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病例总结分析肘关节镜术后康复护理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8例肘关节挛缩患者,男26例,女12例;平均47.8岁(26~66岁).采用关节镜手术进行肘关节松解,术后开始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在术后3、6个月时分别记录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PES)、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肘关节的伸屈范围术前平均为65°±15°,MEPS评分为65±15,VAS评分为3±1;术后3个月伸屈平均为105°±15°,MPES评分为(90±20)分,VAS评分为(0.5±0.5)分;术后6个月伸屈平均为110°±10°,MPES评分为(94±18)分,VAS评分为(0.5±0.5)分.经手术及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后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度、MEPS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可以使接受肘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良好的功能活动.
作者:王萌;张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 21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左春光;刘夏君;王新虎;刘继军;王建顺;张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骨折时不同程度骨量丢失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10具20侧男性新鲜上技标本,在距尺骨鹰嘴尖部10 mm处向远端截骨,制备鹰嘴中部不同程度骨缺损,即骨量丢失模型,截骨分为4组,每组5侧上肢标本,即尺骨鹰嘴完整组、截除3mm组、截除6mm组、截除9 mm组,骨折断端予张力带内固定后,测量每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变化及肘关节在屈曲30°、60°、90°、120°时,前臂施加1.96 N·m扭距,肘关节内外翻角度的变化,同时观察肱尺关节关系.结果当尺骨鹰嘴截骨至3 mm时,肘关节的伸直活动开始受限;当尺骨鹰嘴截骨至6 mm时,CB片示肱尺关节出现不服贴,鹰嘴尖紧贴滑车关节面,滑车与鹰嘴之间间隙增大,肘关节的伸直活动明显受限;当尺骨鹰嘴截骨至9mm时,CR片示肘关节明显处于半脱位,滑车切迹的弧度基本消失.肘关节屈曲30°、60°、90°时,随截骨量增大肘外翻角度增大,当截骨量达到6 mm时外翻角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肘关节屈曲30°、60°、90°、120°时,内翻角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骨鹰嘴中部截骨缩短达到6mm时,滑车切迹弧度发生改变,出现肘关节不稳定.临床对于尺骨鹰嘴中部粉碎性骨折如短缩不超过6 mm可单纯固定,否则应考虑原位植骨内固定.
作者:李成;王友华;丁伟;吴菊;陶然;刘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头Mason Ⅲ、Ⅳ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且获得随访的30例桡骨头MasonⅢ、Ⅳ型骨折患者资料,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切开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28.8岁(16~51岁);左侧6例,右侧13例;Mason分型:Ⅲ型12例,Ⅳ型7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2例,冠状突骨折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桡骨头切除(切除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33.2岁(20~55岁);左侧4例,右侧7例;全部为Mason Ⅲ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冠状突骨折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同时处理合并的尺骨冠状突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减弱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减少、提携角增加、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切开组患者随访1.0~5.5年,平均30个月;切除组患者随访2~6年,平均3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腕部疼痛发生率、屈伸活动度减少、提携角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较切开组提携角明显增大,其中改变明显的1例(切除术后6年者)提携角增大18°.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组:优5例,良9例,可4例,差1例;切除组:优1例,良6例,可3例,差1例.结论 桡骨头MasonⅢ、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且长期并发症较桡骨头切除术少,建议对此类患者应尽量保留桡骨头,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危蕾;邢丹谋;何文平;廖苏平;勘武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9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利用成人细胞和生长因子LIF,研发出了一种新的人体多功能干细胞,其与现在使用的干细胞相比,不再那么难以操控.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红核脊髓束(RST)轴突再生和前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成年Wistar雄性大鼠24只,制备C3脊髓外侧索横切(C3Hx)模型,根据损伤区植入的不同成分分为3组(n=8):损伤对照组(明胶海绵+病毒缓冲液)、Adv-eGFP组(明胶海绵+Adv-eGFP)、Adv-CT1组(明胶海绵+Adv-CT1).荧光金(FG)于C5注射,4周后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计数观察RST再生;生物素化葡聚糖(BDA)于红核注射,脊髓切片观察RST再生;前肢不对称实验观察行为学的改变.结果 大鼠C3Hx损伤下区注射FG逆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标记的红核神经元分别为(12.1±4.3)、(15.2±2.6)和(33.0±5.2)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T的BDA顺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损伤下区BDA标记的神经元分别为(6.0±1.3)、(6.0±1.0)和(17.1±2.0)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C3Hx4周后AdV-CT1组使用伤肢时间(9.3%±3.3%)明显比损伤对照组(3.6%±1.4%)和Adv-eGFP组(4.1%±2.6%)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CT1转移促进RST再生和SCI后前肢功能部分恢复.
