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李嗣生;孙军;潘承波;刘法银;张子峰;李玲;王维军

关键词: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手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X~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手术进路图解》和《矫形外科进路手术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

    目的 报告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方法 和疗效. 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49例,按Sanders分型:Ⅰ型6例,Ⅱ型15例,Ⅲ型28例.Ⅰ型行单纯跟骨外侧壁截骨,Ⅱ型根据有无高度丢失行距下关节原位或撑开植骨融合,Ⅲ型需同时行跟骨体部截骨或通过移植髂骨块宽度来纠正内外翻畸形.用多枚空心螺钉固定结合短腿石膏制动,确保关节融合. 结果 49例获得平均18.4个月随访,距下关节融合时间平均12.8周.术后的平均距跟高度、距骨倾斜角、距跟角、跟骨携带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从术前的平均25.7±4.3分提高至后随访时的74.9±4.8分.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应以术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为基础,根据患足的畸形和患者的期望值选择个体化方案,进行跟骨外侧减压、矫正后足内外翻畸形并融合距下关节.

    作者:施忠民;顾文奇;罗从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胸腰椎骨折脱位涉及神经损伤可分为无损伤、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三种.对我们自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或骨折脱位,且不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60例,其中手术治疗39例,非手术治疗31例,现对两组治疗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报告如下.

    作者:郑平;刘永军;史宝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玉米醇溶蛋白仿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外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检测玉米醇溶蛋白(zein)仿生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方法 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载人海藻酸钠或zein制成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噻唑蓝分析法以及碱性磷酸酶染色与定量检测,分别比较zein和海藻酸钠对BMSCs体外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取24只8周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制成肌袋植入异位成骨模型.对照组单纯植入zein,实验组植入zein与兔BMSCs复合物.术后2、4、8和12周取材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与海藻酸钠相比,zein在任何时间段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兔BMSCs的体外增殖和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单纯植入zein相比,BMSCs能够增强zein体内诱导成骨的作用. 结论 zei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作者:屠锦雯;曲志虎;芮云峰;黄金刚;童海骏;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17例存在内踝骨折,2例为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同时对后外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处钢板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直接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伤口无裂开、坏死,除1例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及适量抗生素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绛损伤症状,末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症状轻微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5.6%. 结论 后外侧入路可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能在直视下对后踝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作者:俞光荣;樊健;周家钤;李海丰;杨云峰;黄轶刚;李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震撼心灵 难忘的历练——探访四川地震灾区返乡患者纪实

    今秋9月,雨水特别淅沥,萦绕心间的拳拳思念也时时荡漾起伏.借着赴重庆参加七届全国创伤学会委员会议的机会,我决定借道成都前往探望汶川大地震中转送深圳市人民医院救治并经我治疗的其中三位重伤员:

    作者:潘晓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左旋咪唑对骨折创伤后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通过探讨左旋咪唑(LMS)对骨折创伤后机体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30只成年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两组(n=15):创伤对照组(A组)与创伤用药组(B组).麻醉后,两组家兔均于小转子下方3 cm截骨并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中A组不予处理,B组于术前30 min按照24 mg/kg肌肉注射LMS.所有家兔均于术前30 min,术后30 min、1 d、4 d、7 d抽取血样,分别测定红细胞丙二醛含量;检测不同时间点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R),以及血流变性、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等. 结果 红细胞免疫在术后30 min、1 d、4 dRC3bRR、NTERR B组比A组同时相高,而RICR 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项指标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在术后30 min、1 d、4 d红细胞中丙二醛均比术前高,同时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创伤能引起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强,流变性变差;LMS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红细胞生物学行为,即可能对于降低骨折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友华;应朗;刘璠;陆跃;喻德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第十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作者:聂兰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富血小板血浆与地塞米松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地塞米松(DEX)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PRP临床骨组织修复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BMSCs分为单纯血清培养组(FCS组)、PRP诱导组和DEX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盐沉积染色,RT-PCR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l-Ⅰ)、骨连接蛋白(ON)、中心结合因子(Cbfα1)mRNA表达系统评价PRP的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 PRP抑制了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DEX则诱导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PRP抑制了ALP分泌,钙盐沉积;DEX增加了ALP分泌,促进钙化结节形成.与FCS组相比,DEX促进了ALP、OCmRNA表达,PRP抑制了ALP、OC mRNA表达;PRP、DEX对Coll-Ⅰ、ON、Cbfα1 mRNA表达均无影响.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PRP对人BMSCs体外成骨分化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效应;在体外PRP并不能代替DEX作为人BMSCs成骨分化的诱导因子.

