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玲
目的:分析和研究当前基层药房药品在储存和养护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对近年来本地区基层医院药房中药品的储存和养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调查和汇总,分析基层药房药品在储存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经过调查统计,基层药房药品的储存和养护工作在采购、制度、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以及信息化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针对药品储存和养护的现状,基层医院药房应加强对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机制,提高人员素质,以便更好的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临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接诊2型糖尿病共计76例,经数字法随机分两组。给予38例常规护理,设对照组。给予余38例全面护理,设实验组。对比两组。结果:两组中实验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相比更高,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效果显著,应予以重视。
作者:赵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院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医患矛盾。方法:根据院前急救特点及纸质病历要求,结合网络系统升级,设计建立及应用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结果: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近两年,录入病历16万余条,满足了急救管理和质量控制、科研数据储存、实时数据汇总等需求。结论:电子病历的实施改变了院前管理松散的现况,增强了医疗质控力度,规范了院前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在非文字与文字信息的整合、疾病病种模块的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任爱凤;宋成珍;杨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接收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98例,其中发病1~3天患者62例,记为Ⅰ组;发病4~7天患者78例,记为Ⅱ组;发病8~10天患者58例,记为Ⅲ组。采用统一分期治疗原则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在第1、第2、第3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3个疗程当中,Ⅱ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Ⅰ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4~7天的时间进行过针灸介入,能够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金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婴儿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胆道闭锁患儿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本组患儿中,胆囊形态僵硬12例(占40.0%),胆囊不显示4例(占,13.3%),胆囊萎瘪无囊腔6例(占20.0%),胆囊腔萎缩,充盈不佳6例(占20.0%),胆囊大小、形态接近正常4例(13.3%)。左、右肝管汇合处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结构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即“TC”征16例(占53.3%);胆囊收缩功能异常26例(占86.7%),肝脾增大,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分布不均匀6例(占20.0%);肝动脉增粗6例(占20.0%),合并腹腔积液20例(占66.7%)。结论:左右肝管汇合处斑块是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结合患儿的其他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症状,可对胆道闭锁做出准确判断。
作者:孙真真;康瑾;陈慧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别采用硫酸分酚法与硫酸蒽酮法测定辽东木分芽中的多糖含量。方法:用精制辽东木分芽多糖测得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通过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葡萄糖浓度在0~4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重现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0%,加样回收率均不小于97.00%,两种方法均准确可靠,适于辽东木分芽多糖的测定。结论:硫酸分酚法和硫酸蒽酮法测定的多糖含量分别为干重的19.31%和20.40%。
作者:楚冬海;尚海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当前,食道癌已经成为常见的肿瘤之一,且已经呈现出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食道癌的预后效果较差,五年内患者的癌症细胞便会发生转移,甚至成为晚期的食道癌。为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已经成为控制食道癌扩散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综合治疗食道癌病症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60例食道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并指出了预后的影响因素,以便大程度的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肖以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取出异物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68例经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临床资料,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和沟通,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根据异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器械,术后给予患者细心的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结果:68例成功取出,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内镜下取出异物术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和手术时的护理配合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而且还提高了诊治的成功率,并减少内镜下取物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孙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儿科输血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过去一年间我院所收治的儿科输血患者共245名,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患儿输血中发生并记录在案的护理问题进行整理统计、归类总结。结果:儿245名儿科住院输血患儿中17例出现护理问题,主要有包括输血记录不规范、冲管盐水瓶签无双人签名、输血量错误、刺破血袋、未确认追加血量、擅自拔针、血袋瓶签无双人签名、穿刺部位肿胀。结论:儿科患者正处于人体各种器官和功能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所以在血型鉴定、输血前检测乃至输血治疗手段等方面与成人相比有许多差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儿科输血护理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确保儿科输血的安全性。
作者:管静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护士睡眠日”在临床护士的运用效果。方法:开展“护士睡眠日”管理,比较开展“护士睡眠日”管理前后护士睡眠状况自评表评分。结果:实行“护士睡眠日”管理后护士睡眠问题明显改善,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护士睡眠日”有效改善护士睡眠质量。
作者:黎秋雁;罗雪瑗;余润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调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同时提示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520例内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风险管理护理,然后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有59例护理事件发生,护理满意度是80%;观察组有16例护理事件发生,护理满意度是9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识别护理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可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作者:郭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内科抢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归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近两年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242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上述患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临床对应治疗措施及临床治疗效果等,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1)脑血管疾病61例,急性中毒53例,糖尿病59例,肺栓塞29例、心肌梗死22例及其他病因18例;(2)经医护人员紧急救治202例患者完全恢复知觉,33例患者恢复知觉较为良好,总临床有效率为97.11%;(3)有7例患者救治无效死亡,此次实验中脑血管疾病致3人死亡,死亡率为4.92%,急性中毒致2人死亡,死亡率为3.77%,糖尿病致2人死亡,死亡率为3.39%。其中脑血管疾病致死率高。结论:致使患者昏迷诱因复杂多变,医护人员需根据其临床病症及身体检查结果尽早对其确诊,并根据确诊结果实施对应救治措施,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减少临床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长,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雷元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规范血透室管理和监测。减少血透室的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血透室制定规范的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策略。建立科室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对造成感染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结果:对血透室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和监测,能明显减少透析病人感染事件的发生。结论: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血透室感染。
作者:刘永芳;唐秀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结合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总结本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急性中耳炎患者28例,分析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并进行对照护理。结果:经对症治疗和科学有效的护理,28例患儿骨膜和耳假腔均皮化,患儿平均听力水平提高15Db,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化脓性中耳炎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儿实施科学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听力,获得满意的临床预期。
作者:张纯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临床医务人员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与病人密切接触,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因此,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危害正日趋严重,逐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与关注,临床医务人员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作者:吴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急性乳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损伤、导管堵塞及乳汁淤积是其主要原因;护理要做到局部卫生、理疗、吸乳、中药外敷、保持情志愉快及化脓后切开引流等处理。
作者:李永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寰椎异物在临床上不多见,但如果处理不当出现的并发症较为严重。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手段是切开取出异物,而经鼻内窥镜行寰椎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术后护理方法与传统手术护理相比有一定的特点。我科于2014年11月收治一例颌面部枪击伤右侧寰椎异物(子弹)患者,入院后行经鼻、口内窥镜寰椎异物取出术,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患者顺利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向悠琼;黄茂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舒适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7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2例)和实验组(45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8.89% vs.28.57%],焦虑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齐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正确维护和护理,对延长PICC使用时间及降低置管并发症极为重要。
作者:刘晓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就诊的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急措施及效果。方法:将本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和护理的重症患儿共10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的护理方案除包含常规护理外,对重症者如发现紧急情况还采取相应的应急护理措施,并分析治疗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全部研究对象均完成了相应治疗和护理。其中治愈者40例(37.04%),好转出院者68例(62.96%),无效者0例(0%);出院时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为75.8分,护理满意率为93.52%。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护理应急方案对于呼吸内科就诊治疗的重症患者,转归情况较好,护理满意度较高,可促进护理工作的积极开展,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晓洋;杨艳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