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含有胶原的聚丙烯酸交酯(PGA)为载体,运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同时复合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进行体外构建的可行性.方法 不含胶原的和含有20%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合成后负载bFGF,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运载系统中bFGF的释放动力学,观察释放后的bFGF对增殖的影响,从而推测该运载系统可否固定bFGF;同时建立bFGF+hBMSCs+载体的复合体,对该构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测定其中DNA总量和H3胸腺嘧啶核苷的吸收情况,了解构件中细胞的增殖情况,证实其bFGF存在活性.结果 不含有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有明显的突发释放现象;而含20%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的突发释放较弱.前种运载系统的释放液可以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而后者的释放液对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含有胶原+bFGF的构件中细胞增殖较快,在体外培养2周后检测出较多的DNA含量.结论 含有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可以用于固定和运载bFGF,并保持其活性.因子+hBMSCs+载体的模式为骨组织工程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齐欣;刘长剑;徐峰;刘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对13例15个椎体发生骨不愈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入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由球囊扩张所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通过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来评估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5个月,平均24.7个月.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即刻明显减轻或消失,1~2 d后下地活动.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1.5%,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4分降至2.1分.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恢复脊柱序列,是治疗椎体骨不愈合的较好微创方法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孟斌;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关节疾患.然而很多骨科医生对此病的治疗欠系统和规范.为此,我们根据经典和权威文献编写此教程,介绍目前国际上网球肘治疗的规范,为国内同道治疗该病提供借鉴.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相关参数和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3月将34例同期双膝TKA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需要松解的比例.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内侧髋旁入路比较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0±29.8)mL vs.(368.0±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 vs.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1.8±0.3)d vs.(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 vs.(7.1±1.2)d,P<0.01],术后45 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 vs.(98°±12°),P<0.05].结论 因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TKA后功能恢复早期,比内侧髌旁入路更具有优势.
作者:符培亮;李晓华;吴宇黎;谢庆云;孙久一;吴海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传统的治疗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方法包括自体、同种异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清除,甚至关节假体置换等,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供区继发性受损、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及金属假体松动等不足,并且长期疗效不理想.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现就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文献,对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的有关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王双利;查振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发生率较高,新鲜的断裂伤可直接缝合修复,而陈旧性断裂因变性萎缩需要手术重建,其中自体髌腱中1/3重建ACL因取材方便、重建韧带强度高、安全可靠,已成为重建的常规手术[1].
作者:张成进;刘勇;李忠;劳克诚;刘雪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头骨折又称为Pipkin[1]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这种骨折并不少见,由于股骨头、颈部血供贫乏,而且骨折部位较深,关节内骨折的骨块较难复位和固定,给治疗带来困难.
作者:刘谟震;高春林;汤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9月,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并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结果 Stephens-Sanders分型Ⅰ型组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母)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Ⅱ型组除第3、4、5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结论 足底压力分析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力学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作者:陈雁西;俞光荣;王明鑫;杨云峰;周家钤;袁峰;黄四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影像学探讨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的体内降解和成骨性能.方法 制备兔股骨髁10 mm×5 mm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将自行研制的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颗粒制备成与缺损大小相同的圆柱状试件并植入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钼靶照相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逐渐降解,被自体骨爬行替代,12周时骨缺损部位大部分被新生骨取代,X线密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接近.结论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修复包容性骨缺损具有优良的降解和成骨性能.
作者:毛克亚;王岩;侯喜君;梁茂华;王继芳;陈大福;李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对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学特性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抗压缩强度相似,但其断裂韧度却高于PMMA骨水泥;在体研究表明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能与骨形成骨性融合,其与骨界面的剪切力明显大于PMMA骨水泥.结论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潜力.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1]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王海强;韩一生;王志刚;吴子祥;朱庆生;魏义勇;李善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 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Ⅱ+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