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林达生;郝健明;刘志强;洪加源;练克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25~56岁,平均37.0岁.胫骨干缺损长度为6 ~ 20 cm(平均11.1 cm).所有患者均采用Masquelet技术分2个阶段治疗:首先对骨缺损断端及周围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填充骨水泥,修复皮瓣,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然后采用骨凿、咬骨钳等剥离骨水泥,打通髓腔,植骨填充缺损间隙,通过钢板或其他方式固定骨缺损断端.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20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手术均获成功,切口甲级愈合.骨缺损愈合时间为8 ~ 20个月,平均14.8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再次行取髂骨植骨术后终治愈.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例,良2例;4例患者均可负重行走,无疼痛和畸形出现. 结论 Masquelet技术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林;林达生;郝健明;刘志强;洪加源;练克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杂枢椎损伤的损伤机制、临床诊断及应用前路有限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2例复杂枢椎损伤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1.5岁.根据枢椎骨折情况及C1-2、C2-3稳定程度分别予以前路齿状突螺钉+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前路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8例),前路齿状突螺钉+ C2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2例),前路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1例).合并脊髓损伤者予以充分减压.术后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外固定保护3个月,并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疼痛情况及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随访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36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椎体位移和成角畸形,X线片示颈椎稳定性良好,除C1-2融合固定者头颈部旋转部分受限外,其他患者颈椎功能活动恢复满意.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 结论 复杂枢椎损伤的发生机制通常与逐渐增加的屈曲和伸展载荷联合旋转或剪切载荷有关,临床结合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可明确诊断;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有限内固定治疗疗效可靠,对于尽量保留上颈椎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贤华;王威;康辉;徐峰;刘曦明;黄勇;赵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猕猴来源的脂肪干细胞(AD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及在体外多向分化的能力.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猕猴1只,年龄4岁,体质量4.5 kg.从该猕猴腘窝深部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成纤维样细胞,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利用相应的诱导液分别诱导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施万细胞方向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分别用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效果. 结果 猕猴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的成纤维样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表面标志CD34、CD14、CD71、CD106、CD117、CD31、CD45、CD80、CD86及人白细胞DR抗原呈阴性表达;CD29、CD105、CD73、CD90呈阳性表达.在相应的诱导体系下可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施万细胞分化,其中成脂诱导率为47.9%~61.5%(平均54.7%);成施万细胞诱导后ADSCs胞体呈细小梭形,伸出2~3条细长突起;高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S-100和胶质纤维性酸性蛋白质,平均诱导率分别为66.5%和60.6%,双重表达率平均为41.2%. 结论 从猕猴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并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类施万细胞.
作者:黄喜军;朱庆棠;江丽;何彩凤;郑灿镔;刘小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微型钢板治疗22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3~62岁,平均40.4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A型7例,ⅡB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2例;骨折按AO/OTA分型:B3.1型9例,B3.3型13例.术前均行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明确骨折部位、粉碎程度及移位情况.手术均采取后外侧入路,骨折解剖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进行防滑固定.术后支具固定2~3d,2周后开始功能康复锻炼.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9~12周,平均10.4周.未见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评分为60 ~100分,平均86.9分. 结论 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累及肱骨小头和滑车应根据骨折分型进行术前计划,术中骨折复位后在克氏针和螺钉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微型钢板进行防滑固定,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宋哲;薛汉中;李忠;庄岩;王谦;马腾;张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了弘扬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奠基人陆裕朴教授的大医精神及为我国、我军骨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激励后人,推动学科建设,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于2009年设立了“陆裕朴骨科基金”,并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陆裕朴骨科奖”评审.2013年12月25日,西京骨科医院隆重举行了“第二届陆裕朴骨科奖”的评审颁奖大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侧扩大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及外侧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例胫骨平台后侧及外侧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21 ~ 66岁,平均37.9岁;左侧5例,右侧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根据CT三柱分型均为波及后侧柱和外侧柱的塌陷骨折;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9例,V型6例,Ⅵ型1例;骨折按AO/OTA分型:B3型9例,C1型6例,C2型1例.手术均采用侧卧漂浮体位、膝外侧扩大切口入路,自腘横纹内侧向外侧再经腓骨小头上方弧形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切口长12 ~ 15 cm,经肌肉间隙显露胫骨整个外侧平台,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植骨内固定. 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2 ~110 min(平均71.0 min);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10 ~14周),无骨折再塌陷及膝内、外翻畸形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4例,可2例. 结论 经膝外侧扩大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及外侧粉碎性骨折,可于侧卧位实施手术,单一切口能较好地显露胫骨前外侧、后外侧、后内侧平台及腓骨小头,可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植骨内固定,手术损伤小、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作者:樊仕才;熊然;麦奇光;杨成亮;叶书熙;李涛;燕华;王华;曾参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三钮扣钢板技术与AO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 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48例RockwoodⅢ~V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43例,女5例;平均年龄43.2岁(25 ~ 66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钮扣钢板组(采用三钮扣钢板技术治疗)24例和钩钢板组(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24例.术后3个月、1年、2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4 ~ 41个月(平均34.0个月)随访.钮扣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38.7 ±36.7)min]较钩钢板组[(43.1±15.7)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钮扣钢板组平均Constant评分[(88.5±8.4)分]与疼痛VAS评分[(0.4±0.7)分]均优于钩钢板组[(65.3±18.3)、(1.7±1.O)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钮扣钢板组与钩钢板组Constant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8% (23/24)和100% (2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与钮扣钢板组各有4例患者出现肩锁关节松动,分别有1例和3例出现复发脱位. 结论 采用三钮扣钢板技术和AO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终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前者更有利于早期恢复肩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
