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该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方法 常规复苏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碱性磷酸酶(ALP)偶氮偶联法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将其与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结果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经培养后能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能分泌胶原基质和ALP,经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及ALP偶氮偶联法染色呈强阳性;并能够形成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呈阳性;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并能正常分化、增殖和成熟,分泌大量胶原基质和钙结节.结论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其与骨支架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含有胶原的聚丙烯酸交酯(PGA)为载体,运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同时复合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进行体外构建的可行性.方法 不含胶原的和含有20%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合成后负载bFGF,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运载系统中bFGF的释放动力学,观察释放后的bFGF对增殖的影响,从而推测该运载系统可否固定bFGF;同时建立bFGF+hBMSCs+载体的复合体,对该构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测定其中DNA总量和H3胸腺嘧啶核苷的吸收情况,了解构件中细胞的增殖情况,证实其bFGF存在活性.结果 不含有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有明显的突发释放现象;而含20%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的突发释放较弱.前种运载系统的释放液可以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而后者的释放液对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含有胶原+bFGF的构件中细胞增殖较快,在体外培养2周后检测出较多的DNA含量.结论 含有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可以用于固定和运载bFGF,并保持其活性.因子+hBMSCs+载体的模式为骨组织工程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齐欣;刘长剑;徐峰;刘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 手术切口长7.8~10.5 cm,平均8.8 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1.6°,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50°范围内.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作者:郭晓忠;窦宝信;刘庆;黄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头骨折又称为Pipkin[1]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这种骨折并不少见,由于股骨头、颈部血供贫乏,而且骨折部位较深,关节内骨折的骨块较难复位和固定,给治疗带来困难.
作者:刘谟震;高春林;汤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早期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地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明显增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肝肾血管和胃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致心肌供氧/耗氧比失常,还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的能力下降,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妨碍术后功能锻炼,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对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学特性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抗压缩强度相似,但其断裂韧度却高于PMMA骨水泥;在体研究表明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能与骨形成骨性融合,其与骨界面的剪切力明显大于PMMA骨水泥.结论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潜力.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一、使用指征围关节锁定钢板系统可以用于截骨或骨折处做暂时内固定及稳定作用,具体用于:①粉碎性骨折,②髁上骨折,③髁部关节内外骨折,④骨质稀少区的骨折,⑤骨不连接,⑥骨错误连接.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对13例15个椎体发生骨不愈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入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由球囊扩张所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通过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来评估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5个月,平均24.7个月.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即刻明显减轻或消失,1~2 d后下地活动.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1.5%,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4分降至2.1分.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恢复脊柱序列,是治疗椎体骨不愈合的较好微创方法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孟斌;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