霍红;王嵬民;王政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48例,将其列为糖尿病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就诊的48例单纯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将其列为非糖尿病组,对其均进行详细检查和对症治疗,之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糖水平、治疗效率和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组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肾功能损伤的概率、血糖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治疗效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急性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临床症状比较多,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概率及病死率较高,因而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血糖的控制,从而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陈立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医疗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医疗干预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提高产妇产后出血的医疗质量,减轻其痛苦.方法 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并治疗的产妇中随机性抽取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并将其随机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采用的是常规性治疗,研究组中采用的是治疗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的临床效果和特点.结果 研究组中采用治疗干预后出血发生率和在2h,24h的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 只对产妇产后出血采用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量,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雪飞;李惠萍;陶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探讨自由体位分娩法结合分娩减痛法在初产顺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研讨自由体位分娩法结合分娩减痛法在初产顺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520例产妇均随机从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初产顺产产妇中筛选而出,随机将52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260例)和研究组(260例),对照组接受自由体位分娩法干预,研究组接受自由体位分娩法结合分娩减痛法干预,将两组三个产程时间和出血量、新生儿评分等治疗纳入对比讨论中.结果 研究组产妇各个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少,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对照组更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由体位分娩法结合分娩减痛法对初产顺产产妇给予干预,大大缩短了产妇的产程,减少了出血量,整体效果不错,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刘玉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中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缩短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为主题,分析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导致交接班时间长的原因,确定目标,制订并实施对策.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问明显缩短,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活动前.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了晚间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李小燕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消化科、内科、妇科以及肿瘤科接受输血治疗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的住院患者500例,并对其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进行相应的检测,观察其分布的情况,并对其检测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通过检测得知,血清HBsAg、抗-HIV与抗-HCV以及抗-TP指标在500例患者中均存在的阳性表达,未表现出联合表现的现象,其中65例患者存在标准物的良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13.00%,HbsAg为其高的阳性表达物质,为55例(11.00%).妇科中的阳性表达率高,其感染的例数为29例(5.80%),与其消化科、内科以及肿瘤表达率比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显著,对其相关的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对患者的治愈率的提高以及病情的恢复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安海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分析和探讨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方法 以2016年1月-2016年5月某社区参与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共600例)的健康档案和体检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体检结果中出现的慢性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结果 调查发现,社区内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平均患病率为76.5% (459/600),患病率高的慢性疾病类型分别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且有占37.8%(227/600)的患者出现了多种疾病.结论 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作者:蔡辉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腕带识别标识在急诊科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腕带标识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急诊科病人8503例使用腕带标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增加了查对依据,方便了查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让患者和家属增加了安全感,增进了医患诚信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结论 腕带识别标识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识别的准确性,有效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

    作者:郭洪萍;黄健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急救护理工作中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进行定位抢救分工配合法的23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急诊ICU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进行常规抢救的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施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后抢救成功率,以及对抢救过程中,医生对护士、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均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有助于规范急救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应在全社会大力推广.

    作者:戴丹 刊期: 2016年第27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