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接骨板修复骨折的研究

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乳酸, 骨折愈合, 骨折固定术, 内, 药物载体
摘要: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其与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转染特异性报导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观察该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方法 常规复苏培养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碱性磷酸酶(ALP)偶氮偶联法染色、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并将其与纳米磷酸钙复合骨支架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结果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的前成骨细胞株OCT1细胞经培养后能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能分泌胶原基质和ALP,经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染色及ALP偶氮偶联法染色呈强阳性;并能够形成矿化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四环素法染色呈阳性;该转基因成骨细胞在骨支架材料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黏附性,并能正常分化、增殖和成熟,分泌大量胶原基质和钙结节.结论 转染12×SBE-OC-Luc报导基因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其与骨支架材料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德志;程少丹;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带血运的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发生率较高,新鲜的断裂伤可直接缝合修复,而陈旧性断裂因变性萎缩需要手术重建,其中自体髌腱中1/3重建ACL因取材方便、重建韧带强度高、安全可靠,已成为重建的常规手术[1].

    作者:张成进;刘勇;李忠;劳克诚;刘雪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表面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复合的细胞假体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进行自组装,用透射电镜检测.将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与BMSCs复合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alcein-AM/PI染色、CCK-8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黏附及向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IKVAV多肽可成功自组装成纳米纤维凝胶,其与BMSCs复合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活细胞数达90%以上,IKVAV多肽对BMSCs增殖没有影响,可促进BMSCs的黏附,并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提高神经元分化比例.结论 BMSCs在IKVAV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材料表面可良好的增殖及黏附,并可提高其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作者:吴斌;吴永超;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科巡礼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胸腰段爆裂骨折椎管的自发重建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 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Ⅱ+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孙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生物材料与创伤骨科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网球肘的诊断与治疗

    网球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关节疾患.然而很多骨科医生对此病的治疗欠系统和规范.为此,我们根据经典和权威文献编写此教程,介绍目前国际上网球肘治疗的规范,为国内同道治疗该病提供借鉴.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病因分析及治疗

    新生儿产伤性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与产时母子情况及处理者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因牵引和分娩时操作不当引起.

    作者:高云飞;陈滨;张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Ⅰ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o~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Ⅰ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 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 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作者: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开放性骨折创口Ⅰ期或延迟闭合时感染及骨不愈合的发生率

    对于开放性骨折Ⅰ期或延迟闭合创口所伴随的感染或骨不愈合的发生率,三项有关的回顾性群组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一项有关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研究表明,Ⅱ期延迟闭合创口与Ⅰ期闭合相比较,其骨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但此结果与另外两项研究结果迥异.

    作者:Mohit Bhandari;Joseph R Dettori;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锶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研究

    目的 探讨锶羟基磷灰石(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对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的力学特性及其在体应用于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的生物学特性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抗压缩强度相似,但其断裂韧度却高于PMMA骨水泥;在体研究表明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能与骨形成骨性融合,其与骨界面的剪切力明显大于PMMA骨水泥.结论 Sr-HA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应用于髋关节置换的潜力.

    作者: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李朝阳;陆瓞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硫酸钙骨水泥降解成骨性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对硫酸钙骨水泥(CSC)、磷酸钙骨水泥(CPC)及同种异体骨三种常用骨替代材料成骨性能的比较,研究CSC在兔松质骨内降解成骨的性能.方法 16只成年白兔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CPC,B组兔的左、右侧髂骨内分别植入CSC、同种异体骨;采用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不同时间点(2、6、10、16周)观察和评价上述移植物在松质骨内的吸收降解和成骨情况.结果 CSC置入6周被部分吸收,10周时完全吸收,新骨生成;CPC吸收速度缓慢,至植入体内16周时仅小部分被吸收;部分同种异体骨植骨区域出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 CSC生物相容性较好,植入兔松质骨后的吸收速度快于CPC,生物降解与新骨生成同步进行,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作者:姜星杰;吴小涛;张绍东;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浮肘损伤的手术治疗

    浮肘损伤系指同侧肱骨干和尺桡骨干同时发生骨折使肘关节处于游离状态,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极度不稳定,处理棘手.对于浮肘损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肘关节[1].我科自1998年2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浮肘损伤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权;胡伯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接骨板修复骨折的研究

    目的 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王金武;郭尚春;孙贵新;谭瑞珍;赵炳辉;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双语在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的应用

    临床上手部多部位皮肤缺损尤其是多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许亚军[1-2]报告足背分叶皮瓣和小腿前踝上-足背串联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从1999年6月~2006年12月应用该皮瓣修复25例手部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报告如下.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刘鸣江;刘俊;吴攀峰;刘昌雄;夏小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双叶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骨外露

    足部血运较差,尤其是足趾受到外伤后容易造成趾骨、肌腱直接外露或皮肤挫伤后坏死而致后期趾骨、肌腱外露,修复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两个足趾同时趾骨外露,没有较好的办法修复.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