作者:张正丰;陈超;王建;周跃;廖维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作者:宋洁富;艾自胜;荆志振;胡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新型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HP)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使用DHP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肱骨远端骨折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4~65岁,平均40.2岁;左侧13例,右侧9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1例;B型6例;C1型2例,C2型1例,C3型1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DHP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X线片评估疗效.结果 22例患者获得11~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无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再移位.2例患者因肘关节僵硬接受肘关节松解手术,1例患者螺钉进入关节,但对肘关节功能无影响,2例患者内固定突起于皮下致轻微疼痛.22例患者中2例有轻微疼痛,前臂旋转功能同健侧一致,肘关节平均屈伸79°(10~130°),屈曲108°(60°~130°),伸直25°(0~80°).MEPS评分平均91分(60~100分),其中优15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91.0%.结论 DHP对于较高位的肱骨髁上部分粉碎骨折、低位的关节面粉碎骨折,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的肱骨远端骨折均能够达到满意的稳定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张权;李庭;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6月9日,由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研究与应用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开幕词中指出,医疗服务支付制度改革是深化医改的组成部分,我国将大力推行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逐步完善医疗支付制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HO)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对12例肘关节创伤后HO导致关节僵硬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6~52岁,平均29.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3.3个月(8~19个月),手术采用外侧和后内侧联合2路,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及增生组织,切除部分关节囊及韧带.术后口服塞来昔布4周,并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进行功能康复.手术前、后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肘关节术前平均活动范围:值直38.2°±9.5°,屈曲113.0°±6.7°,旋前46.2°±12.2°,旋后55.6°±11.4°;术后平均活动范围:伸直21.3°±7.4°,屈曲113°±6.7°;旋前74.2°±7.1°,旋后80.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PS评分由术前(49.4±11.2)分上升至术后(84.2±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2,P<0.05);术后MEPS评定: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 对于创伤后肘关节周围HO采用内外双切口行异化骨切除、关节清理、软组织松解,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功能康复,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田建;阮洪江;范存义;冯祁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日内瓦开幕的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了加快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四项建议,表示中国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外固定支架作为复位和固定的一种工具,在复杂骨折的初始治疗中,具有迅速固定骨折、避免软组织进一步损伤的优势,但是作为后期的确定性治疗有一定缺陷,如钉道松动、钉道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发生率高[1].故前期初始治疗的外固定支架需转换成内固定作为后期的确定性治疗,且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是安全的,但是转换的具体时机和方法还存在争议[2-6].本文就该方面应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陈文韬;张世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策略.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6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张力带固定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42.7岁;骨折按照Schatzkeer分型:A型13例,B型8例,C型10型,D型3例,E型1例,F型1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28例)及Cable-Pin(8例)固定;钢板固定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43.9岁;骨折按照Schatzkeer分型:A型8例,B型6例,C型7型,D型2例,E型1例,F型2例;采用普通解剖钢板或锁定接骨板固定.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评定功能,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张力带组:优14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3%;钢板组:优11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4,P=0.361).张力带组有5例患者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其中B型3例,C、D型各1例;钢板组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无骨折移位,但D、F型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化性肌炎.结论 张力带技术对于简单移位骨折固定可靠,但粉碎性、斜行及脱位型骨折则适用钢板固定.
