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断裂

陈哲峰;王青;郭敦明;范卫民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前内侧束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断裂的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293例ACL损伤患者,其中40例(13.7%)患者术中关节镜下诊断为ACL前内侧束断裂,男34例,女6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2个月(7 d至8个月)。术中保留ACL后外侧束,使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内侧束。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包括临床查体和Lysholm评分,本体感觉功能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个月(7~56个月)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56.7±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 750,P=0.000)。末次随访时按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Lachman试验阴性34例,弱阳性4例,阳性2例。末次随访时患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12°±0.15°,健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09°±0. 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57,P=0.515)。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术中保留了后外侧束,有利于隧道的精确定位和移植物固定机械强度的增加,并能加速移植肌腱的血管化和再神经支配,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的概念提出与测量

    目的提出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的概念并探讨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与旋转角度的规律,以判断股骨的旋转状态。 方法选取20名身体健康的成年志愿者,男l0名,女10名;年龄20~58岁,平均39.2岁;身高平均为167.1 cm(158~ 183 cm)。分别摄双腿处于中立位、内旋5°、10°、15°、20°,外旋5°、10°、15°、20°的X线片。然后测量并计算不同旋转状态下的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大转子内侧壁至转子间嵴的短距离/股骨干横径。 结果相同旋转角度下不同性别之间大转子倾斜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大转子倾斜指数在相同旋转角度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在内旋20°、15°、10°、5°、中立位、外旋5°、10°、15°、20°时平均分别为0. 18±0.06、0.21 ±0.07、0.25±0.07、0.27±0.07、0.30±0.08、0.34±0. 09、0.38±0.09、0.42±0. 12、0.47±0. 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 737,P=0.000),旋转角度相差15°时两组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与外旋角度的变化呈直线正相关。 结论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随着股骨近端外旋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内旋而减小。通过测量股骨大转子倾斜指数可以判断股骨的旋转状态。

    作者:张国川;侯继光;张奇;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缝线锚钉法或钻孔缝合法治疗的42例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收治时间段及修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钻孔缝合修复)21例,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27.0±6.2)岁(19 ~41岁)。锚钉组(采用缝线锚钉修复)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4.0±5.4)岁(16 ~ 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外固定时间等,并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2~3年(平均2.7年)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外固定时间及髌骨位置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传统组14例患者于术后1年手术取出钢丝;锚钉组未再次手术,末次随访时锚钉位置正常。传统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为(90.0±8.7)分,锚钉组平均为(95.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3,P=0.190)。按K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传统组优8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为76.2%;锚钉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 5%。 结论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相比较而言,缝线锚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更好,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是治疗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谭晓毅;杜远立;覃涛;蔡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断裂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断裂的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293例ACL损伤患者,其中40例(13.7%)患者术中关节镜下诊断为ACL前内侧束断裂,男34例,女6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2个月(7 d至8个月)。术中保留ACL后外侧束,使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内侧束。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包括临床查体和Lysholm评分,本体感觉功能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个月(7~56个月)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56.7±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 750,P=0.000)。末次随访时按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Lachman试验阴性34例,弱阳性4例,阳性2例。末次随访时患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12°±0.15°,健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09°±0. 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57,P=0.515)。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术中保留了后外侧束,有利于隧道的精确定位和移植物固定机械强度的增加,并能加速移植肌腱的血管化和再神经支配,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作者:陈哲峰;王青;郭敦明;范卫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接受DHS或PFNA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9例患者资料,男35例,女54例;年龄31 ~ 92岁,平均(68.4±12.1)岁。骨折根据改良Evan分型:顺转子间骨折84例,其中Ⅰ型12例,Ⅱ型22例,Ⅲ型30例,Ⅳ型20例;逆转子间骨折5例。其中62例采用DHS固定(DHS组),27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 DHS组和PFNA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1.5±18.4)、(88.5±43.2) min,手术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9.7±2.8)、(6.0±1.7) cm,手术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12.3±27.8)、(313.0±41.7) 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3.2±3.3)、(10.0±2.4)周,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采用Sadowski评分标准评定:DHS组优34例,良7例,可15例,差6例,优良率为66. 1%;PFNA组优20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内固定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梁吉华;史源欣;邵伟忠;艾自胜;徐善福;苏振刚;袁振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6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A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2.6岁;达肝素钠注射液组(B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3.4岁。A组术后12h开始每日口服10mg利伐沙班片,至术后2周。B组术后12h开始每只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注射液5000 U,至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变化值。术后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血栓形成。 结果 65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12. 3%。A组3例发生无症状性DVT;B组5例发生DVT(其中症状性DVT 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2,P=0.422)。两组患者出院后共有5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以及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PT、APTT、D-二聚体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术后发生伤口局部血肿。 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片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服用方便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出院后仍有相当比例的DVT发生,术后使用2周的抗凝时限仍不够。

