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张立峰;林创鑫;冯卫;冯永增;于成涌;佟雁翔;李亚光;张哲汉;贾燕飞

关键词: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复位, 斯氏针
摘要:目的 探讨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为32 ~ 69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3例,Ⅴ型7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斯氏针辅助复位分为2组(n=19):A组患者采用斯氏针辅助牵引床复位PFNA固定,B组患者采用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术后按照Baumgaertner等改良的方法评定骨折复位质量:A组良好15例,可4例;B组良好9例,可8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0.7±11.9) 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3.4±15.1) min],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9.4±4.4)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6±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再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斯氏针辅助复位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效果理想等优点,疗效更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浓度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匀浆提取液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大鼠感觉、运动神经匀浆提取液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提取大鼠隐神经和坐骨神经肌支分别作为感觉、运动神经组织.按每10.0 mg组织加入1 mL成骨诱导液的比例,首先制备10.0mg/mL神经匀浆,过滤提纯后10倍稀释,制备出1.0、0.1、0.01、0.001、0.000 1 mg/mL神经匀浆提取液.实验分为3组: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阳性大鼠幼鼠BMSCs,常规培养至第3代后,感觉神经组(n=18)、运动神经组(n=18)分别加入以上6种浓度梯度的感觉、运动神经匀浆500 μL培养,对照组(n=3)加入500 μL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后行细胞增殖数量检测与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BMSCs的增殖与成骨分化情况. 结果 细胞增殖数量检测结果显示:感觉神经组1.0、0.1 mg/mL神经匀浆培养的细胞吸光度值(1.957±0.065、1.751±0.073)显著大于对照组(1.145±0.087),运动神经组10.0 mg/mL神经匀浆培养的细胞吸光度值(0.304±0.619)显著小于对照组(1.145±0.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感觉神经组、运动神经组细胞钙结节数量(2.667±0.816、3.000±0.632)显著少于对照组细胞(11.833±1.4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感觉神经区别于运动神经,在特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BMSCs增殖,并可能抑制其成骨分化.

    作者:江慧杰;李俊琴;王继猛;李东林;程朋真;高祎;王春梅;杨柳;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板(PF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PFLP固定且获得随访的38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71例,女209例;年龄为60 ~ 89岁,平均68.7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58例,31-A2.3型87例;31-A3.1型130例,31-A3.2型63例,31-A3.3型4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Hams评分等.结果 380例患者术后获8 ~21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53.2 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平均为12.2次,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2.7 mL,切口长度平均为12.6 cm,术后引流量平均为54.7mL,住院时间平均为9.2d.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物松动8例,内固定物断裂2例,髋内翻畸形9例,骨折不愈合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 (26/380).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8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1.8周(7~48周).术后1年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6.3±6.1)分,与术前[(43.6±4.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96例,良231例,可42例,差11例,优良率为86.1%. 结论 PFLP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作者:熊蠡茗;胡益强;邵增务;曹发奇;刘国辉;夏天;刘毅;刘梦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65例;平均年龄为72.6岁.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39例,术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41例,术前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前1d、术后第1、3天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术后3d内红细胞输入量,根据公式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 632.3±849.2) 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1 270.9 ±623.3) mL,输血率为2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 014.8 ±924.7) mL、(1 549.1±624.9) mL、5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平均分别为(361.4±154.3)、(465.7±191.3)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0 d,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患者出现肢体肿胀,1、0例患者发生伤口裂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 结论 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

    作者:雷金来;丛雨轩;庄岩;张斌飞;魏星;魏巍;付亚辉;王鹏飞;温世明;王虎;黄海;韩爽;刘曙光;王宝辉;柯超;张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为32 ~ 69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3例,Ⅴ型7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斯氏针辅助复位分为2组(n=19):A组患者采用斯氏针辅助牵引床复位PFNA固定,B组患者采用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术后按照Baumgaertner等改良的方法评定骨折复位质量:A组良好15例,可4例;B组良好9例,可8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0.7±11.9) 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3.4±15.1) min],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9.4±4.4)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79.6±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再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斯氏针辅助复位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效果理想等优点,疗效更好.

    作者:张立峰;林创鑫;冯卫;冯永增;于成涌;佟雁翔;李亚光;张哲汉;贾燕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本刊编辑部主任余斌教授荣登2016年度具影响力骨科医师Top4

    2016年于骨科继续教育事业是骨科同仁合力冲击的一年!成就之卓越在于众骨科专家和菁英医师对每个课程和手术的精心准备与录制,每篇文章的精心总结与撰写,每个病例的精心随访与分享……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贡献正深深地影响着数以万计骨科医师的成长.唯医网针对骨科医师贡献的资源,根据其2016年度阅读量、收藏量综合排名,评选出“2016年度具影响力骨科医师100强”!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龙岗中心医院)创伤关节科

