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罗切斯de惬意生活

殷国勇

关键词:罗切斯特, 工业城市, 安大略, 学校, 学习, 纽约, 美国, 进修, 大学
摘要:我有幸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学习进修了5年,学校因位于纽约州西部安大略湖岸的工业城市罗切斯生气勃勃而得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诊疗研究进展

    寰椎是枕-寰-枢复合体重要的一环,对上颈椎的稳定性影响大.据报道,寰椎骨折占寰椎损伤的25%左右、颈椎骨折的10va,左右、整个脊柱创伤的2%左右[1].

    作者:焦云龙;尹庆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在罗切斯de惬意生活

    我有幸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学习进修了5年,学校因位于纽约州西部安大略湖岸的工业城市罗切斯生气勃勃而得名.

    作者:殷国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跖跗关节损伤

    目的 初步探讨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钛合金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钛合金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跖跗关节损伤14例,其中单纯关节脱位4例,关节脱位伴骨折10例.按Myerson分类:A型2例,B型8例(B1型1例,B2型7例),C型4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单纯中间柱损伤3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2例,中间柱伴外侧柱损伤5例,三柱均损伤2例,2例患者同时伴有骰骨骨折.结果 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4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12~16周拆除内固定后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拆除内固定物后22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8.7个月(4~14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为83.7分(75~91分). 结论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能灵活有效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短期的临床随访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旭华;邹剑;康庆林;柴益民;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可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关节功能,以期早日下床活动,达到快速康复治疗的目的.

    作者:王北岳;赵建宁;周利武;郭亭;钱宏波;包倪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肌腱粘连的防治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是手外科常见的外伤之一.肌腱愈合过程分为纤维支架形成期、结缔组织增生期和肌腱胶原纤维形成期;愈合方式有两种:腱创面附近滑膜、皮下组织等组织在肌腱断端间生长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随毛细血管长人腱创面内,随之增殖并积存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此为外愈合;另有腱细胞本身的修复,即内愈合.

    作者:徐秀玥;劳杰;赵新;顾玉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高龄股骨颈骨折也越来越常见,不少高龄患者伤前即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保守治疗和传统内固定治疗都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缺血坏死几率<'[1]>,目前多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本文回顾性比较分析我院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82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行FHR和THA病例,现将初步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肖斌;赵洪普;高梁斌;颜登鲁;胡涛;朱豪东;杨健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修复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6).将冈上肌腱于大结节止点处横断后原位缝合,建立大鼠冈上肌腱损伤模型(Carpenter模型).术后制动1周后,实验组开始转笼跑步实验,对照组笼中自由活动.于术后2、4、8、16周取材(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比较两组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化显示的血管增生及细胞粘合素-C(TN-C)的表达变化. 结果修复早期(术后2~4周)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血管生成和TN-C的表达两组均无明显差别;术后8周,实验组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恢复较好且血管生成多于对照组;术后16周,实验组TN-C的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适当的应力刺激可能促进血管生成及TN-C的表达而有利于肩袖损伤后肌腱-骨界面的修复,在肩袖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蕾;罗涛;邓廉夫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报告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初步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开放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5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Ⅴ型16例,Ⅵ型3例;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7~15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骨折4~6个月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78~96分,平均88.4分.发生皮瓣坏死1例,切口局部感染1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骨折复位丢失现象.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内翻角和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骨平台多轴锁定钢板操作简便,锁定螺钉置入角度选择性高,内固定稳定性好,避免了原始及继发复位的丢失,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郭永飞;刘岩;苟三怀;曹振羽;陈爱民;欧阳跃平;张伟;侯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56例在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的患者采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进行韧带重建,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并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5.0年,平均2.3年.有2例患者在剧烈活动时伴有错动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可达到伸-5°~0°,屈120°~1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8.2±5.3)分提高至术后(9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海涛;王洪;郑启新;杨述华;段德宇;孟春庆;郭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股骨近端模型骨的模拟手术,与传统方法徒手操作的临床病例进行对比,评价改进后的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导针置入位置的准确性以及螺钉的平行性. 方法使用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对12根股骨近端模型骨进行辅助股骨颈空心钉置入的模拟手术,每例置入3枚导针,通过股骨颈截面的直接测量来评价机器人系统辅助操作的准确性;通过正、侧位X线片角度的测量和计算来评价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空心钉之间的平行性,与传统方法徒手操作的临床病例测算结果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所需的透视次数. 结果所有导针均一次成功置入,标本截面测量导针实际位置与规划位置相比误差范围在1 mm左右;对平行度参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正、侧位X线片上机器人辅助操作的螺钉平行度均优于徒手操作(P<0.05),稳定性也优于徒手操作(P<0.05);在透视次数上,机器人辅助操作组明显少于徒手操作组. 结论改进后的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可以有效地辅助完成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导针位置的准确性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空心钉之间的平行性和操作的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徒手操作,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医患的放射线暴露时间.

