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裴国献;刘永刚;姜晓锐;王义生
目的 探讨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牛骨标本打孔的可行性. 方法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是由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合作研发的一种基于机械臂技术的可用于骨科临床进行遥控打孔操作的机器人系统.由于该系统尚不能与导航系统结合,故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以术中C型臂X线机影像为依据,结合“克氏针置入计划”来判断该系统精确性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对17具牛脊骨标本进行打孔操作,分别置入克氏针.对C型臂X线机屏幕上显示的实际置入克氏针情况与“克氏针置入计划”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打孔操作过程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累计时间及打孔操作时间,并对置入克氏针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C型臂X线透视侧位片的精确度要比正位片高.侧位片偏离在1mm内者占91.6%在2 mm内者占99.5%,全部偏差均在 3 mm内.正立片偏离在1mm内者占71.1%,在2 mm内者占89.6%,在3 mm内者占94.8%.通过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辅助打孔时间平均为420 s/孔(330~577 s),平均透视13次(8~21次),平均透视累计时间为9 s(8~19 s).同时,该系统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系统C型臂X线透视正、侧位片精度均可控制在2 mm内且 C型臂X线正位片偏差在1mm内达92.1%,侧位片偏差在1 mm内者达95 6%.结论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可遥控进行打孔操作,避免了操作过程中X射线对术者的损害,同时其精确性可满是临床需求,但该系统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作者:张鹤;韩建达;周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Revo锚钉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采用Revo锚钉手术治疗30例锁骨肩峰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24 ~ 50岁,平均31.5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35.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4.5 mL.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6 ~14周,平均8.3周.根据Karlsson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级:A级16例,B级12例,C级2例;按Lazzcano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优15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Revo锚钉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局部损伤小,固定牢固稳定,符合生物力学特点,术后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取钉,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何双华;朱小广;丁亮华;姜世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硬组织外科是指与人体骨组织相关的外科领域,包括骨科、整形外科、口腔科及五官科等,这些领域围绕临床手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技术体系,包括计算机辅助术前手术规划,个性化治疗所需置入物的数字制造,实现精准手术的术中导航技术、数字模板技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实现手术设备与信息集成控制的数字化手术室技术,针对硬组织外科手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评定技术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互有机关联的技术体系,适用于与人体骨组织相关的各类外科手术.从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技术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1-2].近10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上述临床数字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王成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1 ~ 80岁,平均67岁;骨折按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分别用钢丝或钢缆环扎固定,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长柄假体翻修;记忆合金环抱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 ~ 30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无感染、畸形愈合、假体松动脱位、内固定断裂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案需结合骨折部位、假体有无松动、局部骨质量、身体状况而制定,原则是移位骨折要进行牢固固定、松动假体要进行翻修、严重骨缺损需要植骨处理.
作者:张亦军;孙正考;郑良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制一种C型臂X线机引导骨科手术定位系统,以解决C型臂下定位的难题.方法 了解C型臂X线机成像原理,提出C型臂X线机下经过2次透视即可实现三维定位的方法,利用CAD软件绘制系统模型图,完成研制 结果 在C型臂X线机2个角度下,通过2个电机的依次转动,简单快速实现了三维空间里准确定位,避免了传统二维空间内定位的局限性. 结论 C型臂 X线机引导骨科手术定位系统是定位更加准确,大大提高了手术的一次成功率,保护医护工作者免受X射线辐射,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孟纪超;谢叻;夏海豹;许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保留关节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意义. 方法 2008年 9 月至2011年3月,行保留关节人工假体和大段异体骨置换术治疗12例股骨远段、胫骨近段和胫骨远段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59 岁,平均26.7岁,病变位于股骨远段干骺端8例,胫骨近段干骺端3例,胫骨远段骺端1例,骨肉瘤7例软骨,软骨肉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 .术前采用增强CT和MRI在计算机导航工作站上设计术前方案,明确病灶侵犯的髓内范围和骨外范围,设计截除瘤骨的范围并标记,术中计算机导航指引下,注册定位,按术前设计截断瘤骨,保留关节及韧带组织,装配特制人工假体8例和大段异体骨置换4例. 结果 12例患者全部按术前计划完成手术,术后肿瘤标本经病理验证达到广泛切除.所有患者随访7~37个月,平均21个月.按肌肉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患肢功能评价体系评分,术后肢体功能恢复92%~96%,平均94%.术后无伤口及关节感染发生,无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在术中精确实现术前设计的肿瘤外科切边界,避免盲目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和损失重要的骨骼关节节结构从而为患肢关节结均重建创造条件,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水平.