    作者:林金矿;李毅中;俞海明;姚学东;庄华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2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3~18岁,平均15.6岁;左侧13例,右侧9例。骨折采用Ogden改良分类法以及Ryu和Debenham、McKoy和Stanitski的补充进行分型:ⅠA型3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3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Ⅳ型2例,V型1例。5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7例采用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2h;其中松质骨螺钉固定5例,交叉克氏针固定1例,张力带钢丝固定2例,1/3管型钢板和螺钉固定9例。 结果 22例患者治疗后获平均22.7个月(10~ 81个月)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骨折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1.8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0 ~100分,平均98.3分。1例术后出现轻度内固定物皮肤刺激感,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股四头肌萎缩;1例出现髌下感觉减退;l例出现膝关节下蹲时疼痛,但症状轻微;3例胫骨结节出现较明显的突起,但无任何症状。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双下肢不等长或膝反张的发生。 结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需急诊闭合复位,若骨折能良好复位且稳定性较好,则施以非手术治疗,否则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患者,1/3管型钢板和螺钉是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

    作者:郑金文;池雷霆;李智;刘显东;王小兵;徐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开放性骨折的OTA分型

    对骨折的系统分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在交流时对相似损伤进行归类,并与差异损伤进行区分。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独特类型,因为开放性骨折中骨骼直接暴露于环境并导致污染,且存在软组织完整性的破坏,而这两点均会增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甚至截肢的几率[1-6]。软组织、肌肉、血管、神经和(或)骨骼系统损伤及污染一直作为相关因素来区分不同损伤类型的开放性骨折,或用于指导损伤相关性治疗方案[7-11]。然而,若要全部包含这些因素,则使开放性骨折的分型变得非常困难。

    作者:美国骨创伤协会开放性骨折学组;赵宏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螺旋CT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1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90例,女102例;年龄18 ~ 89岁,平均71.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螺旋CT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X线片骨折检出率为95.8%(184/192),螺旋CT检出率为100% (192/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5,P=0.012)。4例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全骨折,但在CT图像上均可发现完整的骨折线。75例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显示股骨头有旋转移位,并能显示旋转的方向;X线片仅10例显示股骨头旋转,且不能显示旋转方向。螺旋CT检查显示47.9%(92/192)的患者骨折端有明显的碎骨片,X线检查显示12. 5% (24/192)的患者骨折端有碎骨片,二者对碎骨片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16,P=0.000)。X线片分型的正确率为73.4% (58/79),螺旋CT分型的正确率为100% (7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219,P=0.000)。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对31例(16.1%)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改。 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可以真实、立体、多角度地显示股骨颈骨折,在骨折检出、判断分型、显示股骨头旋转和骨折碎骨片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智勇;张奇;陈伟;许斌;刘月驹;张英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开放性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开放性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4年11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2~43岁,平均29.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例,坠落伤1例,砸压伤1例,挤压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5例,B2型1例,C1型1例。软组织损伤均为开放性损伤,累及髂骨部、臀部、会阴部及腹股沟周围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根据Gustilo-Anderson分型:均为Ⅲ型,均伴有多器官合并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9 ~57分,平均40.4分。7例早期均采用外固定支架于双侧髂骨前固定骨盆,创面行VSD技术治疗。 结果本组7例早期救治过程中1例死亡,3例重型患者行一侧髋臼离断术。6例随访1.5~67个月(平均27.6个月),5例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创面修复重建良好;1例创面植皮生成良好,骨折基本愈合。1例出现阴茎勃起功能障碍,1例出现排便功能障碍后遗症。 结论开放性骨盆骨折早期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并联合VSD技术治疗能有效稳定骨盆、减少出血、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黎清波;蔡林;金伟;平安松;魏任雄;陈志龙;胡昊;张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缺损对脂肪源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脂肪源干细胞(ADSCs)是否存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以及骨缺损对大鼠内源性ADSCs中BMP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实验组(B组25只)。A组不做处理,直接取腹股沟脂肪垫进行ADSCs培养。B组制造骨缺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d取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ADSCs培养,每一时间点取5只大鼠。原代培养7d,提取ADSCs总RNA,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BMP受体(BMPR)和Smads的mRNA表达变化。实验数据用95%可信区间表示。 结果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21 d BMPR1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2.532,2.552)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 d BMPRIb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 d表达量(6.628,6.648)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3、7、14、21 dBMPR2、Smad5、Smad8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dBMPR2、Smad5表达量(3.538,3.658;8.055,8.149)增加达高峰,骨缺损后3 d Smad8表达量(3.657,3.759)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7、14、21 d Smad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3.641,3.771)增加达高峰。 结论 ADSCs表达BMPR,可能存在BMP信号通路,骨缺损可引起大鼠ADSCs中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

