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

黄雷;张峰;叶鹏翰;何贤峰;阮永平;徐荣明

关键词: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摘要:目的 评估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2月收治23例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患者,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所有患者急诊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内侧超踝关节支架临时外固定.7~10 d(平均8 d)后拆除外固定支架,行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30周,平均18周,按照Teeny和Wiss等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2例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包括1例皮肤坏死,1例切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治愈. 结论 分阶段治疗严重pilon骨折能有效降低软组织并发症,提高关节面的复位质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玉米醇溶蛋白仿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外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检测玉米醇溶蛋白(zein)仿生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载人海藻酸钠或zein制成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噻唑蓝分析法以及碱性磷酸酶染色与定量检测,分别比较zein和海藻酸钠对BMSCs体外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取24只8周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制成肌袋植入异位成骨模型.对照组单纯植入zein,实验组植入zein与兔BMSCs复合物.术后2、4、8和12周取材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与海藻酸钠相比,zein在任何时间段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兔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单纯植入zein相比,BMSCs能够增强zein体内诱导成骨的作用. 结论 zei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作者:屠锦雯;曲志虎;芮云峰;黄金刚;童海骏;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阿仑膦酸钠局部释放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目的 通过阿仑膦酸钠(ALN)复合羟基磷灰石(HA)涂层假体,检测局部释放的ALN对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18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均于左侧胫骨平台处向胫骨髓腔竖直植入HA涂层假体.在植入前,实验组于HA涂层表面复合ALN 5 mg,且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涂层表面均匀涂抹25μg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12周取左侧胫骨行骨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影像学测馈,检测ALN体外释放周期,并评估抗骨溶解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骨皮质厚度(+9.26%)、假体生物力学固定强度(极限抗剪强度:+36.42%、表观抗剪刚度:+37.79%、总能量吸收值:+30.00%)、骨-假体接触率(+44.40%)、假体周围骨体积分数(+16.07%)、骨矿化水平(钙盐沉积岛平均而积:+598.86%、钙盐沉积岛面积分数:+650.11%)和假体周围骨密度(+62.05%)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各项参数(类骨质表面:+33.53%、类骨质厚度:+49.60%、骨形成速率:+91.62%、松质骨骨矿沉积率:+48.04%、皮质骨骨矿沉积率:+60.42%)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多孔HA涂层假体复合ALN的局部释放可以明显抑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ALN在预防磨屑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过程中能够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作者:牛舜;孔令擘;杨重飞;朱庆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诊治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2.5~15.3岁,平均13.8岁.右踝9例,左踝2例.X线片示11例患者均为外侧二部分关节内三平面骨折,其中2例伴腓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 结果 11例患者获平均24个月(6~36个月)随访.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6例,良3例,一般2例.手术患者中2例(预后一般的病例)出现感染及伤口周围皮肤局部坏死. 结论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是青少年踝关节所特有的复杂骨折,其骨折形态由损伤时骨骺骨化的程度和所受暴力的大小所决定.术前CT多维重建是获得准确诊断,选择合理入路的前提.如果骨折移位 >2 mm或保守治疗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复位无法维持,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理想预后的基础是解剖复位.

    作者:沈雷;陆骅;蒋雷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

    目的 评估分阶段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2月收治23例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患者,根据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所有患者急诊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内侧超踝关节支架临时外固定.7~10 d(平均8 d)后拆除外固定支架,行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30周,平均18周,按照Teeny和Wiss等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2例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包括1例皮肤坏死,1例切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治愈. 结论 分阶段治疗严重pilon骨折能有效降低软组织并发症,提高关节面的复位质量.

    作者:黄雷;张峰;叶鹏翰;何贤峰;阮永平;徐荣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X~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嗣生;孙军;潘承波;刘法银;张子峰;李玲;王维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汉英骨科词汇(7)

    作者:梁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远端再骨折的治疗

    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有时会发生髓内钉远端骨折.锁定钢板问世以前,常用的方法 是更换长的髓内钉或换用普通钢板固定等;这些方法 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是骨科医生们追求的目标.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们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8例8处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远端再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17例存在内踝骨折,2例为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同时对后外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处钢板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直接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伤口无裂开、坏死,除1例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及适量抗生素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绛损伤症状,末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症状轻微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5.6%. 结论 后外侧入路可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能在直视下对后踝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作者:俞光荣;樊健;周家钤;李海丰;杨云峰;黄轶刚;李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 分析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同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15例,骨折脱佗按Main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Ⅳ型1例,Ⅴ型4例.对骨折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同定,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恢复维持足内外侧柱的长度.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拆除内、外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获得11~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3例失访.术后3个月AOFAS评分为(68.6±3.9)分,术后6个月为(72.9±2.6)分,术后1年为(77.5±4.6)分,所有患者均能自丰行走,无需进一步治疗. 结论 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跗横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除了使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外,更应注意恢复足内外侧柱的长度.