作者:张清;牛晓辉;王涛;鱼锋;李远;赵海涛;徐立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数字医学是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包括一切与医学领域医、教、研融合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数字医学迅猛发展.2001年和2003年两次香山科学会议拉开了中国数字化医学研究的序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韩国之后第3个拥有数字化可视人数据的国家,数字医学与数字外科学应运而生.鉴于数字化技术已在我国外科学领域逐步开展,并已为外科学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正处于数字外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外科学领域的开展,加强医-工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水平,促进数字外科技术的进一步临床转化,由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及裴国献教授联名向中国工程院提请建议案,申请召开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数字外科高层峰会暨首届中国数字骨科学术会议.
作者:桑宏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期颈椎后路小关节撬拨术联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难复位性关节突交锁的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伴有难复位性关节突交锁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8~65岁,平均45岁.均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小关节撬拨术联合前路单个节段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Franke1分级评定、JOA评分及前凸cobb角改善情况.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5h;术中出血量600 ~ 1500 mL,平均950 mL.所有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8个月.内固定植骨术后3个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螺钉无松动、断裂.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多数患者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出院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5%.JOA评分由术前(7.0±0.9)分改善至术后1年(12.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1,P=0.000);中立位C2~C7前凸cobb角由术前8.5°±0.7°改善至术后1年1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7,P=0.000). 结论 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小关节撬拨术联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难复位性关节突交锁的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及生理曲度的改善,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明确.
作者:杨俊;郭新辉;聂军;陈大军;叶汉深;洪加津;凌龙;蔡伟斌;胡晓林;李乙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和传统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 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计算机导航组(导航组)和传统方法组(传统组),每组 30例.导航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8.3)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9.4°±5.3°;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传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9±8.1)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8.9°±4.8°.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7例,Ⅳ级13例.均采用同种产品的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膝外翻角、冠面和矢状面的假体组件角度和手术时间. 结果 导航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角度(0.7°±0.2°)小于常规组(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0).导航组额面股骨部分角平均偏差角度(1.5°±0.4°)小于传统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7).导航组额而胫骨部分角(1.4°±0.5°)平均偏差角度小于传统组(1.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116).导航组侧面股骨部分角(7.3°±0.4°)和侧面胫骨部分角(2.5°±0.2°)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9.5°±0.4°、4.5°±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比传统组延长1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08).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与传统方法相比,下肢力线和假体组件的位置更准确.