    作者:周力;王豫;王红建;王军强;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AO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长节段严重粉碎性骨折

    胫腓骨长节段严重粉碎性骨折血运破坏严重,稳定性极差,如果治疗时不注意保护仅有的骨折块血运,常会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作者:陈永雄;陈钢;吴晓东;敖立国;梁国平;李始汉;黄少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跖骨骨折79例,男64例,女15例;年龄11~65岁,平均45.5岁;单发跖骨骨折59例,其中第1跖骨骨折17例,第2跖骨骨折6例,第3跖骨骨折5例,第4跖骨骨折4例,第5跖骨骨折27例;多发跖骨骨折20例,其中4例多发性跖骨骨折伴跖跗关节损伤.所有患者中10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髓内螺钉固定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结果 64例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9~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2~100分,平均84.4分. 结论解剖复位可靠内固定是治疗跖骨骨折对位、对线不良的佳选择,是足部形态及足弓功能重建的基础.

    作者:俞光荣;李兵;杨云峰;袁锋;周家钤;黄轶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载距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佳位置和角度. 方法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⑧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 结果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大及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入克氏针的佳进针方向分别是:低点向上25°±5°、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 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志杰;邹云雯;钟世镇;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自粘弹性绷带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通过与普通绷带进行比较,探讨自粘弹性绷带在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对60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自粘弹性绷带和普通绷带包扎,术后第2天起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引流量、绷带移位率及肢体肿胀程度. 结果自粘弹性绷带组引流量(34.6±18.1)mL,绷带移位率6.7%,轻度肿胀21例(70.0%),中度5例(16.7%),重度4例(13.3%);普通绷带组引流量(85.1±17.1)mL,绷带移位率63.3%,肿胀轻度7例(23.3%),中度12例(40.0%),重度11例(36.7%),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用自粘弹性绷带能有效缓解肢体肿胀,减少术后出血,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汪银锋;范存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影像学和组织学在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 应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联合追踪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修复骨缺损的过程,并加以分析评价. 方法抽取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增殖,并与煅烧骨复合培养1周后,将其植入12 mm长桡骨缺损区,于术后4、8、12周采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进行形态学观察,之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组织工程骨植入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成骨并修复骨缺损,术后12周时,放射线和CT见骨折线完全消失,组织工程骨密度与正常桡骨相近,外形平整、曲线光滑,与正常桡骨完全融为一体;组织学上见成熟骨小梁规则排列,骨结构成熟,板层状皮质骨形成,支架组织松散,呈部分降解状. 结论联合应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以及组织学检查是全程、系统、细致地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其修复骨缺损过程科学、可靠的方法.

    作者:杨成林;杨宝峰;毕郑钢;付春江;韩昕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修复兔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 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侧膝关节,随机分为三组(n=16)并制备双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骨膜移植组将骨膜覆盖缺损并缝合于缺损两侧的股骨髁上,实验组将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缺损中.术后3、6个月分别取材(n=8),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修复组织行Wakitani评分并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共成功取材11个缺损关节,9个为透明软骨修复,2个因植入细胞生长状态差未修复;骨膜移植组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修复组织薄,基质异染弱;空白对照组仅有少量纤维组织填充缺损底部.修复组织Wakitani评分:实验组3.82分,骨膜移植组6.71分,空白对照组9.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P=0.00). 结论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能较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质量与植入细胞的质量有关.

    作者:余方圆;卢世璧;黄利虹;许文静;袁玫;赵斌;孙明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磷酸钙骨水泥加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在加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表现,探讨注射型CPC替代PMMA骨水泥作为肱骨近端骨缺损填充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42个甲醛浸泡的老年女性尸体肱骨标本,制作成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合并骨缺损模型.模型随机分三组:CPC填充组、PMMA骨水泥填充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对三组标本进行压缩、拉伸及松质骨螺钉轴向拔出试验,测量极限压缩载荷、极限拉伸载荷及松质骨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等相关数据. 结果 CPC组和PMMA组的大压缩载荷、拉伸载荷和螺钉松动强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C组和PMM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注射型CPC能够获得与PMMA骨水泥近似的力学强度,可以认为是能够较好替代PMMA骨水泥的生物材料.

    作者:刘琦;白波;卢伟杰;吴景明;钱东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单纯尺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单纯尺骨干骨折时,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非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证据非常有限,主要来自一些病例观察研究.对这些研究汇总分析后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其中采用ORIF可达98%,非手术治疗可达99%.

    作者: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胫骨干骨折伴同侧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伴同侧无移位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与防治. 方法 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34例胫骨干骨折伴后踝骨折,2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前摄胫腓骨全长和踝关节x线片,发现或怀疑有后踝骨折者,均予CT检查,术中先予后踝骨折块经皮螺钉固定,再行胫骨髓内钉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3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踝关节功能优良.1例患者术前漏诊,随访时发现后踝骨折,踝关节疼痛功能差. 结论胫骨干合并后踝骨折在临床常见,后踝骨折漏诊是后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术前踝关节CT检查及术中后踝精确固定是防治的关键.

    作者:郁健;王亚梓;陆宸照;王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报告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通常骨折粉碎,移位明显且多合并其他损伤,其治疗目标为重建功能正常且无痛的肩关节.

    作者:田维;崔壮;贾健;吴英华;阚世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