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FGF/BMP/AACB复合物修复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龚跃昆;彭吾训;李彪;刘劲松;李世和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异休脱抗原松质骨
摘要:目的制备bFGF/BMP/AACB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异体脱抗原松质骨(AACB),并将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制成bFGF/BMP/AACB复合物,植入通过液氮冷冻建立的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组织学染色、图像分析、血管免疫组化染色、X线能谱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手段观察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和炎症反应.A组(空白缺损组)术后12周缺损仍未愈合;B组(AACB组)虽然优于A组,但成骨作用不及C组(BMP/AACB组);而D组(bFGF/BMP/AACB组)成骨和成血管作用优于A、B、C组.早期(3、6周)甚至优于E组(自体骨组),后期(12周)的骨修复及骨改建效果与E组相当.结论bFGF/BMP/AACB复合物具有明显促进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再血管化及新骨形成的作用,可望成为新型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修复材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股骨头假体在位的同侧股骨干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张力带加压钢板加捆绑带内固定治疗人工股骨头假体在位的同侧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同侧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张力带加压钢板加捆绑带固定.其中骨折远端螺丝钉用常规方法行双侧皮质固定,因骨折近端髓腔内有人工假体和骨水泥柱占位,近端螺丝钉仅穿过单侧皮质,再加用捆绑带固定.结果术后4例随访5个月~2年,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4~19周.功能恢复满意,无假体松动、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张力带加压钢板加捆绑带内固定治疗人工股骨头假体在位的同侧股骨干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伟;侯春林;王诗波;钟贵彬;赵良瑜;肖海军;刘亚平;官士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bFGF/BMP/AACB复合物修复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备bFGF/BMP/AACB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异体脱抗原松质骨(AACB),并将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制成bFGF/BMP/AACB复合物,植入通过液氮冷冻建立的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组织学染色、图像分析、血管免疫组化染色、X线能谱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手段观察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和炎症反应.A组(空白缺损组)术后12周缺损仍未愈合;B组(AACB组)虽然优于A组,但成骨作用不及C组(BMP/AACB组);而D组(bFGF/BMP/AACB组)成骨和成血管作用优于A、B、C组.早期(3、6周)甚至优于E组(自体骨组),后期(12周)的骨修复及骨改建效果与E组相当.结论bFGF/BMP/AACB复合物具有明显促进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再血管化及新骨形成的作用,可望成为新型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修复材料.

    作者:龚跃昆;彭吾训;李彪;刘劲松;李世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肩胛骨盂、颈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肩胛骨盂、颈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3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的19例肩胛骨盂、颈部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4例,浮肩损伤1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8个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4.2%,无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盂、颈部骨折疗效满意;尤其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浮肩损伤,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康复,防止关节僵硬.

    作者:苏伟;赵劲民;杨志;丁晓飞;花奇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后手术处理的目标

    桡骨远端骨折占肢体创伤的14%,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处理棘手,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的处理则更加困难.过去,高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通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短缩和对线不良.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近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利用微创技术局部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如Norian SRS被证明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尽管终的影像学结果并没有明显改善.近各种类型的带锁螺钉和内植物迅速普及开来.这些内植物带有直接锁定钢板的螺钉,固定角度的螺栓,可以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今后需要手术处理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会越来越多,我们已经到了需要反思我们治疗这种常见损伤策略的时候了.

    作者:梁加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与腕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后腕关节不稳的转归及关节不稳对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2004年3月,临床随访124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和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X线片测量判断治疗前、后腕关节不稳的变化,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中发现有背侧偏移、掌侧偏移、背屈不稳(DISI)、掌屈不稳(VISI)和舟月分离五种腕关节不稳;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腕关节不稳发生率分别为58.1%、21.8%和22.6%;优良率为80.6%,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4.5%和75.0%.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后常可合并不同类型的腕关节不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纠正桡腕关节不稳,舟月分离性腕关节不稳很难被纠正,腕关节不稳定组的腕关节功能明显比腕关节稳定组差,桡腕关节的完整性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

    作者:顾伟民;陆耀刚;王子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药粒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缓释药粒,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L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复合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与纤维蛋白凝胶(FS)研制出一种可塑形LDDS,研究其抑菌作用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可塑形LDDS药粒有明显的抑菌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长达56 d,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54.3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49 d以上.结论可塑形抗感染nano-HA药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操作简便,可预塑成各种形状的特点,为治疗骨髓炎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永峰;靳安民;汤善华;王旭东;闵少雄;丁金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2003年4月,对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前路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失效原因,取出失效的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更换钉道,并置入新的内固定装置.术后4~6周后坐起或离床活动,配穿胸腰骶支具3个月.结果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椎管前方减压彻底,成角畸形明显矫正.随访1~2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或松动,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结论内固定安置不当或材质不佳、植骨融合欠佳、术后未配穿有效支具或过早负重是内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维波;王爱英;徐淑锋;陈晓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本文查阅了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文献,报告其重点内容,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新近的手术治疗进展.桡骨远端骨折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掌、背侧联合切口双侧内固定,掌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背侧Pi形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关节镜下治疗等,治疗效果都较满意.桡骨远端骨折有众多的亚型,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获得佳的疗效.

