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肖斌;赵洪普;高梁斌;颜登鲁;胡涛;朱豪东;杨健齐
目的 观察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三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1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amma钉治疗46例,PFN治疗29例,PFNA治疗5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126例患者中共有91例获得到随访,时间11~39个月(平均21.6个月),三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P<0.05),而PFN组与Gamma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amma钉、PFN和PFNA三种髓内钉均适合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PFNA操作相对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作者:韩凯伟;朱剑;唐华;禹宝庆;隋征;马辉;蔡晓冰;战策;张春才;纪方;张秋林;栗景峰;苏佳灿;唐昊;白玉树;胡海波;刘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通常骨折粉碎,移位明显且多合并其他损伤,其治疗目标为重建功能正常且无痛的肩关节.
作者:田维;崔壮;贾健;吴英华;阚世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初步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开放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5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Ⅴ型16例,Ⅵ型3例;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7~15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骨折4~6个月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78~96分,平均88.4分.发生皮瓣坏死1例,切口局部感染1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骨折复位丢失现象.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内翻角和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胫骨平台多轴锁定钢板操作简便,锁定螺钉置入角度选择性高,内固定稳定性好,避免了原始及继发复位的丢失,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郭永飞;刘岩;苟三怀;曹振羽;陈爱民;欧阳跃平;张伟;侯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肌腱损伤是手外科常见的外伤之一.肌腱愈合过程分为纤维支架形成期、结缔组织增生期和肌腱胶原纤维形成期;愈合方式有两种:腱创面附近滑膜、皮下组织等组织在肌腱断端间生长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随毛细血管长人腱创面内,随之增殖并积存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此为外愈合;另有腱细胞本身的修复,即内愈合.
作者:徐秀玥;劳杰;赵新;顾玉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伴同侧无移位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与防治. 方法 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34例胫骨干骨折伴后踝骨折,2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前摄胫腓骨全长和踝关节x线片,发现或怀疑有后踝骨折者,均予CT检查,术中先予后踝骨折块经皮螺钉固定,再行胫骨髓内钉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3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踝关节功能优良.1例患者术前漏诊,随访时发现后踝骨折,踝关节疼痛功能差. 结论胫骨干合并后踝骨折在临床常见,后踝骨折漏诊是后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术前踝关节CT检查及术中后踝精确固定是防治的关键.
作者:郁健;王亚梓;陆宸照;王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56例在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的患者采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进行韧带重建,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并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5.0年,平均2.3年.有2例患者在剧烈活动时伴有错动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可达到伸-5°~0°,屈120°~1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8.2±5.3)分提高至术后(9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海涛;王洪;郑启新;杨述华;段德宇;孟春庆;郭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单纯尺骨干骨折时,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非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证据非常有限,主要来自一些病例观察研究.对这些研究汇总分析后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其中采用ORIF可达98%,非手术治疗可达99%.
作者: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前臂残端创面临床应用结果. 方法 2001年9月至2006年5月,应用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5例同侧前臂残端软组织缺损.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4岁(平均37岁).右侧3例,左侧2例.皮瓣切取范围:30 cm×9 cm~40 cm×9 cm,平均34 cm×9 cm. 结果 1例术后发生小的受区切口表浅感染,经换药逐渐愈合,改良的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随访1.5~5.0年,平均2.8年.受区外形满意,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该皮瓣以胸背动脉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等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同侧前臂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章鸣;丁法明;郭翱;杨德福;王干生;吴发林;张文正;凌爱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胫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是小腿的严重损伤,属Gustilo ⅢC型骨折,常合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损伤及小腿肌肉的严重损伤.
作者:王润生;郝增涛;王继宏;樊东升;温树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胫腓骨长节段严重粉碎性骨折血运破坏严重,稳定性极差,如果治疗时不注意保护仅有的骨折块血运,常会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
作者:陈永雄;陈钢;吴晓东;敖立国;梁国平;李始汉;黄少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跖骨骨折79例,男64例,女15例;年龄11~65岁,平均45.5岁;单发跖骨骨折59例,其中第1跖骨骨折17例,第2跖骨骨折6例,第3跖骨骨折5例,第4跖骨骨折4例,第5跖骨骨折27例;多发跖骨骨折20例,其中4例多发性跖骨骨折伴跖跗关节损伤.所有患者中10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髓内螺钉固定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结果 64例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9~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2~100分,平均84.4分. 结论解剖复位可靠内固定是治疗跖骨骨折对位、对线不良的佳选择,是足部形态及足弓功能重建的基础.
