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

罗卓荆;胡学昱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 前路手术, 下颈椎损伤, 暴力, 上颈椎损伤, 损伤机制, 轻微损伤, 解剖特点, 极不稳定, 垂直压缩, 活动度, 椎体, 头颅, 体积, 躯干, 屈曲, 脊柱, 关节, 保护
摘要:颈椎是脊柱活动度大的关节,位于头颅与躯干之间,但周围缺乏坚强的保护,极不稳定,加之颈椎的体积、强度均较其它椎体小,故轻微损伤即可造成严重后果.颈椎损伤,根据其解剖特点可分为上颈椎损伤(C0-2)和下颈椎损伤(C3-7和C7~T1);按照损伤机制可分为屈曲暴力、伸展暴力、垂直压缩暴力等多种损伤.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上颈椎失稳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外伤后上颈椎失稳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5月收治35例创伤性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齿状突骨折16例,寰枢椎脱位8例,Hangman骨折8例,Jefferson骨折3例.10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6例,D级4例.除7例采用颈椎牵引及支具固定外,齿状突中空螺钉固定术9例,经口前路松解+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例,C2-3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7例,Apofix寰枢椎后路固定+植骨融合7例,枕颈融合术3例,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头颈胸支具外固定3个月.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6~72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33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访骨折或植骨获愈合,未见内置入物断裂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枕颈融合术后伤口积液,经扩创及换药后8 d伤口愈合.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后路Apofix固定+异体髂骨块移植术后,异体髂骨块逐渐吸收,但无自觉症状.1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术后骨折移位,骨折畸形愈合,亦无神经症状.10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9例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Anderson Ⅰ、Ⅲ型齿状突骨折和Levine Ⅰ、Ⅱ型Hangman骨折经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可能减少融合节段,从而减少手术融合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作者:许建中;周强;何清义;代飞;张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腓骨长短肌腱鞘造影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影像学上客观的腓骨长短肌腱受压现象,探讨陈旧性跟骨骨折跟骨增宽引起跟骨外侧疼痛的原因.方法 对2006年5~11月15例波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及15例陈旧性跟骨骨折遗留跟骨外侧疼痛的患者进行腓骨长短肌腱鞘造影术.左侧18例,右侧12例,均为单侧骨折.双侧腓骨长短肌腱鞘同时造影,然后用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进行踝关节正位、跟骨侧位和跟骨轴位X线片,再行螺旋CT二维测量和三维成像观察,并与对侧正常跟骨比较.结果 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跟骨增宽和腓骨长短肌腱鞘受压现象.当跟骨增宽小于3 am时,造影剂可以通过;当跟骨增宽大于3 ma时,造影剂通过受阻,腓骨长短肌腱鞘即出现受压现象.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增宽超过3 mm以上即出现跟骨外侧疼痛.结论 陈旧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增宽对腓骨长短肌腱的压迫是引起跟骨外侧疼痛的原因.

    作者:李西成;张英泽;潘进社;樊新云;宋朝辉;王庆贤;陈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纪要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香港骨科医学会和中华骨科交流学会(台湾)联合主办、《健康报》社独家媒体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于2007年3月23~26日在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召开.

    作者:金丹;王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合聚消旋乳酸与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髓内钉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结合有聚消旋乳酸(PDLLA)与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生物涂层的髓内钉通过可持续释放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48只兔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普通克氏针及按一定比例结合有PDLLA与rhBMP-2(500μg:10 mg)的克氏针作为髓内钉固定骨折,在术后4、8周分别行X线评分、DEXA测量骨密度、三点弯曲试验测量大应力与负荷、组织学观察骨折部位的成骨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选择12只家兔观察结合PDLLA与rhBMP-2的髓内钉的异物反应情况;进一步对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48 h、1周、2周、4周、8周髓内钉表面的生物涂层进行定量分析,通过ELISA法测量相应时间涂层中rhBMP-2的含量,以了解其降解程度.结果 术后4、8周时,X线评分证明实验组中骨膜增生、骨痂生长及骨小梁塑形情况明显强于对照组;DEXA测量实验组中在骨折局部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量实验组的大负荷与应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骨折周围成骨更明显、骨膜反应更强烈,不同时间段的组织标本中均未见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在置入髓内钉的过程中涂层表面存在一定的磨损(7.60%±4.64%),术后24 h~1周生物涂层内rhBMP-2的降解为迅速(从73.48%±1.16%降到29.35%±6.89%),之后在低水平渐趋稳定.结论 将给合有PDLLA与rhBMP-2的髓内钉应用于动物骨折模型中,可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对动物不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鲁谊;吕厚山;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L4椎体Ⅴ度旋转脱位一例报告

    患者 女性,48岁,因腰部外伤后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30 h,以L4椎体Ⅴ度脱位伴不全瘫由外院转入.患者于蹲位被一辆汽车自后方撞伤腰部,当时神志清醒,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站立行走,被送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影像学检查并导尿后转入我院.