    作者:余美春;陶晖;杨会营;杨春;曲戎梅;曾文钦;段富华;白宇;戴景兴;原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经胫骨隧道与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作者:熊川;张春礼;徐虎;王迎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VP)后失败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13例(15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初次PVP术后失败的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62 ~ 89岁,平均77.5岁。初次PVP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SA)平均为(8.1±0.8)分,术后VSA评分平均为(8.1±0.3)分。初次PVP椎体内骨水泥填充量为(2.5±1.2)mL。所有患者术后观察4~14d,经抗骨质疏松和止痛对症处理后,腰背痛症状无缓解。对靶椎致痛区行二次PVP骨水泥填充治疗。比较二次PVP手术前、后的VSA评分。 结果 13例患者初次PVP术后影像资料显示15个椎体均存在骨水泥部分灌注。二次PVP术后患椎内骨水泥平均填充量为(2.9±1.7) mL,X线片示椎体内骨水泥均匀填充。二次PVP术后1周VSA评分平均为(1.9±2.1)分,术后1个月VSA评分平均为(1.5±0.1)分,与二次PVP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11例(84.6%)患者二次PVP术后胸背或腰痛症状完全缓解,2例(15.4%)患者疼痛部分缓解。 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椎致痛区内骨折未得到良好的骨水泥填充。二次PVP能使手术椎内骨水泥填充均匀,是治疗此类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梅祥;白波;吴景明;林志雄;卢伟杰;卢永辉;尹志训;钱东阳;李之琛;刘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12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1 ~55岁,平均31.3岁;左侧6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高处摔伤3例,重物压伤1例;对于骨盆,均为侧方的挤压暴力。骨折根据Tile分型:B2.1型8例,B2.2型4例。12例患者均采用经后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9d,平均6.2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Hannover骨盆评分。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72.5±34.1)min(120 ~240 min),手术失血量平均为(412.5±128.1) mL(250 ~700 mL),手术纠正移位平均为(11.7±4.6) mm(6~21 mm),12例患者复位结果均为优。10例患者术后获12 ~20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1±0.3)个月(3~4个月),无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按照Hannover骨盆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临床症状恢复:优7例,良3例;重返社会能力:完全重返8例,部分重返2例。 结论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秦晖;安智全;姜朝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水平方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水平方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期间100例不伴骨性疾病的骨盆CT容积性数据,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1岁(15 ~91岁)。重建三维模型,获得标准骶骨矢状面。在各个矢状层面标记骨皮质的外缘,从而确定手术的安全区,水平方向模拟置入1枚安全区所能容纳的大螺钉,记录其直径。根据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固定和贯穿固定。结果根据骶骨形态学评价标准,形态正常80例,变异20例,变异率为20.0%。单侧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4.92±2.57) mm]>正常组S2[(12.37±1.84)rm] (P=0. 000)>正常组S1[(11.87±3.92) mm] (P=0.319)>变异组S3[(9.30±2.00) mm](P=0.000)。贯穿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3.63±2.68) mm]>正常组S2[(11.48±1.92) mm](P=0.002)>正常组S1[(10.40±4.05) mm](P=0.033)>变异组S3[(7.95±2.26)mm](P=0.001)。正常组S2所能容纳螺钉大直径与S1呈弱负相关,而各骶椎所能容纳螺钉大直径与髋臼直径无相关。男性S2椎体所能容纳螺钉的平均直径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椎体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在骨盆后环以水平方向固定2枚直径为6.5 mm的骶髂关节螺钉,但安全区较小。螺钉的入点、规格及所固定椎体[S1椎体和(或)S2椎体]必须严格按照影像学表现进行选择。骶骨变异并不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禁忌证。

    作者:孙旭;李宇能;杨明辉;吴新宝;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小牛脱蛋白松质骨(DPB)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PRP+ DPB组,PRP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建立右侧膝关节ACL完全断裂模型,行白体半腱肌重建ACL。于PRP+ DPB组和PRP组骨隧道内分别植入PRP凝胶结合DPB和PRP凝胶,空白对照组骨隧道内单纯植入肌腱。术后6、12、18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免疫组化评价腱骨愈合情况。 结果大体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与其他2组比较,PRP+ DPB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壁纤维组织连接更为致密。HE染色显示PRP+DPB组在各时间点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连接及纤维组织分级结果均优于其他2组。PRP+ DPB组、PRP组及空白对照组标本术后6周时TGF-β1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19.5±9.3、93.0±7.3、73.3±5.4,12周时平均分别为76.8±5.7、48.0±6.7、26.8±4.7;术后6周时VEGF的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17.5±8.4、90.5±8.2、69.8±5.8,12周时平均分别为76.6±5.7、48.0±6.7、26.8±4.7,以上指标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DPB组优于其他2组。术后18周时3组标本TGF-β1及VEGF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兔膝关节ACL重建模型中,PRP复合DPB能促进术后的腱骨愈合。