作者:许伟华;杨述华;陈东;叶树楠;冯勇;张波;刘先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采用经皮或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对17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一般情况采取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髋臼前后柱螺钉固定.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6岁,平均45.6岁.所有固定柱的空心螺钉均在导航系统指导下置入.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功能锻炼.计算平均置入1枚髋臼前后柱螺钉所需时间、透视次数及新鲜髋臼骨折手术出血量. 结果 本组患者共置入29枚螺钉,平均置入1枚螺钉所需时间为34min,透视次数为29次.新鲜骨折中示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低于50 mL,有限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平均为350 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按照Matta功能评分平均为16.1分,优良率为82.4%.按照Matta放射评分优良率为941%.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实施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的微创治疗,疗效满意,同时大大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作者:赵春鹏;王军强;苏永刚;高志强;吴宏华;曹奇勇;朱仕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综合评价其对骨折诊疗与教学的指导意义. 方法 利用中国数字人男一号数据及多组正常成人骨骼64排CT扫描数据,依据目前国际常用的骨折分型,通过Mimics、UG等建模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出复杂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点模拟一些临床不易鉴别的骨折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骨盆骨折的Tile分型、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和踝关节骨折的Lange-Hansen分型等),各骨折块采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对骨折模型进行截图保存、并输出影片格式.由10名骨科医生和20名无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学生对平面示意图和三维数字化模型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综合评价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对复杂骨折诊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 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从任意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和截图,相对应的影片可以360°旋转观看骨折情况.8名骨科医生认为依据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更有利于判断骨折的具体类型,19名医学生认为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具有形象、逼真、直观等特点,容易理解. 结论 三维数字化骨折分型具有直观、立体、逼真、动态等特点,有利于骨折临床教学、诊断与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王丹;裴国献;刘永刚;姜晓锐;王义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以胫骨骨膜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细胞,完全培养基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锥虫蓝染色计数法检侧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表面抗原.随机分为3组,成骨实验组和成软骨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定向培养剂,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指标. 结果 骨膜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呈贴壁生长,细胞生长曲线证实骨膜细胞传至第9代仍保持良好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表面抗原CD90及CD105呈阳性;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证实成骨实验组分化后细胞碱性磷酸酶及钙结节呈阳性,成软骨实验组分化后细胞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呈阳性,对照组各项指标均生阴性.结论 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增殖能力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和良好的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潜能,其定向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均具有各自明显的细胞功能表达.
作者:贝抗胜;吴礼杨;孙庆文;熊英辉;杜志坡;廖家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1 ~ 80岁,平均67岁;骨折按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分别用钢丝或钢缆环扎固定,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长柄假体翻修;记忆合金环抱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 ~ 30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无感染、畸形愈合、假体松动脱位、内固定断裂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案需结合骨折部位、假体有无松动、局部骨质量、身体状况而制定,原则是移位骨折要进行牢固固定、松动假体要进行翻修、严重骨缺损需要植骨处理.
作者:张亦军;孙正考;郑良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介绍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脊柱畸形手术提供更好的术前设计和术中实施措施.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1年8月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脊柱畸形术前计划,并采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进行脊柱畸形纠正手术58例,男 21例,女37例;年龄3~68岁,平均21岁.先对脊柱畸形部位行三维CT扫描,图像以dicom格式保存,然后转换到Mimics软件里生成需要的脊柱三维重建模型,通过术前脊柱畸形三维可视化研究进行手术规划;通过建立与椎体后部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设计虚拟的导向模板,将椎体和定位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产出实物导航模板,通过导航模板辅助畸形椎体的置钉 . 结果 通过虚拟三维模型的术前规划为手术的准确实施提供了良好参考在术中通过建立的导航模板准确地完成了各种螺钉的精确置入,每枚螺钉的置入时间0.7~1.2min,平均1.03 min,未出现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了对脊柱畸形的一进步认识,并为脊柱畸形手术各种内固定螺钉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元智;师继红;李栋平;罗浩天;安梅;姜楠;朱崇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旋转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跟骨旋转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的方法治疗8足陈旧性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合患者7例,男5例(6足),女2例(2足);年龄47~ 68岁,平均52.4岁.按Stephen和Sanders分型:Ⅱ型4例(5足),Ⅲ型3例(3足).跟骨外侧“L”形切口,在跟骨外膨的外侧壁切除基础上行跟骨旋转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5 ~53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5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为87.5%.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及跟骨丘部恢复良好. 结论 跟骨旋转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陈旧性跟骨舌形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明显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疗效满意.