    作者:薛剑锋;陈云丰;施忠民;邵雷;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韧带损伤.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ACL重建的固定方法 也不断创新.本文分析了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4种固定方法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大平;崔国庆;陆伟;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震撼心灵 难忘的历练——探访四川地震灾区返乡患者纪实

    今秋9月,雨水特别淅沥,萦绕心间的拳拳思念也时时荡漾起伏.借着赴重庆参加七届全国创伤学会委员会议的机会,我决定借道成都前往探望汶川大地震中转送深圳市人民医院救治并经我治疗的其中三位重伤员:

    作者:潘晓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第十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作者:聂兰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临床病例讨论——BadoⅡA型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1岁,摔倒致右肘肿痛、活动受限1 d,于2009年8月8口急诊入院.1 d前行走不慎滑倒,自述当时右肘处于半屈曲位,以右手掌先着地急速摔倒,摔伤后即觉右肘剧痛,屈曲不能,受伤后4 h被送当地医院急诊救治,该院予以右肘手法复位、屈肘功能位长臂石膏后托外固定,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但固定后摄X线片,发现骨折移位未纠正,患者遂于伤后24 h来我院急诊就诊,急诊予以右肘重新闭合复位、更换长臂石膏后托、拍片后收入院治疗.

    作者:王军强;龚晓峰;张健;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骨科手术进路图解》和《矫形外科进路手术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

    目的 介绍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解剖、分型,探讨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胫骨远端关节面近似梯形,将其前后分成两部分,前1/2较宽称为前柱,后1/2较窄称为后柱.包括原始的后踝以及胫骨远端后侧干骺,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后下的波及远端关节面≤50%的胫骨远端骨折称为后柱骨折.根据其解剖特点结合CT平扫加三维重建将后柱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穹隆骨折,骨折线不超过后穹隆骨折,骨块<后柱的1/4;Ⅱ型:1/4<骨块≤1/2;Ⅲ型:骨块>后柱的1/2.自2005年3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胫骨远端后柱骨折95例,其中27例Ⅲ型后柱骨折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并获得随访. 结果 27例患者获得12~50个月(平均35.7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时间10.0~13.5周(平均11.3周),完全负重时间11.0~14.3周(平均12.1周).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平均(97±3)分,其中优19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6.3%.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同定失效以及腓肠肌挛缩等并发症. 结论 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及分型理念为胫骨远端后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式,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熟悉胫骨远端后侧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谢鸣;方真华;张松;赵晶晶;胡家朗;汤洁;郑琼;勘武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闭合性髋部骨折或长骨骨折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疗效分析

    对22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在闭合性髋部骨折或长骨骨折的围手术期中,静脉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疗效.与未应用静脉抗生素组相比,术前静脉应用抗生素(术前单剂量抗生素应用或术前联合术后多次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深部感染、浅表感染、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当应用短效抗生素预防术中感染时,多次剂量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当应用长效抗生素预防感染时,单剂量应用组与多剂量应用其他短效抗生素组效果相当.在比较抗生素多剂量给药疗法间或不同给药方式间(口服或静脉给药)对预防感染的疗效时发现,不论采取何种方法 ,预防感染的效果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Dan C Norvell;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带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断裂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损伤后对关节的制约作用遭到破坏,造成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或松弛,远期还可继发骨关节炎,导致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依据损伤程度其可分为Ⅰ、Ⅱ、Ⅲ度.其中以ⅢB型韧带止点断裂部损伤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对20例膝关节MCL带附丽部断裂伤,应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勇;梁军;涂敏;胡锐;葛红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导航技术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方法 ,其不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而且具有滑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的优势,但螺钉位置、角度、长度不准确时可发生螺钉从股骨头切出.为了使螺钉置入更精确,减少切割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尖顶距的测量和动力髋螺钉的置入,取得了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周路纲;王磊;刘洪智;孙煜杰;苏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足踝创伤的处理

    足踝创伤在临床常见,由于足踝部软组织菲薄,损伤时易累及关节,一旦漏诊或误治,致残率较高.内、外固定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足踝部创伤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预后得到改善的同时并发症也不断减少.这些都得益于对足踝部创伤进行仔细的术前评估,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条件,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损伤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争取获得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曾炳芳;施忠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