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勇;王彩娇;滕晓;李小亚
目的 观察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分类变化.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存在的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受伤机制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结果试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术后24 d或出院前一天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除了术后24小时无差别外,其余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比较,在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 d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小同时间两组中性粒细胞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比对照组低. 结论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无小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毅;陈仲;马志坚;杨洪昌;吴兆翔;李涛;汪颖;程刚;欧艺;韩涛;李灿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方庆;罗从风;陈健;胡承方;孙辉;范鑫斌;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12例下颈椎骨骺损伤患儿.患儿年龄7~15岁,损伤类型均为下颈椎骨骺损伤,无脱位和关节突交锁,脊髓损伤按照Frankel分级:E级9例,D级3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枕颌带或颅骨牵引2周后颈部制动6~8周,1例D级患儿急性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 结果所有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个月,后随访时所有患儿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为E级,X线检查颈椎弧度基本正常,活动度好.治疗期间除2例出现头部压疮外,无神经损害短暂性加重、肺部感染等发生. 结论儿童下颈椎骨骺损伤多数脊髓损伤程度轻,保守治疗无论在神经功能或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均能够获得优良疗效.
作者:戎利民;董健文;刘斌;史德海;谢沛根;冯丰;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尺骨截骨后、应用舣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双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7例,平均年龄7.9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30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X线片示桡骨均存在过度增长、尺骨向掌侧甚至桡侧成角畸形.经肘前Henry入路肱桡关节切开、瘢痕清理,尺骨嵴近端矢状面30°斜形截骨、Orthofix双球关节外同定架延长并同时过度矫正尺骨畸形,透视下实时调整尺骨截骨端、于桡骨头稳定复位后紧固火钳螺钉,拍片确认复位效果.术中可游离解剖出环状韧带残端,则予以修补;否则行彻底瘢痕切除,不重建环状韧带,完全依赖尺骨畸形的矫正及其艮度的恢复来维持肱桡复位关系.术后2~3周长臂后托石膏田定;尺骨截骨端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同定架. 结果随访3~26个月,尺骨端全部愈合,肱桡关系好,肘内外翻稳定性伟、无疼痛.按照Morrey标准:好6例,中1例. 结论双球关节外固定架可有效维持尺骨截骨后的矫正性成角和延长长度.并于安置之后(甚至术后)仍可进行调整,以妥善稳定并维持手术获得的肱桡对应关系,还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具有可操作和可调整优势.
作者:王玉琨;尤海峰;张建立;危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较高[1],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老年患者(尤其高龄患者)合并症多,其能否耐受手术成为医生关心的问题.我科从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通过缜密的围手术期处理,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到9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银网;朱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开放性骨折是创伤外科中较常见的损伤,随着现代治疗技术的进展,明显改善了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开放性骨折的分类、抗生素的应用、手术时机、伤口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不完全断裂的关节镜下诊断及镜下部分蕈建治疗的疗效和意义. 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经关节镜确诊ACL不完伞断裂29例,其中前内侧束断裂21例,后外侧束断裂8例.全部患者于关节镜下重建损伤部分的韧带组织,选用LARS韧带蕈建11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18例,术中完整保留未断裂部分的切带纤维束.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2~30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时,门诊进行统一标准膝关节功能评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ACL的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对于ACL不完全断裂,准确判断ACL的断裂程度十分重要.有效地重建断裂部分的ACL,能够恢复双束韧带的完整统一,更有益于良好地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恢复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羽飞;王福生;王立德;张卫国;汤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皮质缺损程度和位置对骨干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山羊股骨标本72个,分别按照骨干冠状面直径的10%、20%、30%、40%和50%制作张力侧和压力侧的皮质环形缺损.正常羊骨作为健康对照.对标本进行三点弯曲测试,力学指标包括大负倚、大功耗和弹性模量.记录每个标本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直径,张力侧和压力侧皮质厚度. 结果各组标本的外径和皮质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侧皮质缺损在50%亚组的大负荷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压力侧皮质缺损在50%、40%和30%亚组的大负荷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张力侧皮质缺损在50%、40%和30%亚组的大功耗较健康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分别为0.000,0.000,0.015),压力侧皮质缺损在各个缺损组的大功耗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为0.000).张力侧、压力侧皮质缺损的冠状径、矢状径、压力侧皮质厚度、弹性模量及张力侧皮质缺损的张力侧皮质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侧皮质缺损的张力侧皮质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质缺损对骨干力学性能有影响,张力侧和压力侧皮质缺损对骨干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同.