    作者:唐树杰;夏群;韩岳;金鸿宾;王志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盆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 总结2001年6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23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 223例患者中,男13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59∶1.年龄为3~93岁,20~39岁占57.4%.主要致伤原因:交通伤156例(70.0%),高处坠落伤48例(21.5%),重物砸伤11例(4.9%).直接入院患者85例,转院患者138例.Tile分型:A型109例,B型53例,C型61例.89.7%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损伤,其中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下腹部及会阴器官损伤、肋骨骨折及肺挫伤、颅脑伤及颅骨骨折、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收住于近20个科室,发生休克26例,骨盆手术31例,死亡3例.结论 骨盆骨折以男性青壮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极高,易发生休克.加强创伤救治培训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可减少骨盆骨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王瑞金;王钢;任义军;梅良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足母)趾籽骨骨折的治疗体会

    (足母)趾籽骨骨折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足踝外科的设立与计算机放射线摄影(computered radiography,CR)、CT检查的应用提高了其诊断率[1-3].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6例趾籽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许俊岭;王红玉;韩广普;石国君;李运美;李国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占肩胛带骨折的44%.锁骨骨折中76%为锁骨中段1/3骨折.Robinson[1]报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为29.3/100 000,其中69.2%位于中段;而Nordqvist和Petersson[2]报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男性为86/100 000,女性为44/100 000,其中3/4位于中段.

    作者:王蕾;罗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骨科研究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是跟骨骼肌肉系统相关的研究都与骨科临床有直接关系.若以研究类型和使用工具来区分,骨科研究基本上包括人体或体内实验、体外实验、计算器模拟工具及临床随访资料等研究类型(图1),各类型又分为各个主题及方法.

    作者:郑诚功;魏鸿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双目三维测量装置的应用

    目的 通过制备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及成熟的加载测量装置,以进行有关肱骨近端人工关节置换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采集新鲜成人肩关节尸体标本8对16具,应用截骨的方法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对其进行人工假体重建,并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设计并制作模型加载装置及光学测量装置.测定在肩关节处于不同运动角度时,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骺端的位移情况.检验整套装置是否具有稳定的可重复性.结果 成功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各个标本在肩关节运动至各个不同角度时,多次重复相同的肩关节运动,其大结节的位移值基本一致或相差很小.检测中发现大结节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移位,在个别标本中甚至超过20 mm.结论 本试验所设计的加载及测量方式可成功模拟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在进行被动活动的过程中,大结节所受的生物力学作用及在此作用下大结节的位移情况.现有的针对人工肱骨头置换的大结节固定方法,在术后即刻的关节被动活动中,仍可导致大结节相对骨干的明显位移.

    作者:朱以明;姜春岩;鲁谊;王满宜;荣国威;于柳平;姚学锋;孟利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和晚期活动的比较

    三个小型、近似随机对照实验的中度证据表明:①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和晚期活动组间比较,踝关节功能评分无差异.②在晚期活动组中,静脉血栓发生率轻度增加,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③早期活动者感染和其它并发症发生率轻度增加.

    作者:Joseph R Dettori;David L Helfet;杜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开放性骨折一期处理原则

    开放性骨折的特点与分类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在于暴力作用导致骨折并存在伤口,使骨折端及其周围软组织与皮肤或粘膜外界空气相通.轻者如间接暴力所致的由内向外的开放性骨折,重者如直接暴力所致的由外向内的开放性骨折.与上肢相比,下肢开放性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无论是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还是骨骼硬组织的损伤程度即伤情趋于愈来愈严重,尤其是常见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损伤后肌腱及粘连组织中五种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五种生长因子在肌腱及粘连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别.方法 取20只Leghorn鸡,制作肌腱损伤粘连模型,术后8周分别取损伤部位肌腱及粘连组织,提取mRNA,进行RT-PCR反应和电泳.对电泳上基因表达条带做密度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FGF、IGF-1和TGF-β基因在粘连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O.29±0.06,0.51±0.14和0.27±0.04,在肌腱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13,3.14±0.86和9.02±0.68.此三种生长因子基因在修复肌腱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大于粘连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B和VEGF基因仅在粘连组织中有部分样本表达,且表达量很少.结论 bFGF、IGF-1和TGF-β基因在损伤后的肌腱组织中的表达强于粘连组织,PDGF-B和VEGF基因仅在粘连组织中有微弱表达.

