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郭艾
目的 探讨以含有胶原的聚丙烯酸交酯(PGA)为载体,运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同时复合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进行体外构建的可行性.方法 不含胶原的和含有20%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合成后负载bFGF,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运载系统中bFGF的释放动力学,观察释放后的bFGF对增殖的影响,从而推测该运载系统可否固定bFGF;同时建立bFGF+hBMSCs+载体的复合体,对该构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测定其中DNA总量和H3胸腺嘧啶核苷的吸收情况,了解构件中细胞的增殖情况,证实其bFGF存在活性.结果 不含有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有明显的突发释放现象;而含20%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的突发释放较弱.前种运载系统的释放液可以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而后者的释放液对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含有胶原+bFGF的构件中细胞增殖较快,在体外培养2周后检测出较多的DNA含量.结论 含有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可以用于固定和运载bFGF,并保持其活性.因子+hBMSCs+载体的模式为骨组织工程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齐欣;刘长剑;徐峰;刘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硫酸钙骨水泥(CSC)、磷酸钙骨水泥(CPC)及同种异体骨三种常用骨替代材料成骨性能的比较,研究CSC在兔松质骨内降解成骨的性能.方法 16只成年白兔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CPC,B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同种异体骨;采用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不同时间点(2、6、10、16周)观察和评价上述移植物在松质骨内的吸收降解和成骨情况.结果 CSC置入6周被部分吸收,10周时完全吸收,新骨生成;CPC吸收速度缓慢,至植入体内16周时仅小部分被吸收;部分同种异体骨植骨区域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 CSC生物相容性较好,植入兔松质骨后的吸收速度快于CPC,生物降解与新骨生成同步进行,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作者:姜星杰;吴小涛;张绍东;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与产时母子情况及处理者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因牵引和分娩时操作不当引起.
作者:高云飞;陈滨;张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该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方法 常规复苏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碱性磷酸酶(ALP)偶氮偶联法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将其与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结果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经培养后能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能分泌胶原基质和ALP,经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及ALP偶氮偶联法染色呈强阳性;并能够形成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呈阳性;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并能正常分化、增殖和成熟,分泌大量胶原基质和钙结节.结论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其与骨支架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相关参数和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3月将34例同期双膝TKA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需要松解的比例.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内侧髋旁入路比较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0±29.8)mL vs.(368.0±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 vs.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1.8±0.3)d vs.(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 vs.(7.1±1.2)d,P<0.01],术后45 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 vs.(98°±12°),P<0.05].结论 因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TKA后功能恢复早期,比内侧髌旁入路更具有优势.
作者:符培亮;李晓华;吴宇黎;谢庆云;孙久一;吴海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1]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王海强;韩一生;王志刚;吴子祥;朱庆生;魏义勇;李善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对13例15个椎体发生骨不愈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入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由球囊扩张所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通过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来评估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5个月,平均24.7个月.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即刻明显减轻或消失,1~2 d后下地活动.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1.5%,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4分降至2.1分.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恢复脊柱序列,是治疗椎体骨不愈合的较好微创方法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孟斌;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传统的治疗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方法包括自体、同种异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清除,甚至关节假体置换等,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供区继发性受损、免疫排斥、疾病传播及金属假体松动等不足,并且长期疗效不理想.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现就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文献,对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的有关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王双利;查振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患者 男性,18岁,因双踝部外伤致肿痛、畸形伴活动障碍半小时入院.患者半小时前乘坐的公交车爆胎,车体瞬间剧烈震动,冲击双侧足底导致双踝受伤.
作者:徐晓阳;李秀山;刘小峰;曲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Ⅰ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o~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Ⅰ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 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 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作者: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早期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地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明显增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肝肾血管和胃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致心肌供氧/耗氧比失常,还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的能力下降,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妨碍术后功能锻炼,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制备胶原蛋白-明胶神经支架材料(CG材料)并研究其在修复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中的疗效.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轴向微管结构的神经支架材料,用其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16周分别行透射电镜,S-100、β-tubulin classⅢ、NF160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生理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 制备的材料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术后16周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结论 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孟浩;罗卓荆;王亮;冯林杰;兰丽锋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