作者:陈建海;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各方的激烈争论.近日,由全国33家医药待业协会联暑的<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下称<建议>)已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第2足趾游离移植手术前、后供趾足足底应力的变化.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应用比利时Footscan公司的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检测15例采取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患者手术前、后足底生物力学的各项指标.结果 供趾足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第1趾区(T1)、第1,2,3跖骨头(M1~M3)大压强减小,足跟内侧(HM)、足跟外侧(HL)大压强增加,T1、M1~M3冲量值减小,HM、HL冲量值增加,M1、M2、前足蹬离期(FFPOP)接触时间减小,前足接触期(FFCP)、全足放平期(FFP)、M3、HM、HL接触时间增加,初始接触期(ICP)、FFP、FFPOP期x坐标值负向增大,FFP、FFPOP期y坐标值减小,FFP期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3个月T1大压强减小,HM、HL大雎强增加,M1、M2冲量值仍减小,FFCP、FFP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6个月仅T1、M3、M4、M5大压强值略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趋于正常化.结论 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术后6个月供足足底生物力学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作者:田德虎;张义龙;张英泽;刘雷;刘春杰;韩长伶;韩久卉;韩金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胸部外伤中胸骨骨折少见,常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小良后果.我们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11例严重胸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强;王彦彬;宋磊;江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π型锁定加压接骨板(π-LCP)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效果.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1例Barton骨折患者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π-LC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4例植骨,6例辅以石膏托保护.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患者手术前、后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相对长度方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侧腕关节在背伸、掌屈、桡偏等方面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k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0.5%. 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π-LCP内固定是治疗Barton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韬;孙辉;江潮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随着高速交通的发展,外伤性髋关节脱位有上升趋势.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约占全身所有关节脱位的2%~5%[1-3],双侧髋关节脱位约占所有髋关节脱位的1%~2%[4-5],其中双侧后脱位约占双侧髋关节脱位的50%,双侧前脱位约占10%,一前一后脱位约占40%[4-5].本文报告1例双侧髋关节一前一后脱位并复习2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1-21],同时本例患者还并存右侧胫骨平台骨折,文献中尚无类似损伤报道[1-21].
作者:周智勇;刘云鹏;赵学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按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计算,如果平均分配地球上的资源,每个人能分到些什么呢?你会分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对于下颈椎脊髓严重损伤,其手术治疗方法仍有较多争议.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有时不能完全解除同时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达不到椎管充分减压,重建稳定性的目的,甚至加重脊髓损伤,影响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我院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脊髓严重损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罗根;陈大勇;胡凯;黄庆华;周文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两位专家日前表示,新医改方案有三大亮点,但也有三大模糊点.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2007年4月笔者曾连续在病房会诊2例因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Ⅲ型)采用闭合复位,骨折复位良好后肘关节过度屈曲位(100°)行石膏固定的患儿.在伤后10~12 h因患肢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而返回医院就诊,急诊医生检查患手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良好,桡动脉搏动存在,给予解释及一般对症处理.此后疼痛逐渐缓解.4周后拆除石膏托,拍片骨折愈合良好,但终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雪旺细胞和嗅鞘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能力. 方法体外培养异体雪旺细胞及嗅鞘细胞2周后纯化浓缩待用.60只成年雌性Wistar鼠随机分成三组,坐骨神经切除25 mm长轴突,保留神经外膜吻合于近端,分别将细胞培养液、雪旺细胞、嗅鞘细胞分别植入A、B、C组神经外膜腔内,术后3个月,通过大体形态观察、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的运输距离、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踝关节功能评分、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来评估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结果神经缺损再生情况,肉眼观C组完全,B组次之,而A组差,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生长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逆行标记荧光红在神经中的运行距离,C组长,B组次之,而A组短;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浓度均数、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数的结果都是C组高,B组次之,而A组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嗅鞘细胞能促进神经缺损再生,且效果优于雪旺细胞.
作者:刘夫海;陈统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激素影响的血管壁中主要生长因子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 方法中国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内毒素组(n=10)和模型组(n=10),利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甲泼尼龙诱导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分别取旋股内侧动、静脉,提取组织总RNA,与含有122个兔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涤、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数据. 结果在检测的122个基因中,差异显著的基因动脉有10个,静脉有27个,生物学信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部分与血管生成、炎症免疫、骨化相关. 结论激素在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中降低了血管壁中主要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转录,进而影响了其在血管壁中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万林;郝廷;冯卫;苏秀兰;白志刚;黄健;吴一民;托娅;白锐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