作者:王海明;刘燕洁;陈云丰;张长青;曾炳芳;曾浪清;张闻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不同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并完整随访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46例,女84例;年龄18 ~ 88岁,平均56.1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6例,三部分骨折52例,四部分骨折22例.根据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4组:骨皮质解剖复位组60例,多枚螺钉置入组12例,单枚螺钉置入组17例和无支撑重建组41例.末次随访时比较4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头内翻角度、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等. 结果 130例患者术后获12 ~ 42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多枚螺钉置入组、单枚螺钉置入组及无支撑重建组的Constant评分平均分别为(81.2±12.7)、(75.5±9.7)、(69.4±12.1)、(67.5±11.6)分,VAS评分分别为(1.4±1.9)、(1.7±1.6)、(2.5±2.2)及(3.2±2.4)分,肱骨头内翻角平均分别为0.8°±1.0°、1.4°±2.3°、3.4°±6.8°及4.4°±4.0°,以上项目,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多枚螺钉置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单枚螺钉置入组、无支撑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枚螺钉置入组与无支撑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二次手术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采用内侧骨皮质支撑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当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内侧骨皮质难于复位时,也可通过多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以获稳定固定.
作者:曾浪清;陈云丰;唐三元;杨辉;魏海峰;宋文奇;王磊;潘垚;张闻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丝素纤维(SF)/磷酸钙骨水泥(CPC)新型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4个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制作兔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材料不同分为4组(n=12)∶SF/CPC组(植入SF/CPC新型复合材料)、SF/CPC颗粒骨组(植入SF/CPC新型复合材料和微小颗粒骨)、颗粒骨组(单纯植入微小颗粒骨)和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给予相同饲养环境,并于术后4、8周时取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术后X线片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修复,骨缺损断端硬化,而其他3组骨缺损均不同程度修复.根据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术后4周SF/CPC组骨小梁形成较SF/CPC颗粒骨组和颗粒骨组均细小,术后8周3组骨小梁形成均粗大、成熟.术后4周生物力学检测显示SF/CPC组大弯曲载荷分别与SF/CPC颗粒骨组和颗粒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周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CPC新型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性,其力学强度与富含微小颗粒骨的复合材料相似,具备一定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作者:陈盈君;王南翔;周磊;闫景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3年12月27日,201 3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工作会议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隆重召开.本刊顾问、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钟世镇院士、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英泽教授、本刊副总编辑姜保国、王钢教授、编辑部主任余斌教授等28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了会议.会前出席杂志工作会议的领导与编委先后参观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博物馆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实验室,对中国第一家口腔博物馆专家的馆藏给予了高度赞扬.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截骨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平均52.2岁.桡骨短缩6~ 12 mm(平均9.7 mm),桡骨桡侧皮质短缩9~ 18 mm(平均14.6 mm).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度为3°~-42°(平均-17.9°).均采用桡骨截骨、髂骨和人工骨混合植骨掌侧角钢板固定治疗,术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 ~ 20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术后3~4个月时均达临床愈合.患侧腕关节向桡侧、背侧移位畸形均改善.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后平均为83.7°±0.5°,桡偏角平均为15.1°±0.1°,尺偏角平均为35.3°±0.2°,患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1.5±0.2)分,腕关节Cooney评分平均为(81.4±0.5)分,以上项目较术前[36.2°±0.4°、28.7°±0.6°、21.6°±0.3°、(7.0±0.2)分和(20.4±0.2)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屈伸未受限.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 结论 截骨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宏志;宋秀峰;关盛溢;李荣俊;杨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创新能力又叫创新才能,系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骨科临床、基础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与国际骨科主流不协调的现象,从创新能力与SCI论文、临床新技术、临床转化、学科发展4个方面浅谈创新能力在时下学科建设与临床工作中的特定意义与价值.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遗憾激励奋斗,不知不觉迎来了2014年.2014年亦是《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创刊十五周年!在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向多年来一直给予本刊关爱、支持与指导的中华医学会及杂志社领导、幕后无私奉献的广大编委、通讯编委和审稿专家及一路上对杂志给予无限关爱的读者与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余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桡骨远端T形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15例;年龄20~57岁,平均40.3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锁定钢板组20例(采用桡骨远端T形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钩钢板组26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术后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物.术后3、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复查肩关节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取出内固定物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再次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具有可比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8~ 30个月(平均24.0个月)随访.锁定钢板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22.3±2.8)周,较锁骨钩钢板组的(26.5±3.1)周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2周、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74.1±6.1)、(77.3±4.9)、(81.2±3.6)、(90.3±3.1)分]均高于锁骨钩钢板组[(66.6±4.4)分、(70.4±4.0)、(76.7±3.7)、(85.8±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例.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和钢板螺钉断裂. 结论 对于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T形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前者可避免对肩峰周围软组织的侵袭损害,使患者肩关节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
作者:朱彤;傅智轶;胡小鹏;吴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p38信号通路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调节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中的作用. 方法 从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hADSCs,培养至第3代.不同浓度诱导:分别用终浓度为0、50、100、200 ng/mL的rhBMP-2诱导hADSCs,24 h后收集样本.加入阻断剂:预先加入0、5、15 μmol/mL p38阻断剂sb203580阻断30 min后再用100 ng/mL的rhBMP-2诱导,24 h后收集样本.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VEGF和p38的表达变化并比较其关联性. 结果 VEGF的表达水平与p38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0 ng/mL组VEGF表达量和磷酸化p38(p-p38)激活水平均较低;100 ng/mL组VEGF的表达量要高于其他组,同样p-p38的激活水平也高;200 ng/mL组rhBMP-2抑制VEGF的表达,此时p-p38的激活水平也受到抑制.p38阻断剂sb203580抑制VEGF的表达,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15μmol/mL组VEGF的表达几乎被完全抑制. 结论 p38信号通路是rhBMP-2调节hADSCs表达VEGF的信号通路之一.
