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关节疾患.然而很多骨科医生对此病的治疗欠系统和规范.为此,我们根据经典和权威文献编写此教程,介绍目前国际上网球肘治疗的规范,为国内同道治疗该病提供借鉴.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传统的治疗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方法包括自体、同种异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清除,甚至关节假体置换等,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供区继发性受损、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及金属假体松动等不足,并且长期疗效不理想.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现就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文献,对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的有关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王双利;查振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Ⅰ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o~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Ⅰ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 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 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作者: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制备胶原蛋白-明胶神经支架材料(CG材料)并研究其在修复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中的疗效.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轴向微管结构的神经支架材料,用其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16周分别行透射电镜,S-100、β-tubulin classⅢ、NF160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生理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 制备的材料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术后16周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结论 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孟浩;罗卓荆;王亮;冯林杰;兰丽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早期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地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明显增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肝肾血管和胃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致心肌供氧/耗氧比失常,还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的能力下降,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妨碍术后功能锻炼,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 手术切口长7.8~10.5 cm,平均8.8 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1.6°,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50°范围内.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作者:郭晓忠;窦宝信;刘庆;黄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与产时母子情况及处理者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因牵引和分娩时操作不当引起.
作者:高云飞;陈滨;张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1]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王海强;韩一生;王志刚;吴子祥;朱庆生;魏义勇;李善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复合的细胞假体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alcein-AM/PI染色、CCK-8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可促进BMSCs的黏附,并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提高神经元分化比例.结论 BMSCs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材料表面可良好的增殖及黏附,并可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作者: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 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Ⅱ+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