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勇;王彩娇;滕晓;李小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较高[1],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老年患者(尤其高龄患者)合并症多,其能否耐受手术成为医生关心的问题.我科从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通过缜密的围手术期处理,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到9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银网;朱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不完全断裂的关节镜下诊断及镜下部分蕈建治疗的疗效和意义. 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经关节镜确诊ACL不完伞断裂29例,其中前内侧束断裂21例,后外侧束断裂8例.全部患者于关节镜下重建损伤部分的韧带组织,选用LARS韧带蕈建11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18例,术中完整保留未断裂部分的切带纤维束.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2~30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时,门诊进行统一标准膝关节功能评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ACL的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对于ACL不完全断裂,准确判断ACL的断裂程度十分重要.有效地重建断裂部分的ACL,能够恢复双束韧带的完整统一,更有益于良好地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恢复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羽飞;王福生;王立德;张卫国;汤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胸部外伤中胸骨骨折少见,常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小良后果.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11例严重胸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强;王彦彬;宋磊;江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了有关全球疾病状况的新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和癌症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报告对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状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这些数据对2030年之前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成因进行了预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自195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以来,骨创伤的治疗就一直贯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的发展史中.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RGD)多肽接枝聚复合FK506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缓释膜桥接大鼠坐骨神经5 mm缺损促进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 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形成5 mm缺损,分别以RGD多肽接枝聚复合FK506和NGF缓释膜(A组)、RGD多肽接枝聚复合FK506缓释膜(B组)和RGD多肽接枝聚膜(C组)桥接缺损;A组膜FK506与NGF的含量分别为0.48 mg和2μg,B组膜FK506的含量为0.72 mg,C组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采用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规查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术后3个月,膜外形完整、质脆;各组再生神经均通过了缺损,且A组的再生神经各项检测指标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 RGD多肽接枝聚复合FK506和NGF缓释膜能够有效地促进损伤的大鼠坐骨神经再生,且FK506和NGF联合应用,可减少FK506的用量.
作者:董能让;黄继锋;征华勇;李德中;严琼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随着高速交通的发展,外伤性髋关节脱位有上升趋势.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约占全身所有关节脱位的2%~5%[1-3],双侧髋关节脱位约占所有髋关节脱位的1%~2%[4-5],其中双侧后脱位约占双侧髋关节脱位的50%,双侧前脱位约占10%,一前一后脱位约占40%[4-5].本文报告1例双侧髋关节一前一后脱位并复习2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1-21],同时本例患者还并存右侧胫骨平台骨折,文献中尚无类似损伤报道[1-21].
作者:周智勇;刘云鹏;赵学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2007年4月笔者曾连续在病房会诊2例因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Ⅲ型)采用闭合复位,骨折复位良好后肘关节过度屈曲位(100°)行石膏固定的患儿.在伤后10~12 h因患肢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而返回医院就诊,急诊医生检查患手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良好,桡动脉搏动存在,给予解释及一般对症处理.此后疼痛逐渐缓解.4周后拆除石膏托,拍片骨折愈合良好,但终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各方的激烈争论.近日,由全国33家医药待业协会联暑的<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下称<建议>)已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按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计算,如果平均分配地球上的资源,每个人能分到些什么呢?你会分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高效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pAd-Easy制备融合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4/7(BMP-4/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转染兔骨髓幕质干细胞(BMSCs),检测BMP-4/7的成骨活性.方法 采用RT-PCR一步法和基因重组法,从胎盘组织中克隆BMP-4和BMP-7成熟肽cDNA,获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pGEM质粒中;从pGEM-BMP-4/7质粒中切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在大肠杆菌内重组,在293细胞中构建AAV-BMP-4/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采用SDS-PAGE电泳榆测BMP-4/7融合基因蛋白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融合基因BMP-4/7在BMSCB中的表达.AAV-BMP4/7转染兔BMSCs细胞7、14 d后,行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测定,观察成骨活性,以非转染组作为对照. 结果成功构建高滴度的携带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BMP-4/7.AAV-BMPd/7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可见29~830 KD蛋白带,大多数蛋白存在于包涵体内.ELISA检测显示经AAV转染的BMSCs中BMP-4/7蛋白有表达,随着转染MOI值的增加,BMP-4/7蛋白的表达增高(P<0.01).AAV-BMP4/7转染细胞后,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并与转染后诱导培养的时间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融合基因BMP-4/7可提高BMPs表达水平,有成骨活性,通过AAV可稳定表达.