    作者:程文俊;金丹;裴国献;江汕;相大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

    目的 介绍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解剖、分型,探讨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胫骨远端关节面近似梯形,将其前后分成两部分,前1/2较宽称为前柱,后1/2较窄称为后柱.包括原始的后踝以及胫骨远端后侧干骺,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后下的波及远端关节面≤50%的胫骨远端骨折称为后柱骨折.根据其解剖特点结合CT平扫加三维重建将后柱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穹隆骨折,骨折线不超过后穹隆骨折,骨块<后柱的1/4;Ⅱ型:1/4<骨块≤1/2;Ⅲ型:骨块>后柱的1/2.自2005年3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胫骨远端后柱骨折95例,其中27例Ⅲ型后柱骨折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并获得随访. 结果 27例患者获得12~50个月(平均35.7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时间10.0~13.5周(平均11.3周),完全负重时间11.0~14.3周(平均12.1周).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1年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平均(97±3)分,其中优19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6.3%.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同定失效以及腓肠肌挛缩等并发症. 结论 胫骨远端后柱骨折的概念及分型理念为胫骨远端后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式,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Ⅲ型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熟悉胫骨远端后侧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谢鸣;方真华;张松;赵晶晶;胡家朗;汤洁;郑琼;勘武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L_4椎体创伤性完全性滑脱二例

    下腰椎骨折仅占脊柱骨折4%左右[1],下腰椎创伤性滑脱较为罕见[2-6].而下腰椎创伤性完全性滑脱是更为严重的损伤类型,也更为罕见,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现报告我们收治的2例L_4椎体创伤性完全性滑脱.

    作者:周田华;汤逊;徐永清;林月秋;潘险峰;江慕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组合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组合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组合皮瓣移植治疗36例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采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携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14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组合带健侧胫后血管的单桥式皮瓣修复6例,游离胸脐皮瓣组合局部转移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游离胸脐皮瓣修复1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胸脐皮瓣分别组合携带顺、逆行健侧胫后血管的双桥式皮瓣修复1例. 结果 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并进行了血管探查,解除动脉危象后1例游离皮瓣成活,1例游离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另1例静脉栓塞探查术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其余33例患者移植组织令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总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患肢足踝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采用不同形式的组合皮瓣移植,为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 ,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可有效降低伤残率,恢复肢体功能,缩短疗程.

    作者:任高宏;任义军;王钢;胡稷杰;黎润光;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富集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多孔β-磷酸三钙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估富集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抽取12只崇明山羊骨髓血,用梯度离心法分别将其中的BMSCs富集、分离后与β-TCP复合.12只山羊双侧股骨内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山羊左侧股骨内髁缺损通过富集BMSCs/β-TCP进行局部填充治疗(实验组),其中10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以单纯β-TCP颗粒填充治疗(对照组),2只羊右侧股骨内髁缺损旷置(空白组),评价富集效率.术后16周处死取材,将所得标本进行影像学观察和形态学计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结果 BMSCs富集后有核细胞数和碱件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s/ALP+)数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侧位片和μ-CT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新生骨长入率(70.27%±8.47%)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5).X线侧位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以及μ-CT图像均可见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富集BMSCs/β-TCP的疗效优于单纯β-TCP颗粒,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翟永清;干耀恺;秦安;戴尅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临床病例讨论——BadoⅡA型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1岁,摔倒致右肘肿痛、活动受限1 d,于2009年8月8口急诊入院.1 d前行走不慎滑倒,自述当时右肘处于半屈曲位,以右手掌先着地急速摔倒,摔伤后即觉右肘剧痛,屈曲不能,受伤后4 h被送当地医院急诊救治,该院予以右肘手法复位、屈肘功能位长臂石膏后托外固定,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但固定后摄X线片,发现骨折移位未纠正,患者遂于伤后24 h来我院急诊就诊,急诊予以右肘重新闭合复位、更换长臂石膏后托、拍片后收入院治疗.

    作者:王军强;龚晓峰;张健;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汉英骨科词汇(7)

    作者:梁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带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断裂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损伤后对关节的制约作用遭到破坏,造成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或松弛,远期还可继发骨关节炎,导致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依据损伤程度其可分为Ⅰ、Ⅱ、Ⅲ度.其中以ⅢB型韧带止点断裂部损伤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对20例膝关节MCL带附丽部断裂伤,应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勇;梁军;涂敏;胡锐;葛红醒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导航技术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方法 ,其不仅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而且具有滑动加压,促进骨折愈合的优势,但螺钉位置、角度、长度不准确时可发生螺钉从股骨头切出.为了使螺钉置入更精确,减少切割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尖顶距的测量和动力髋螺钉的置入,取得了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周路纲;王磊;刘洪智;孙煜杰;苏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远端再骨折的治疗

    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有时会发生髓内钉远端骨折.锁定钢板问世以前,常用的方法 是更换长的髓内钉或换用普通钢板固定等;这些方法 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是骨科医生们追求的目标.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们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8例8处四肢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远端再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韧带损伤.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ACL重建的固定方法 也不断创新.本文分析了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4种固定方法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大平;崔国庆;陆伟;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adult 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AAFD)是成人足踝常见的疾患,炎症、退变和外伤导致的胫后肌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PTTD)是主要发生原因,而胫后肌断裂后弹簧韧带(spring ligament,SP)应力增加导致内侧足弓塌陷和后足力线不良是主要病理特征.判断其临床分期并采取正确方法 治疗无疑是重要的.早在1936年就有学者发现,50年代至70年代相关文献增多,目前AAFD和PTTD命名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作者:韩一生;黄兆松;张振宇;宋杨;王树森;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