作者:曹鑫;陈慧锦;金格勒;崔正礼;杨毅;殷剑;肖伟;王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尊敬的全国创伤骨科医生:在2014年即将到来之际,祝全国创伤骨科医师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因为有大家的关心与支持,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全体成员和《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人员的努力奋斗,我们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尺骨截骨后不行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3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0例;年龄4~13岁,平均8.1岁;骨折按Bado分型:Ⅰ型23例,Ⅱ型4例,Ⅲ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长斜形截骨拉伸延长尺骨,根据有无应用钢板固定尺骨将患者分为未固定组(复位桡骨小头后,跨肱桡关节行克氏针固定,尺骨不行内固定)17例和固定组(采用跨肱桡关节克氏针固定+尺骨钢板内固定)16例.通过尺骨截骨后愈合时间和术后Macka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33例患者术后获1.5年(10个月至3年)随访,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尺骨截骨处均获愈合.未固定组尺骨平均愈合时间[(7.2±1.1)周]短于固定组[(8.5±1.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ka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未固定组:优10例,良5例,差2例;固定组:优11例,良4例,差1例.两组各有3例患者仍在肘关节活动时残留轻度疼痛;未固定组1例患者去除肱桡关节克氏针后桡骨小头再次脱位. 结论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尺骨截骨后不行内固定有创伤小、避免对尺骨血供的进一步破坏、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和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
作者:王翀;李京;田禾;田征;艾克拜尔·尤努斯;易成朋;霍三顺;宋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型β钛合金半针低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对实验犬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杂种犬20只,雌雄不限,建立实验犬胫骨骨折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n=10),分别采用新型β钛合金Ti-24Nb-4Zr-7.9Sn(低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42 GPa)和α+β钛合金Ti-6Al-4V(高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110 GPa)制备外固定半针,并连接其他相同部件,构建低弹性模量及高弹性模量单边外固定系统固定胫骨骨折.运用Micro-CT影像分析技术及骨强度生物力学试验分析两组实验犬胫骨骨折愈合的情况. 结果 术后2个月两组实验犬胫骨骨折均获愈合.与高弹性模量组相比,低弹性模量组骨密度更大、骨小梁间隙更小、骨小梁厚度更大、骨小梁数目更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低弹性模量组愈合骨数量及质量均优于高弹性模量组.骨强度生物力学试验证实低弹性模量组愈合骨能够承载的力学负荷较高弹性模量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高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比较,新型β钛合金半针低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固定胫骨骨折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坚强固定,可更早拆除外固定系统.
作者:郑凯;于秀淳;郭征;李小康;郝玉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稳定性重建方法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0例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17 ~75岁,平均45.2岁.其中16例冠状突骨折根据Regan-Morrey分型: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4例.所有患者均首先恢复骨性结构的稳定性,再采用钢板、克氏针、空心钉、锚钉及套线缝合等方法固定骨折、鹰嘴、冠状突和桡骨小头或桡骨颈等.3例合并桡骨小头骨折患者行桡骨小头置换;若稳定性不佳,则行韧带修补或重建术,并采用外固定支架或支具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7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均获得并维持同心圆复位,无切口或钉道感染发生,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评定疗效:优4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平均为86.6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平均为88.1分.1例冠状突骨折术后被吸收,l例发生桡神经深支不全损伤,5例患者伸直受限>30°,3例出现关节囊、韧带处异位骨化. 结论 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通过骨折固定和韧带修复,可恢复关节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稳定性欠佳者还可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或可调式支具辅助进行功能锻炼,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丁坚;仲飚;李晓林;罗从风;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