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科技前沿

关键词:
摘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的应用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生物材料与创伤骨科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其与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该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方法 常规复苏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碱性磷酸酶(ALP)偶氮偶联法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将其与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结果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经培养后能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能分泌胶原基质和ALP,经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及ALP偶氮偶联法染色呈强阳性;并能够形成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呈阳性;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并能正常分化、增殖和成熟,分泌大量胶原基质和钙结节.结论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其与骨支架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开放性骨折创口Ⅰ期或延迟闭合时感染及骨不愈合的发生率

    对于开放性骨折Ⅰ期或延迟闭合创口所伴随的感染或骨不愈合的发生率,三项有关的回顾性群组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一项有关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研究表明,Ⅱ期延迟闭合创口与Ⅰ期闭合相比较,其骨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但此结果与另外两项研究结果迥异.

    作者:Mohit Bhandari;Joseph R Dettori;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科巡礼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研究

    股骨头骨折又称为Pipkin[1]骨折.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这种骨折并不少见,由于股骨头、颈部血供贫乏,而且骨折部位较深,关节内骨折的骨块较难复位和固定,给治疗带来困难.

    作者:刘谟震;高春林;汤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围关节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手术技术(一)

    一、使用指征围关节锁定钢板系统可以用于截骨或骨折处做暂时内固定及稳定作用,具体用于:①粉碎性骨折,②髁上骨折,③髁部关节内外骨折,④骨质稀少区的骨折,⑤骨不连接,⑥骨错误连接.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Ⅰ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o~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Ⅰ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 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 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作者: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组织工程快速成型支架改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磷酸三钙(PLGA/β-TCP)作为快速成型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特性及细胞与材料复合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与材料复合后的繁殖与分化能力分别使用细胞计数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对亲水性、细胞增殖能力及碱性磷酸酶测定证实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较单纯材料其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三维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庞龙;胡蕴玉;颜永年;刘利;熊卓;魏义勇;白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足底压力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2005年2月~2006年9月,26例陈旧性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Stephens-Sanders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6例;既往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疗12例,未曾规范治疗14例.应用F-scanMobile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足底峰值压力测量.根据骨折分型分组计算并分析患者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布差异.结果 Stephens-Sanders分型Ⅰ型组患者健足与患足7个足底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除中足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母)趾、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Ⅱ型组除第3、4、5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2跖骨头负重增加,足跟部负重减少;在Ⅲ型组内,除第2跖骨头外,其他解剖区域压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足母)趾、第1跖骨头、中足负重增加,第3、4、5跖骨头及足跟部负重减少.结论 足底压力分析可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力学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的量化理论依据.

    作者:陈雁西;俞光荣;王明鑫;杨云峰;周家钤;袁峰;黄四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锶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研究

    目的 探讨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对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学特性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抗压缩强度相似,但其断裂韧度却高于PMMA骨水泥;在体研究表明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能与骨形成骨性融合,其与骨界面的剪切力明显大于PMMA骨水泥.结论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潜力.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表面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复合的细胞假体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alcein-AM/PI染色、CCK-8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可促进BMSCs的黏附,并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提高神经元分化比例.结论 BMSCs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材料表面可良好的增殖及黏附,并可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作者: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2月采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15例,骨折部位:肱骨中段骨折9例,中下段骨折4例,多段骨折2例.根据AO分型:A2型3例,A3型6例;B1型3例,B2型2例;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 d(平均3.9 d).13例采用闭合复位、2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顺行插入可膨胀髓内钉固定.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6周).13例患者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90°).根据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疼痛程度,采用Neer临床与放射进行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结论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能有效地维持骨折段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是固定肱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唐明杰;喻鑫罡;曾炳芳;孙玉强;于晓雯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带血运的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发生率较高,新鲜的断裂伤可直接缝合修复,而陈旧性断裂因变性萎缩需要手术重建,其中自体髌腱中1/3重建ACL因取材方便、重建韧带强度高、安全可靠,已成为重建的常规手术[1].

    作者:张成进;刘勇;李忠;劳克诚;刘雪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 通过影像学探讨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的体内降解和成骨性能.方法 制备兔股骨髁10 mm×5 mm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将自行研制的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颗粒制备成与缺损大小相同的圆柱状试件并植入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钼靶照相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逐渐降解,被自体骨爬行替代,12周时骨缺损部位大部分被新生骨取代,X线密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接近.结论 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修复包容性骨缺损具有优良的降解和成骨性能.

    作者:毛克亚;王岩;侯喜君;梁茂华;王继芳;陈大福;李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双侧距骨颈骨折及距骨体脱位伴内外踝骨折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18岁,因双踝部外伤致肿痛、畸形伴活动障碍半小时入院.患者半小时前乘坐的公交车爆胎,车体瞬间剧烈震动,冲击双侧足底导致双踝受伤.

    作者:徐晓阳;李秀山;刘小峰;曲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计算机辅助下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下(导航)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3~12月对连续无选择病例22例30髋在计算机辅助下行MIS-THA,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及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结果 手术切口长7.8~10.5 cm,平均8.8 cm.术后X线片示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1.6°,仅1例为54°,其余均在30°~50°范围内.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MIS-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的更精确,减少变异性.

    作者:郭晓忠;窦宝信;刘庆;黄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浮肘损伤的手术治疗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双叶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骨外露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