作者:俞光荣;李兵;杨云峰;袁锋;周家钤;黄轶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本要求是达到坚强内固定,以便早日行功能锻炼.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很多,但目前使用的内固定器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哪种内固定为合适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陶然;刘璠;周振宇;王友华;曹毅;王洪;顾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股骨近端模型骨的模拟手术,与传统方法徒手操作的临床病例进行对比,评价改进后的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导针置入位置的准确性以及螺钉的平行性. 方法使用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对12根股骨近端模型骨进行辅助股骨颈空心钉置入的模拟手术,每例置入3枚导针,通过股骨颈截面的直接测量来评价机器人系统辅助操作的准确性;通过正、侧位X线片角度的测量和计算来评价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空心钉之间的平行性,与传统方法徒手操作的临床病例测算结果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所需的透视次数. 结果所有导针均一次成功置入,标本截面测量导针实际位置与规划位置相比误差范围在1 mm左右;对平行度参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正、侧位X线片上机器人辅助操作的螺钉平行度均优于徒手操作(P<0.05),稳定性也优于徒手操作(P<0.05);在透视次数上,机器人辅助操作组明显少于徒手操作组. 结论改进后的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可以有效地辅助完成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导针位置的准确性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空心钉之间的平行性和操作的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徒手操作,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医患的放射线暴露时间.
作者:周力;王豫;王红建;王军强;赵春鹏;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寰椎是枕-寰-枢复合体重要的一环,对上颈椎的稳定性影响大.据报道,寰椎骨折占寰椎损伤的25%左右、颈椎骨折的10va,左右、整个脊柱创伤的2%左右[1].
作者:焦云龙;尹庆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合并有半月板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与单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半月板损伤对胫骨平台骨折预后及骨折对半月板愈合可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57例,其中34例为单纯胫骨平台骨折行内固定术,23例合并有半月板损伤行内固定术并术中修补.两组的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临床膝关节评分方案;半月板查体采用关节线压痛、Mcmurray、Apley及Thessaly等方法;X线片分析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等影像学指标. 结果 57例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6~24个月).单纯胫骨平台骨折者与合并有半月板损伤骨折者HSS评分分别为87.9和87.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1,P=0.727);而后者在随访中并未发现半月板阳性体征的增加,两组在HSS评分、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等影像学评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胫骨平台不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且骨折也不会影响半月板的愈合.
作者:丁坚;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佳位置和角度. 方法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⑧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 结果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大及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入克氏针的佳进针方向分别是:低点向上25°±5°、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 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志杰;邹云雯;钟世镇;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我有幸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学习进修了5年,学校因位于纽约州西部安大略湖岸的工业城市罗切斯生气勃勃而得名.
作者:殷国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 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侧膝关节,随机分为三组(n=16)并制备双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骨膜移植组将骨膜覆盖缺损并缝合于缺损两侧的股骨髁上,实验组将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缺损中.术后3、6个月分别取材(n=8),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修复组织行Wakitani评分并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共成功取材11个缺损关节,9个为透明软骨修复,2个因植入细胞生长状态差未修复;骨膜移植组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修复组织薄,基质异染弱;空白对照组仅有少量纤维组织填充缺损底部.修复组织Wakitani评分:实验组3.82分,骨膜移植组6.71分,空白对照组9.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P=0.00). 结论自体软骨细胞团块植入能较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质量与植入细胞的质量有关.
作者:余方圆;卢世璧;黄利虹;许文静;袁玫;赵斌;孙明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钛合金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钛合金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跖跗关节损伤14例,其中单纯关节脱位4例,关节脱位伴骨折10例.按Myerson分类:A型2例,B型8例(B1型1例,B2型7例),C型4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单纯中间柱损伤3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2例,中间柱伴外侧柱损伤5例,三柱均损伤2例,2例患者同时伴有骰骨骨折.结果 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4周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12~16周拆除内固定后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拆除内固定物后22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8.7个月(4~14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为83.7分(75~91分). 结论可控加压骑缝钉联合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能灵活有效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短期的临床随访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旭华;邹剑;康庆林;柴益民;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