    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龙岗中心医院)创建于1952年,是深圳东部目前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龙岗中心医院创伤关节科是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体的学科,是本地区重点学科,承接深圳东部及周边地区(东莞、惠州等)的骨科创伤救治、关节置换及各种骨病组织损伤的诊治.科室现有编制病床40张,实际可达50张.拥有医务Ⅲ人员26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硕士5人,本科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近3年年均住院人数1 200余人次,其中创伤患者占 86.96%;创伤患者门诊达21 500余人次,占骨科门珍量的45.12%.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钢丝垂直间断缝合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钢丝垂直间断缝合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钢丝垂直间断缝合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的37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22例;年龄为32 ~ 76岁,平均55.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3d,平均2.1d;骨折AO分型均为34-A1型.记录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Bostman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结果 3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个月(12 ~ 2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8~13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平均分别为2.5、1.1、0.3、0.2、0.2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平均分别为109.5°、123.7°、128.6°、129.1°、132.5°,膝关节Bostman评分平均分别为23.7、26.9、29.1、29.4、29.6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复位丢失或内固定物断裂、内固定物对周围软组织或皮肤刺激等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 结论 钢丝垂直间断缝合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合适、有效的方式,术中操作简单,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良好.

    作者:高翔;刘辉;郑吉湘;李新路;刘朋飞;任宝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三大创伤骨科团队喜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或二等奖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奖项获奖结果全部揭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分别获得国家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选出279个获奖项目,另外,还有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目的 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7例,女49例;年龄为48~ 97岁,平均78.5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机制,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5型:Ⅰ型(矢状面难复性骨折)13例,Ⅱ型(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例,Ⅲ型(矢状面和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2例,Ⅳ型(与小转子相关的难复性骨折)0例,Ⅴ型(与大转子相关的难复性骨折)4例.所有患者根据新的分型采取撬拨、顶压等不同复位技术进行复位并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固定.结果 7例患者终选择有限切开复位.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0 mL.骨折复位质量:Grade Ⅰ级78例,GradeⅡ级1 8例.9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6个月(12 ~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3~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79例,良17例,优良率为100%.1例患者因撞击伤发生再骨折,2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无切口感染发生. 结论 对于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我们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系统和复位策略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与固定,疗效良好.

    作者:佟大可;丁文彬;王光超;刘康;丁晨;贺倩芸;章浩;唐昊;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部外展功能的比较

    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部外展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198例,男71例,女127例;平均年龄为(74.7±5.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50例,31-A2型134例,31-A3型14例;采用髓内钉固定.DHS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平均年龄为(74.1±6.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4例,31-A2型78例,31-A3型10例;采用DHS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及单腿站立时间、步态及骨盆倾斜情况、髋关节主动外展范围及肌力、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等.结果 284例患者术后获1.5 ~8.5年(平均3.6年)随访,死亡26例.髓内钉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37.6±4.9)d]和单腿站立时间[(60.1±9.5)d]显著早于DHS组患者[(53.0±8.4)、(71.0±12.0)d],步态正常和骨盆未倾斜的患者例数(171、179例)显著多于DHS组(67、85例),外展肌力[(62.3±4.4)N·m]显著大于DHS组患者[(56.6±3.3)N·m],髋关节主动外展范围也显著优于DHS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与DHS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4%、8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HS比较,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患者术后髋部外展功能影响小,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更快.

    作者:龙涛;彭超;何智勇;郑江;胡正霞;樊守刚;赵平;陈明灿;陈尔东;李开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6年度十大卫生计生新闻和十大健康事件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凝聚了全社会的关注.由健康报社组织的2016年度十大卫生计生新闻、十大社会关注健康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中医药法》出台、魏则西事件等入选.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介绍,健康报社于2013年启动年度十大卫生计生新闻、十大健康事件评选活动,于每年年终梳理盘点当年卫生计生领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旨在加深行业与公众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进步、变化的认识与了解.今年,健康报社在广泛征求新闻界10余家主流媒体、都市媒体、网络媒体及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终评选出2016年度十大卫生计生新闻和十大健康事件.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在髋臼骨折分型及年轻医生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在髋臼骨折分型及年轻医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20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选择6名创伤骨科医生作为观察者,按从事创伤骨科工作的年资、职称和髋臼骨折的手术经验分为高年资组与低年资组,每组3人.对2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骨盆及髋臼系列X线片、骨盆CT平扫及三维重建图片)和3D打印骨盆实体模型(1∶1)进行随机编号.所有观察者独立地依次对所有影像学资料和3D打印模型作出Letournel-Judet分型结论并记录(第1轮分型).4周后重新进行随机编号,各观察者重复以上分型过程并记录(第2轮分型).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计算观察者间信度和观察者自身信度. 结果 第1轮分型结果显示观察者间信度:高年资组医生以影像学资料和3D打印模型进行髋臼骨折分型判断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87、0.962,而低年资组医生分别为0.659、0.849.将两组医生的第2轮分型结果与第1轮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观察者自身信度:高年资组医生基于影像学资料和3D模型的自身信度Kappa系数分别为0.906、0.925,而低年资组医生分别为0.696、0.849. 结论 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较传统影像学资料能够有效提高医生对髋臼骨折分型的可靠性,其对年轻医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年轻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教学意义.