    作者:秦宏敏;许铁;刘凯;张轶;姚爱明;冯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26例胫骨平台骨折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结果268例患者得到了随访,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分别为: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复位不良7例,切口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4例,膝关节不稳l例.21例出现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分别为:术后高度丢失16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畸形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膝关节僵硬3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并发症与术前准备不足、固定选择不当、手术不熟练、植骨不妥及术后指导功能锻炼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作者:杜明奎;王秋根;纪方;张秋林;唐昊;陆晴友;汤旭日;汪方;吴剑宏;邓迎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节镜诊治关节内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

    Objective To diagnose and evaluate soft tissue injuries in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using arthroscopy. Methods Twenty young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Three AO C2 and 17 C3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After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 were treated by external fixation with limited internal fixation or open plate fixation.Results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injury was found in 18 patients (90%) . Most were isolated Palmer type 1D injuries (67 %). Scapho-lunate ligament injury was found in two patients: one partial tear (grade Ⅱ) and one complete tear (grade Ⅲ). Follow-ups ranged from 6 to 18 months. At the last follow-up, wrist function was excellent in one patient (6%), good in eight(44%) and fair in 11 (50%). Conclusion TFCC injuries are common in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while injuries to scapho-luuate ligament are uncommon.

    作者:梁加利;Paata Gudushauri;冯国强;Shew Ping Chow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固定方法及即刻固定强度.方法将15具标本分为3组,分别为1/3骨-髌韧带-骨(1/3 B-PT-B)挤压螺钉固定组,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和原始标本ACL组.对标本施行单轴拉伸,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分析.所有实验均在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WE-5A)上进行,用数字试应变仪(YJ-14)读取应变,用KG-101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测微仪测量位移.加载速率为1.4 mm/min,由于实验均为单轴拉伸试验,故载荷轴向、加载速率和加载等级三者均保持一致.从零加载至韧带撕裂、断裂时为止.达到极限强度过程须全面记录.结果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组强度、刚度均高于原始标本ACL组及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选用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ACL,术后替代物强度高,关节稳定性较好.

    作者:罗轶;彭永岳;陈伟兵;王以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B型2例,C型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9例分别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1例.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为45°,掌屈为54°,尺偏为88°,桡偏为27°;前臂旋前为88°,旋后为82°.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针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可良好维持骨折处对位对线,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结合外固定架可以防止术后骨折再塌陷,维持桡腕关节间隙正常位置,保护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海涛;项舟;胡炜;伍晓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聚醇酸(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01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28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所有患儿均为手法复位失败后再入院给予切开复位PGA可吸收线捆扎+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功能恢复采用Berton评价标准,28例均为优.无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GA可吸收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复.此方法能降低骨不连和再骨折发生率,不需二次手术取出,是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姜世平;徐谦;唐敏;李俊岐;陈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SNSCs),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的特点,模拟大鼠胚胎时期脊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SN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方法显微机械分离孕10~11d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以复合添加剂N4定向诱导分化,并拍照记录不同时期细胞分化的形态;用不同荧光剂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分化比例.结果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所分离的SNSCs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经复合添加剂N4诱导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简单、效率高,N4添加剂可以高效诱导SNSCs分化为神经细胞,且分化的细胞中神经元比例高.

    作者:宫伟;罗卓荆;韩骅;秦鸿雁;褚尤彪;胡学昱;兰丽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SE寰枢椎挂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探讨SSE寰枢椎挂钩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自2003年6月~2005年5月收治的1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SSE寰枢椎挂钩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颈椎动力位X线片、CT及CT三维重建,并结合患者恢复情况,综合评价SSE寰枢椎挂钩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18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无脱钩、内固定断裂等内固定物失败的现象.影像学资料显示:SSE寰枢椎挂钩位置良好,无挂钩松动、移位,无寰枢椎不稳复发等情况.结论SSE寰枢椎挂钩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新型内植物,其固定强度更大、固定效果更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李德强;李明;刘培来;张元凯;左振柏;胡魁;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36处骨折,掌骨19例25处,指骨9例11处,均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3 d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随访2~6个月,骨、关节活动范围佳.根据TAF评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6.4%.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英博;刘维诗;韩七十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近年来,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针对各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不断完善.本文对桡骨远端的解剖、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技术以及植骨技术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A型(AO分型)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对B型和C1型骨折在手法复位不满意的情况下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对C2和C3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干骺端粉碎无法进行钛板内固定时,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并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采用LCP内固定,具体视骨折的骨缺损情况及骨质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骨移植.

    作者:姜保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他汀类药物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用,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弱肾损伤,而且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药物可明显地刺激骨生成.然而,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课题,在促进成骨的同时,其药物副作用及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以供骨修复领域作临床参考.

    作者:陈筑苏;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横行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

    目的探讨横行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行经皮穿针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21例,患者均为青年士兵,全部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3例.结果经1~5年(平均2.6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功能评定根据Dienst等标准:优12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横行经皮穿针是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的理想选择,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定固定、能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快而好等优点.

    作者:陈庆贺;高吉昌;石文明;王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Allman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2年2月~2005年3月收治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0例,分别应用单纯克氏针内固定、喙锁间钢丝内固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三种方法治疗,随访6~30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以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三种术式的优良率分别为58.3%、66.7%、90.0%.单纯克氏针内固定与喙锁间钢丝内固定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疗效均差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克氏针内固定及喙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相比,锁骨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疗效佳.

    作者:隋海涛;陈建文;许多良;刘玉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