    作者:柯尊山;汤锦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损之一.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其发病的平均年龄更高、患者全身状况更差,因此预后也较差[1].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经历了从非手术治疗到内固定手术治疗,再到现在颇有争议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方法的选择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当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治疗取代保守治疗已成为广大医生的共识.

    作者:刘璠;周振宇;董红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带蒂足背皮瓣转移修复踝周皮肤缺损

    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血运差、皮下组织少,踝周皮肤损伤后易形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治疗比较困难,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1979年1月~2006年10月,我们采用带蒂足背皮瓣转移修复18例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或慢性溃疡创面患者,疗效良好.

    作者:刘建寅;郭强;李庆泰;王洪业;王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肘关节毁损二期人工肘关节置换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39岁,2005年4月20日工作时被钢胚砸伤右肘部,致右肘部流血、剧痛、畸形、活动受限.送当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截肢,患者拒绝,经简单包扎伤口,6 h后转入我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肘关节外后侧有一个4 cm×10 cm不规则开放伤口,前侧皮肤尚完整,前臂接近离断,伤口深达骨骼,伤口周围软组织严重捻挫,肱三头肌下1/3段毁损,远侧肢端血液循环及感觉良好.摄X线片示尺桡骨近端及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图1a),急诊清创,予钢板固定肱骨,张力带固定尺骨,克氏针固定桡骨,缝合伤口(图1b).

    作者:周康;温志刚;冯平东;李习文;詹国强;陈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去细胞神经种植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与去细胞神经体外结合培养的方法.方法 从成年F344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DSCs,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转染ADSCs.采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去除大鼠坐骨神经中的细胞成分,将转染GFP的ADSCs通过微注射方法注入去细胞神经.用HE染色、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萃取及细胞种植后ADSCs的生长情况.结果 Ad-GFP转染后,约85%的ADSCs可激发出绿色荧光.化学萃取可有效去除神经纤维中的细胞,ADSCs可在去细胞神经内生长并迁移.结论 ADSCs通过微注射方法注入去细胞神经而构建的复合体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江丽;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梁英杰;牛晓锋;赖英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分析

    由于跟骨呈不规则形状,其关节面有跟距、跟骰关节,故跟骨骨折的类型差异很大.以往大部分跟骨骨折都选择保守治疗,但随着各种类型跟骨钢板的推广应用,目前倾向于手术治疗[1].1994年7月~2003年3月,我院共收治58例66足跟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者之间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擎东;严旭;李博;欧阳跃平;刘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磷酸钙骨水泥的临床应用进展

    1985年,Brown和Chow[1]首次以磷酸四钙和磷酸氢钙为原料研制出了磷酸钙生物活性骨水泥,从此拉开了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研究的序幕.CPC又称羟基磷灰石骨水泥(hydroxyapatite cement,HAC),是一类以磷酸钙盐为主要成分,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自固化能力、降解活性及成骨活性的无机材料,是一种良好的骨折内固定和骨填充修复材料,其固化时间为15~30 min.

    作者:骆华松;徐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生物活性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应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单侧和双侧球囊扩张注射生物活性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C)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修复能力.方法 从2具新鲜冰冻人脊柱标本中分离14个椎体(T8~L5),随机分为单侧组(单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和双侧组(双侧球囊扩张注射SrHAC),每组7个椎体.测量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高度后,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出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原始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测量椎体骨折后的刚度.在C型臂X线机下手术,术中控制球囊扩张的体积均为3.00 mL,术后测量各椎体的高度、强度和刚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刚度和原始强度.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椎体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手术前、后的改变,其中椎体中线两侧高度差在手术前、后的改变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椎体的骨密度、原始强度和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椎体的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均减少,刚度较原始刚度降低.单侧组平均注入3.07 mL SrHAC,双侧组平均注入5.82 mLSrHAC.术后椎体各部位的高度均有所增加,但未能恢复到原始高度水平.术后两组椎体中线两侧的高度及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强化后的刚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双侧组较单侧组刚度修复效果好.结论 单侧或双侧注射SrHAC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修复骨折椎体模型的高度和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邝冠明;刘辉;郑召民;董智勇;吕维加;李朝阳;吕游;陈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