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计算机辅助下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郭晓忠;窦宝信;刘庆;黄野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骨性关节炎, 股骨头坏死
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 手术切口长7.8~10.5 cm,平均8.8 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1.6°,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50°范围内.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锶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研究

    目的 探讨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对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学特性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抗压缩强度相似,但其断裂韧度却高于PMMA骨水泥;在体研究表明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能与骨形成骨性融合,其与骨界面的剪切力明显大于PMMA骨水泥.结论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潜力.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表面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复合的细胞假体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alcein-AM/PI染色、CCK-8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可促进BMSCs的黏附,并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提高神经元分化比例.结论 BMSCs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材料表面可良好的增殖及黏附,并可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作者: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

    传统的治疗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方法包括自体、同种异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清除,甚至关节假体置换等,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供区继发性受损、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及金属假体松动等不足,并且长期疗效不理想.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现就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文献,对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的有关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王双利;查振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目的 制备胶原蛋白-明胶神经支架材料(CG材料)并研究其在修复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中的疗效.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轴向微管结构的神经支架材料,用其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16周分别行透射电镜,S-100、β-tubulin classⅢ、NF160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生理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 制备的材料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术后16周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结论 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孟浩;罗卓荆;王亮;冯林杰;兰丽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病因分析及治疗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与产时母子情况及处理者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因牵引和分娩时操作不当引起.

    作者:高云飞;陈滨;张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浮肘损伤的手术治疗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研究

    股骨头骨折又称为Pipkin[1]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这种骨折并不少见,由于股骨头、颈部血供贫乏,而且骨折部位较深,关节内骨折的骨块较难复位和固定,给治疗带来困难.

    作者:刘谟震;高春林;汤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对13例15个椎体发生骨不愈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入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由球囊扩张所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通过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来评估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5个月,平均24.7个月.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即刻明显减轻或消失,1~2 d后下地活动.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1.5%,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4分降至2.1分.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恢复脊柱序列,是治疗椎体骨不愈合的较好微创方法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孟斌;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足底压力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9月,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并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结果 Stephens-Sanders分型Ⅰ型组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母)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Ⅱ型组除第3、4、5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结论 足底压力分析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力学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作者:陈雁西;俞光荣;王明鑫;杨云峰;周家钤;袁峰;黄四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 通过影像学探讨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的体内降解和成骨性能.方法 制备兔股骨髁10 mm×5 mm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将自行研制的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颗粒制备成与缺损大小相同的圆柱状试件并植入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钼靶照相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逐渐降解,被自体骨爬行替代,12周时骨缺损部位大部分被新生骨取代,X线密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接近.结论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修复包容性骨缺损具有优良的降解和成骨性能.

    作者:毛克亚;王岩;侯喜君;梁茂华;王继芳;陈大福;李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组织工程快速成型支架改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2月采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15例,骨折部位:肱骨中段骨折9例,中下段骨折4例,多段骨折2例.根据AO分型:A2型3例,A3型6例;B1型3例,B2型2例;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 d(平均3.9 d).13例采用闭合复位、2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顺行插入可膨胀髓内钉固定.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6周).13例患者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90°).根据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疼痛程度,采用Neer临床与放射进行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结论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能有效地维持骨折段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固定肱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唐明杰;喻鑫罡;曾炳芳;孙玉强;于晓雯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双侧距骨颈骨折及距骨体脱位伴内外踝骨折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18岁,因双踝部外伤致肿痛、畸形伴活动障碍半小时入院.患者半小时前乘坐的公交车爆胎,车体瞬间剧烈震动,冲击双侧足底导致双踝受伤.

    作者:徐晓阳;李秀山;刘小峰;曲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胸腰段爆裂骨折椎管的自发重建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 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Ⅱ+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1]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王海强;韩一生;王志刚;吴子祥;朱庆生;魏义勇;李善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的应用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地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明显增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肝肾血管和胃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致心肌供氧/耗氧比失常,还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的能力下降,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妨碍术后功能锻炼,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硫酸钙骨水泥降解成骨性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对硫酸钙骨水泥(CSC)、磷酸钙骨水泥(CPC)及同种异体骨三种常用骨替代材料成骨性能的比较,研究CSC在兔松质骨内降解成骨的性能.方法 16只成年白兔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CPC,B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同种异体骨;采用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不同时间点(2、6、10、16周)观察和评价上述移植物在松质骨内的吸收降解和成骨情况.结果 CSC置入6周被部分吸收,10周时完全吸收,新骨生成;CPC吸收速度缓慢,至植入体内16周时仅小部分被吸收;部分同种异体骨植骨区域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 CSC生物相容性较好,植入兔松质骨后的吸收速度快于CPC,生物降解与新骨生成同步进行,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作者:姜星杰;吴小涛;张绍东;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