    作者:李明;孙亮;马腾;任程;刘德印;路遥;刘宏亮;王谦;段宁;薛汉中;卢代刚;李忠;朱东;张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与策略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危害与挑战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据文献[1-2]估计,到2050年全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数量将超过300万.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很少影响到股骨头血供,因此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几率较低[3].然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患者年龄越大,合并内科疾病越多,预后越差.近年来,有研究[4-5]报道显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为27% ~ 30%,而骨折后保守治疗1年死亡率更是高达36.2% ~50.0%,该骨折被称之为老年人的“人生后一次骨折”.因此,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仍是创伤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与难题!

    作者:唐佩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畸形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畸形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5例股骨近端存在畸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2 ~ 76岁,平均45.2岁.股骨近端畸形情况: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例,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畸形愈合13例,髓内钉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断裂并髋内翻畸形2例.骨折AO分型:31-A2.1型4例,31-A2.2型3例,31-A3.1型16例,31-A3.2型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应用髋关节残疾及骨性关节炎评分系统(HOOS)评定患髋功能,应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术后无感染、肺炎、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9个月(3~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患髋HOOS评分:疼痛平均为(83.7±15.6)分、症状为(55.6±14.1)分、日常生活活动为(53.6±9.5)分、运动为(52.7±8.9)分、生活质量为(62.4±12.3)分,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总分平均为(71.2±13.8)分,与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股骨近端存在畸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存在困难或不能使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马腾;孙亮;路遥;王谦;李明;宋哲;薛汉中;李忠;张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殷国勇教授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不仅仅需要做好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还需要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医精诚,是永远的信仰选择了做一名医生,便选择了与疾病做斗争,而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与炮火的战斗中,殷国勇教授始终坚定地站在前沿,对自己的信念不悔、不弃,帮助一例又一例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用3D打印技术的探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常用以比喻世事的变化.30多年前,国际上发明了首台3D打印机,是美国人查克·霍尔(Chuck Hull)在1983年发明的,当时还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3D打印”这个名词.1986年,他成立了3DSystem公司,销售快速成型机器,后来不断更新、升级、提高,才有了“3D打印机”和“增材制造”的名称.30多年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D打印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令人瞩目的先进技术之一.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科学家发明可大量制造“铜-67”的技术可用于癌症治疗

    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新发明了一种可大量制造“铜-67”的新技术,这种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癌症治疗与诊断.该机构日前报告称,“铜-67”是铜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约为62小时,它易于在癌细胞蓄积,能释放出可杀死癌细胞的β射线和用于癌症图像诊断的γ射线,因此被视为一种可用于癌症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但是“铜-67”的获取却极为困难.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的研究进展

    外侧壁是有关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提出的新概念,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外侧壁的完整性对内固定方式的选择、骨折稳定性及患者手术预后有着重大影响.关于外侧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导致外侧壁发生破裂的因素、解剖学研究及对内固定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但一些观点仍存在争议,研究结果因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及实验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外侧壁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旨在提高骨科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对外侧壁的认识与重视.

    作者:郑颖捷;李开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SP600125对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SP600125对人脂肪干细胞(hASCs)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获得的hASCs分别培养于0、1、5、10 μmol/L SP600125中,以生长培养液(GM)为对照组(GM组),成骨诱导培养液(OM)为实验组(OM组),利用DNA定量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P600125对hASCs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离子定量观察不同浓度SP600125对hA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结果 OM组10 μmol/L浓度的SP600125中细胞增殖被抑制了42.1%,随着SP600125浓度减小,抑制情况逐渐减小.10 μmol/LSP600125和GM共培养的hASCs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多于同浓度二甲基亚砜和GM共培养的细胞数.OM组体外培养第10天ALP活性:随着SP600125浓度的增加,染色越来越弱而分散,ALP活性越来越低.OM组体外培养第14天细胞外钙沉积:随着SP600125浓度的增加,钙结节大小和数量均减少. 结论 SP600125抑制hASCs的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

    作者:汪琳;谷辉杰;陈晓;张昀;曹烈虎;翁蔚宗;潘盼盼;纪方;崔磊;苏佳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骶骨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尤其是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治疗.骶骨骨折的分型方法较多,但常用的有Denis分型和Tile分型.稳定型骶骨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但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宜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的稳定性,防止或解除神经压迫.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较多,各有优、缺点.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概况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新手术治疗方式等.

    作者:高锋;王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