    作者:翟文亮;陈界文;练克俭;郭以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进展

    大多数骶骨纵形骨折源于多发伤,身体其他区域的明显损伤通常决定着初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而骶骨纵形骨折的典型临床体征常常被忽略,普通X线片难以观察到病变,神经缺陷在初检查时也并不是很明显,因此这些病变过去常常被忽略、误诊甚至被漏诊。骶骨纵形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很高,同时骶骨又是后方骨盆环稳定性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骨盆环的稳定,因此治疗十分棘手[1]。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骶骨纵形骨折这种少见疾病在初次就诊时就能及时发现。CT和MRI的普及明显降低了骶骨纵形骨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极大地提高了确诊率。随着创伤骨科理论知识的完善,逐渐形成骶骨纵形骨折的常规诊治程序。下面从骨折的发生、诊断、治疗和神经损伤4个方面综述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蔡军辉;王伟良;张力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临床病例讨论——是肘部损伤三联征?还是复杂肘关节骨折?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2岁,因交通伤致胸腹部、右肘部疼痛伴右肘关节活动受限1h于2010年12月17日入我院就诊。当时急诊查体神智清,痛苦貌,胸、腹部均有压痛,腹部反跳痛阳性,右肘关节肿胀,活动明显受限,肘关节前方有一长5 cm的伤口,右桡动脉搏动良好,右手指感觉正常,可活动但受限。急诊摄X线片示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右尺骨冠状突前方骨折(图1)。胸部及腹部CT平扫示多发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脾破裂。急诊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肘关节清创+长臂石膏托临时固定,清创术中见肘关节前方伤口深至皮下,贵要静脉分支断裂。急诊术后患者进入ICU监护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于2010年12月20日行右肘关节三维CT扫描,结果显示:右桡骨头骨折、右尺骨冠状突骨折、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图2)。为进一步治疗肘关节骨折转入我科。

    作者:周孜辉;陶杰;王秋根;李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旋角度测量器与外旋拨号试验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

    目的通过使用新发明的外旋角度测量器与外旋拨号试验对患者膝关节外旋角度进行测量,探讨测量膝关节外旋角度的新方法。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连续收治20例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LC)损伤或PLC损伤重建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的患者,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2.9岁(20 ~41岁)。PLC损伤的诊断结合患者病史、物理查体、应力X线片及MRI检查。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09 d(7 d至10年)。分别使用膝关节外旋角度需测量器与外旋拨号试验对患者膝关节外旋角度进行测量,并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所需时间及所需操作人数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使用外旋角度测量器测量患侧与健侧外旋角度差值平均为8.6°±6.6°,外旋拨号试验测量患侧与健侧外旋角度差值平均为8.2°±7.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 370),但外旋角度测量器的变异系数(0.77)小于外旋拨号试验(0.94),且使用外旋角度测量器所需的操作人数(2人)和所需时间[(26.1±3.9)s]明显少于外旋拨号试验[3人,(131.9±12.7)s],两种方法测量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93,P<0.001)。 结论外旋角度测量器可以作为膝关节外旋角度的测量方法,其测量外旋角度的侧-侧差值与外旋拨号试验无明显差异,且较外旋拨号试验变异更小,更加节省时间和人力。

    作者:张晋;洪雷;王雪松;张辉;刘心;李旭;冯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颈短缩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颈短缩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对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间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110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2例,女78例;平均年龄75.3岁;Garden Ⅰ、Ⅱ型骨折42例,GardenⅢ、Ⅳ型骨折68例;平均骨密度T值为-2.8;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d。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根据随访期间患者X线片表现将患者分为颈短缩组和无颈短缩组,统计颈短缩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影响颈短缩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1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3~ 39个月)随访,共有46例发生颈短缩,发生率为41.8%;骨折愈合104例,愈合率为94.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2.4分(22 ~ 97分),其中颈短缩组和无颈短缩组随访时间<10个月的患者分别有8例和11例,未计入Harris评分。颈短缩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8±17)分,无颈短缩组平均为(86±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998,P=0.048);颈短缩组骨折愈合率为95.7% (44/46),无颈短缩组为93.8%(60/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3,P=0.068)。老年股骨颈骨折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颈短缩的发生与骨密度值、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及性别呈明显相关。 结论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颈短缩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骨密度值、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年龄及性别是其影响因素,颈短缩会影响术后髋关节的功能,但并不影响骨折愈合。

    作者:刘智;陈晓斌;王晓伟;何红英;郭永智;任继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