作者:袁绍辉;尚剑;邵国军;毕郑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π型锁定加压接骨板(π-LCP)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效果.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1例Barton骨折患者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π-LC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4例植骨,6例辅以石膏托保护.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患者手术前、后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相对长度方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侧腕关节在背伸、掌屈、桡偏等方面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k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0.5%. 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π-LCP内固定是治疗Barton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韬;孙辉;江潮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跟骨骨折是跗骨中常见的骨折,占跗骨骨折的20%~30%[1].目前,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患肢的抬高、冷敷、早期关节活动、石膏外固定以及夹板固定.手术治疗包括闭合的经皮撬拨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距下关节融合术[2].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对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越来越多的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内固定加植骨术取得成功[1,3].但骨源多为髂骨和人工骨.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外侧边缘骨皮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孟勇;王彩娇;滕晓;李小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空心钉内同定、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脑血管意外偏瘫后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伤前状况、骨折与偏瘫侧的父系、骨折距离腩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等.对其中偏瘫侧骨折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37例)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随访期内死亡病例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中97.0%(65/67)的股骨颈骨折发生在偏瘫侧;所有患者伤前均能行走;除1例外,致伤原因均为跌倒摔伤;骨折距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平均为1年3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F=45.952,P=0.000)、出血量(F=47.795,P=0.000)和下地时间(F=331.922.P:0.00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组相比,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低、下地行走时间长,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F=0.217,P=0.806)和围于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χ<'2>=2.090,P=0.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6个月~4年5个月),无严重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9例患者死亡.结论 脑血管意外后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能够行走的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致伤原凶主要是跌倒摔伤.闭合复位内同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火节胃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各有其优势,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卫国;林朋;陈瀛;杨连发;李子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方庆;罗从风;陈健;胡承方;孙辉;范鑫斌;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12例下颈椎骨骺损伤患儿.患儿年龄7~15岁,损伤类型均为下颈椎骨骺损伤,无脱位和关节突交锁,脊髓损伤按照Frankel分级:E级9例,D级3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枕颌带或颅骨牵引2周后颈部制动6~8周,1例D级患儿急性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 结果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个月,后随访时所有患儿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为E级,X线检查颈椎弧度基本正常,活动度好.治疗期间除2例出现头部压疮外,无神经损害短暂性加重、肺部感染等发生. 结论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多数脊髓损伤程度轻,保守治疗无论在神经功能或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均能够获得优良疗效.
作者:戎利民;董健文;刘斌;史德海;谢沛根;冯丰;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分类变化.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存在的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受伤机制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结果试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术后24 d或出院前一天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除了术后24小时无差别外,其余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比较,在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 d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小同时间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比对照组低. 结论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无小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毅;陈仲;马志坚;杨洪昌;吴兆翔;李涛;汪颖;程刚;欧艺;韩涛;李灿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对于下颈椎脊髓严重损伤,其手术治疗方法仍有较多争议.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有时不能完全解除同时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达不到椎管充分减压,重建稳定性的目的,甚至加重脊髓损伤,影响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我院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脊髓严重损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罗根;陈大勇;胡凯;黄庆华;周文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雪旺细胞和嗅鞘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能力. 方法体外培养异体雪旺细胞及嗅鞘细胞2周后纯化浓缩待用.60只成年雌性Wistar鼠随机分成三组,坐骨神经切除25 mm长轴突,保留神经外膜吻合于近端,分别将细胞培养液、雪旺细胞、嗅鞘细胞分别植入A、B、C组神经外膜腔内,术后3个月,通过大体形态观察、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的运输距离、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踝关节功能评分、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来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结果神经缺损再生情况,肉眼观C组完全,B组次之,而A组差,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生长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在神经中的运行距离,C组长,B组次之,而A组短;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浓度均数、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数的结果都是C组高,B组次之,而A组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嗅鞘细胞能促进神经缺损再生,且效果优于雪旺细胞.
作者:刘夫海;陈统一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