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与产时母子情况及处理者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因牵引和分娩时操作不当引起.
作者:高云飞;陈滨;张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IFNSF)于1953年由Dalaney和Street首次报告[1]以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处理的复杂性及挑战性,日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我们总结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20例IFNSF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王海强;韩一生;王志刚;吴子祥;朱庆生;魏义勇;李善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对13例15个椎体发生骨不愈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入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由球囊扩张所形成的椎体内空腔.通过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来评估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5个月,平均24.7个月.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即刻明显减轻或消失,1~2 d后下地活动.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1.5%,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4分降至2.1分.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恢复脊柱序列,是治疗椎体骨不愈合的较好微创方法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牛国旗;周军;孟斌;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含有胶原的聚丙烯酸交酯(PGA)为载体,运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同时复合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进行体外构建的可行性.方法 不含胶原的和含有20%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合成后负载bFGF,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运载系统中bFGF的释放动力学,观察释放后的bFGF对增殖的影响,从而推测该运载系统可否固定bFGF;同时建立bFGF+hBMSCs+载体的复合体,对该构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测定其中DNA总量和H3胸腺嘧啶核苷的吸收情况,了解构件中细胞的增殖情况,证实其bFGF存在活性.结果 不含有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有明显的突发释放现象;而含20%胶原的运载系统中,bFGF的突发释放较弱.前种运载系统的释放液可以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而后者的释放液对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含有胶原+bFGF的构件中细胞增殖较快,在体外培养2周后检测出较多的DNA含量.结论 含有胶原的PGA运载系统可以用于固定和运载bFGF,并保持其活性.因子+hBMSCs+载体的模式为骨组织工程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齐欣;刘长剑;徐峰;刘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 手术切口长7.8~10.5 cm,平均8.8 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1.6°,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50°范围内.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作者:郭晓忠;窦宝信;刘庆;黄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关节疾患.然而很多骨科医生对此病的治疗欠系统和规范.为此,我们根据经典和权威文献编写此教程,介绍目前国际上网球肘治疗的规范,为国内同道治疗该病提供借鉴.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术后早期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地使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明显增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肝肾血管和胃肠血管收缩、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致心肌供氧/耗氧比失常,还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的能力下降,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妨碍术后功能锻炼,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杨林;郭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 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Ⅱ+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复合的细胞假体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alcein-AM/PI染色、CCK-8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可促进BMSCs的黏附,并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提高神经元分化比例.结论 BMSCs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材料表面可良好的增殖及黏附,并可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作者: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该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方法 常规复苏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碱性磷酸酶(ALP)偶氮偶联法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将其与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结果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经培养后能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能分泌胶原基质和ALP,经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及ALP偶氮偶联法染色呈强阳性;并能够形成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呈阳性;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并能正常分化、增殖和成熟,分泌大量胶原基质和钙结节.结论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其与骨支架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一、使用指征围关节锁定钢板系统可以用于截骨或骨折处做暂时内固定及稳定作用,具体用于:①粉碎性骨折,②髁上骨折,③髁部关节内外骨折,④骨质稀少区的骨折,⑤骨不连接,⑥骨错误连接.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对于开放性骨折Ⅰ期或延迟闭合创口所伴随的感染或骨不愈合的发生率,三项有关的回顾性群组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一项有关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研究表明,Ⅱ期延迟闭合创口与Ⅰ期闭合相比较,其骨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但此结果与另外两项研究结果迥异.
作者:Mohit Bhandari;Joseph R Dettori;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制备胶原蛋白-明胶神经支架材料(CG材料)并研究其在修复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中的疗效.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明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轴向微管结构的神经支架材料,用其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16周分别行透射电镜,S-100、β-tubulin classⅢ、NF160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电生理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 制备的材料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术后16周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再生神经纤维,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结论 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能够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孟浩;罗卓荆;王亮;冯林杰;兰丽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发生率较高,新鲜的断裂伤可直接缝合修复,而陈旧性断裂因变性萎缩需要手术重建,其中自体髌腱中1/3重建ACL因取材方便、重建韧带强度高、安全可靠,已成为重建的常规手术[1].
作者:张成进;刘勇;李忠;劳克诚;刘雪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头骨折又称为Pipkin[1]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这种骨折并不少见,由于股骨头、颈部血供贫乏,而且骨折部位较深,关节内骨折的骨块较难复位和固定,给治疗带来困难.
作者:刘谟震;高春林;汤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