作者:李兴华;王爱国;王天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Mimcs软件对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术胸壁锁孔的术前个体化设计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9例,男3例,女6例;12 ~18岁,平均14.7岁;脊柱侧凸采用Lenke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术前主胸弯cobb角85°~110°,平均96°;柔软率15% ~29%,平均25.3%,术前利用Mimics软件和CT数据完成锁孔个体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完成脊柱松解术,二期行后路的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 结果 9例患者均完成镜下脊柱松解(6例患者松解5个椎间隙,3例患者松解6个椎间隙),其中5例患者选择4个锁孔,4例患者选择3个锁孔.手术时间为85~150 min(平均113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400 mL(平均275mL) ;术后均未出现呼吸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矫形率52%~69%(平均57.6%),外观改善明显.9例患者经个体化设计的各孔(32孔)位置较常规设计开孔位置均后移约1~7 cm(平均3.5cm). 结论 应用Mimics软件对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术胸壁锁孔的术前个体化设计可提供理想的开孔位置,有利于术中操作.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周忠杰;周春光;杨光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自20世纪50年代Smith和Robinson[1]开展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该方法已发展成为治疗各种颈椎伤病的经典术式.但大量病例报告显示,取自体髂骨存在失血量增加、血肿、供骨区疼痛、来源有限及股部感觉异常等缺点.此外,在自体骼骨移植的植骨爬行替代过程中,植骨块吸收,力学强度不断降低,不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高度,从而影响手术疗效[2].异体骨移植除费用高和数量有限外,病毒传播和免疫排斥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颈椎间融合器大致可分为非吸收性和生物可吸收性2种.当前所用非吸收性颈椎间融合器多为金属、多聚碳纤维及聚醚醚酮等高分子材料,其材料本身属性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可产生如内固定移位、损伤邻近组织、磨损颗粒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等.金属融合器多由钛合金制成,生物相容性好,可兼容MRI检查,在压应力时有轻微形变而有利于植骨融合.
作者:彭磊;权正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可控加压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采用可控加压骑缝钉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0例中获得完整随访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8 ~58岁,平均38岁.新鲜骨折19例,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2例.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21例患者随访5 ~ 2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为120.0°,5个月时为138.5°.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 结论 应用可控加压骑缝钉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效果良好.
作者:孙惠清;任亚军;张云庆;周正明;杨惠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介绍使用HTML和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建立通过Web远程访问的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类三维数字化浏览. 方法 首先,根据髋臼骨折Letounel-Judet分型,将重建的1例女性志愿者髋部骨骼模型通过Mimics软件的仿真模块切割模拟每一种骨折类型,将每一种骨折类型的骨折块以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格式.wrl导出.其次,编辑html网页,为每个骨折块建一个主菜单,每个主菜单设立调整透明度(透明、恢复、隐藏和显示)的子菜单.后,编辑VRML文件,基于JavaScript语言建立 HTML与 VRML的通迅,实现各种骨折类型骨折块不同透明度的任意组合显示.结果 建立了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三维数字化分类系统(它分为5个部分),可以方便的通过远程网络访问.结论 该方法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与分析功能,使临床医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对各类骨折的发生状况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苏秀云;刘蜀彬;裴国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模型在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手术方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16例胫骨平台复杂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7~68岁,平均39岁.术前根据X线片和CT进行AO分型;41B2.2型4例,41B3.2型3例,41B3.3 型2例,41C2.1型1例,41C3.1型2例,41C3.2型2例,41C3.3型2例.术前均进行三维螺旋CT扫描,所得数据经转化输入决速成型机,制备出了1:1等大的快速成型胫骨平台骨折模型,明确骨折类型并指导制定手术方案,术后随访了解骨折愈合与患膝功能情况. 结果 2例患者骨折分型由AO41B2.2型修正为41B3.1型,1例患者骨折分型由41C2.1型修正为41C3.1型.模型上进行了损伤机制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所有患者术后获9~2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7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参照改良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1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1:1等大胫骨平台骨折模型使骨折伤情更直观,骨折分型更加准确;可根据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可对内固定钢板进行预先塑形,对复杂类型的骨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作者:孟国林;刘建;胡蕴玉;裴国献;袁志;颜永年;熊卓;孙龙;高嘉锴;杨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