作者:周孜辉;王秋根;高伟;胡晓亮;李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肘部创伤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7%.虽然近年来随着学科的细化,对肘关节相关的解剖、生物力学和损伤机制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但临床上肘部创伤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治疗理念、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仍不规范和统一,基层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造成肘关节僵硬、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或骨折不愈合的患者仍较常见.
作者:蒋协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交换棒技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分别取肘关节标准近侧前内侧入路、前外侧入路、肘关节前正中入路,采用交换棒技术,于前正中入路直接将加压螺钉固定于骨折处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9~34岁,平均26.6岁;左侧2例,右侧4例;6例患者均为同侧肘关节半脱位伴冠状突骨折而无桡骨头骨折;按照Regan-Morrey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根据O'Driscoll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结果 关节镜下及术后X线片均示骨折复位良好,固定螺钉位置与骨折线垂直.本组1例失访,5例患者随访7~24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5例患者的肘关节平均伸直为-2°(-10°~0),屈曲为140°(135°~145°);旋前旋后正常,无肘关节不稳定;无发生血管、神经等并发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结论 关节镜下正确运用交换棒技术能提供优良的视野,解剖修复无需大的手术切口,能保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骨块固定稳固,且利于早期康复锻炼.
作者:欧阳侃;王大平;陆伟;熊建义;张洪;彭亮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应用雪旺细胞(SCs)对两种来源的成骨细胞(OB)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为构建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提供体外实验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采用股骨、胫骨髓腔冲洗法获得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新生鼠颅骨获得OB及采用消化后组织块法获得SCs.将BMSCs在成骨诱导液作用3周,鉴定BMSCs向OB分化.采用96孔共培养板将第2代SCs种植于上室,颅骨来源OB种植下室,共培养为实验组,无SCs干预共培养为对照组.将诱导分化的OB种植于下室,第2代SCs种植于上室,共培养为实验组,无SCs干预共培养为对照组,分别于共培养后1、3、5、7、9d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进行增殖比较.采用6孔共培养板,实验组上室种植SCs,下室分别种植颅骨来源及BMSCs来源的OB,不加SCs的两种来源的OB作为对照组,分别共培养后于3、7 d检测两种来源OB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表达.结果 SCs对颅骨来源的OB在共培养3、5、7、9 d 4个时间点均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在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在各个时间段均起到抑制作用.SCs对大鼠BMSCs来源的OB在共培养1、3 d无明显促增殖作用,在5、7、9 d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在成骨培养基的环境里,SCs可促进BMSCs诱导的OB分化.结论 选择BMSCs来源的OB 与 SCs共培养更适合用于构建神经化组织工程骨.
作者:姜晓锐;张鑫鑫;肖剑晖;金丹;江汕;王丹;赵培冉;裴国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复位器联合经皮微创接骨板(MIPPO)技术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骨折复位器辅助复位结合MIPPO技术置入锁定加压钢板或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3岁,平均42.3岁.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23例.骨折按照AO分型:32-B型6例,32-C型17例,33-A型9例.术后下肢行CPM功能锻炼,观察术后软组织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获6~26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骨折全部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8~4.3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优22例,良1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应用骨折复位器联合MIPPO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复杂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林斌;尹忠凯;刘晖;郭志民;沙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交通伤致右肘、腕关节肿胀伴畸形3 h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右肘、腕关节轻度肿胀、畸形,无开放性伤口.右手感觉、运动正常,患肢桡动脉搏动正常,末梢皮温、充盈正常.
作者:梅国华;郑宪友;王挺;顾文奇;施忠民;柴益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3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与外侧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相当.根据总体研究结果分析,两治疗组间Baumann角和提携角的丢失、关节活动度、功能障碍、医源性神经损伤及感染的发生率等监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感染(其中2项研究)和尺神经损伤(其中1项研究)在内外侧克氏针固定组更为常见,但是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为明确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并进一步增加病例的随访时间.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