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西团;张世荣;韩建林;张胡金;唐立善;崔灵君
1998年3月~2000年8月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其中31例重症病人术后配合亚低温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病人,平均年龄6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3例,以脑室为主者17例,脑叶6例.出血量:40~60ml17例、61~90ml 14例.中线移位12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为重症.发病后2~10h内手术.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前认为,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栓塞的方法、保持颈内动脉(ICA)的通畅和球囊的充盈等方面还无一致的看法.本文报告我院从1996年1月到2000年7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4例TCCF.
作者:陈军;陈覃;施辉;李爱民;王富元;吴海滨;江伟;刘希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Hunt&HessⅣ、V级颅内动脉瘤病人死亡率高,治疗困难,近10年来我们收治3l例,现将其治疗情况作如下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3l例共33个动脉瘤.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9~67岁,平均49岁.Hunt&Hess分级:Ⅳ级17例,V级14例.主要症状:突发意识障碍22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单侧瞳孔散大7例,癫痫大发作5例,去脑强直5例,呼吸暂停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2次8例,3次l例.
作者:徐小川;邹胜伟;黄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贺道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对15例硬膜外血肿病人根据CT定位,通过立体定向导引经皮锥孔抽吸加尿激酶溶解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病人均经CT确诊,男13例,女2例,年龄21~68岁;入院时均有头痛,Glasgo昏迷评分(GCS)8~11分4例;12~15分3例;意识清醒8例.血肿量20~55ml.
作者:孙国军;王芃;张铁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9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应用内窥镜辅助锁孔手术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翼点锁孔开颅后,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术后9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开颅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病人恢复快,且不影响美容.
作者:王智;肖玉强;王玉春;付立旗;曹振宇;邢立举;付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术中常会发生脑膨出,迫使神经外科医师不得不进行探查和减压,有创探查招致脑细胞的损伤将影响到神经功能的康复.我院自1987年起,对术中判断有困难的急性脑膨出实施术中B超检查,为手术顺利进行,减少脑损伤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唐运涛;刘伦波;彭涛;刘第模;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术前的导航工作站依据三维影像显示的病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特点设计手术入路、规划手术范围,术中在观察棒及镜内导航下寻找病灶.结果导航下完成75例手术,均准确定位,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结论神经导航在部位深、病灶小或边界不清、肉眼难以识别的胶质瘤等手术中应用,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
作者:刘宏毅;常义;张锐;邹元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2000年1月至2000年8月我院经CT定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8例,女4例,年龄47~67岁.临床上均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按Hohn&Yahr分级法,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1例.病程4~12年.均曾系统服内科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其中1例为γ刀术后2年无效,1例伴Ⅱ型糖尿病15年,1例患强迫症30年.
作者:姜一峰;李志刚;卜凡贵;于如江;李景辉;宋晓东;王健;崔月松;王国巍;刘甲木;赵刚;戚宪国;王稀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椎管内畸胎瘤比较少见,而囊性及合并其他先天性占位性病变者更为少见.因此术前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较特殊的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姬西团;张世荣;韩建林;张胡金;唐立善;崔灵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就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病理改变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海斌;刘建民;凌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分析本组9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所采用的手术方式,29例经颅入路,61例经鼻-蝶入路,2例联合入路.结果92例诊断明确,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率达81.5%,除2例术后出现单眼失明外,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手术死亡.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必须进行综合判断和综合治疗.
作者:计颖;魏建军;汪业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自1998年9月开展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以来发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得到较好的处理,无死亡和栓塞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忠松;黄正松;齐铁伟;初明;张跃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自1997年6月~2000年12月开展了穿刺抽吸粉碎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基础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光;杨柏;姚凯华;孙辉;黄兆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中药白芨胶液体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10只兔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将超微导管插至动脉瘤腔并进行中药白芨胶液体栓塞,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组织病理标本观察栓塞前后瘤腔及载瘤动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7只瘤腔全部闭塞,3只瘤腔大部被白芨栓塞.栓塞后半年组织病理标本示10只动脉瘤瘤腔均完全闭塞,8只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通畅,2只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闭塞.未见血管壁明显炎症及远端组织缺血表现.结论应用中药白芨胶栓塞动脉瘤具有可行性.
作者:丁永红;戴大英;程瑞新;耿坚;朱琼;黄学箐;丁乃时;张善生;张忠;罗其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男性,13岁,因头痛2h,昏迷lh,于1998年2月1日第一次入院,询问病史,患儿自幼即有行走不稳.入院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2mm,右侧4mm,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软瘫,右侧肢体硬瘫.急诊头颅CT示脑干出血(桥脑、中脑交界处)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中见脑脊液压力异常升高,术后第2天转至中度昏迷,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第4天头颅CT示扩大的脑室有明显缩小.
作者:郭希高;刘杰明;李子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显微镜或内窥镜下经单侧眶上外侧微创入路切除前颅底或鞍区肿瘤,以及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已被许多临床医师所采纳,并作了各种改良[1].该入路避免或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具有创伤小、暴露多、术时短、恢复快等长处.我们应用该入路切除1例眶内球后血供丰富的大肿瘤.介绍如下:
作者:李蓉;张雪明;许雍耿;董伟毅;张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结果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姚国杰;马廉亭;余泽;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8年8月~2000年3月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治疗深部脑脓肿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65岁,病程10天~5个月,7例均经CT确诊.多发性脓肿2例,单发多囊性脓肿1例,总共11个脓肿分布如下:基底节区2个,鞍区1个,桥小脑角1个,颞叶深部4个,额叶深部3个.
作者:戴荣权;李之邦;汪海关;陶荣真;周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亚型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缺氧再灌注损伤后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PKC亚型表达.结果PKCβⅠ型表达明显增加,PKCα、βⅡ、ε、δ亚型无明显变化.结论PKCβⅠ型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良平;徐如祥;瞿文军;邹玲;蔡颖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