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陈筑苏;周磊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成骨细胞, 骨生成, 机理
摘要:他汀类药物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用,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弱肾损伤,而且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药物可明显地刺激骨生成.然而,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课题,在促进成骨的同时,其药物副作用及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以供骨修复领域作临床参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方法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固定方法及即刻固定强度.方法将15具标本分为3组,分别为1/3骨-髌韧带-骨(1/3 B-PT-B)挤压螺钉固定组,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和原始标本ACL组.对标本施行单轴拉伸,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分析.所有实验均在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WE-5A)上进行,用数字试应变仪(YJ-14)读取应变,用KG-101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测微仪测量位移.加载速率为1.4 mm/min,由于实验均为单轴拉伸试验,故载荷轴向、加载速率和加载等级三者均保持一致.从零加载至韧带撕裂、断裂时为止.达到极限强度过程须全面记录.结果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组强度、刚度均高于原始标本ACL组及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选用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ACL,术后替代物强度高,关节稳定性较好.

    作者:罗轶;彭永岳;陈伟兵;王以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本文查阅了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文献,报告其重点内容,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新近的手术治疗进展.桡骨远端骨折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掌、背侧联合切口双侧内固定,掌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背侧Pi形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关节镜下治疗等,治疗效果都较满意.桡骨远端骨折有众多的亚型,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获得佳的疗效.

    作者:秦宏敏;许铁;刘凯;张轶;姚爱明;冯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SNSCs),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的特点,模拟大鼠胚胎时期脊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SN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方法显微机械分离孕10~11d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以复合添加剂N4定向诱导分化,并拍照记录不同时期细胞分化的形态;用不同荧光剂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分化比例.结果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所分离的SNSCs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经复合添加剂N4诱导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简单、效率高,N4添加剂可以高效诱导SNSCs分化为神经细胞,且分化的细胞中神经元比例高.

    作者:宫伟;罗卓荆;韩骅;秦鸿雁;褚尤彪;胡学昱;兰丽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近年来,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针对各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不断完善.本文对桡骨远端的解剖、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技术以及植骨技术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A型(AO分型)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对B型和C1型骨折在手法复位不满意的情况下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对C2和C3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干骺端粉碎无法进行钛板内固定时,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并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采用LCP内固定,具体视骨折的骨缺损情况及骨质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骨移植.

    作者:姜保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4年11月应用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34例,术后2~3周进行屈膝功能锻炼.结果28例随访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陆裕朴疗效评价方法: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9%.结论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可以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有利于膝关节早期运动,避免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马战备;吴希瑞;贾志刚;高乐才;郝占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药粒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缓释药粒,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L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复合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与纤维蛋白凝胶(FS)研制出一种可塑形LDDS,研究其抑菌作用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可塑形LDDS药粒有明显的抑菌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长达56 d,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54.3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49 d以上.结论可塑形抗感染nano-HA药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操作简便,可预塑成各种形状的特点,为治疗骨髓炎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永峰;靳安民;汤善华;王旭东;闵少雄;丁金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和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院共收治178例60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02例,闭合或小切口复位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46例,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30例,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52个月,平均27个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78.4%,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优良率为93.5%,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0.0%,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及掌侧斜T形钢板固定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石膏外固定与掌侧斜T形钢板固定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

    作者:刘万军;王维光;王海;刘永厚;蒋玉贵;孙冰;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各种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分析1995年2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原因.所有患者再次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出,重新固定植骨.结果失误的原因可分为:①钢板未放置到张力侧;②钢板短,长度未达到股骨横断面的4~5倍;③钢板与骨质接触不良;④螺钉不在钢板钉眼正中,钉帽受力不均匀;⑤钢板中间钉眼未上螺钉;⑥螺钉在钢板下误入骨折线;⑦骨缺损未处理;⑧术后过早下地负重.结论只有正确掌握钢板的选择及钢板螺钉的操作技巧,正确指导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才能避免钢板螺钉拔出、松动、折断.

    作者:王俊江;王晖;董智;柴志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荧光蛋白示踪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过程进行细胞示踪.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pLEGFP-N1对种子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以羟基磷灰石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测定细胞的粘附率.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定期观察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内的分布.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成功标记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对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和4周的体外培养进行了良好示踪;标记细胞的粘附率为(90.3±2.1)%,无标记处理细胞的粘附率为(92.0±1.5)%,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36).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方式对种子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后,细胞在材料内仍维持较高的粘附能力,这有利于对体外构建和长期培养组织工程骨时进行种子细胞示踪.

    作者:段小军;杨柳;何天佐;陈光兴;李忠;张洪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36处骨折,掌骨19例25处,指骨9例11处,均采用切开复位、AO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3 d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随访2~6个月,骨、关节活动范围佳.根据TAF评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6.4%.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英博;刘维诗;韩七十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国产T形支撑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获5~28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等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掌侧T形支撑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大限度地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恢复腕关节功能.

    作者:冯翔宇;冯经旺;尹憬颀;沈景辉;谭志伟;冯运华;汤克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bFGF/BMP/AACB复合物修复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制备bFGF/BMP/AACB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异体脱抗原松质骨(AACB),并将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制成bFGF/BMP/AACB复合物,植入通过液氮冷冻建立的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组织学染色、图像分析、血管免疫组化染色、X线能谱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手段观察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和炎症反应.A组(空白缺损组)术后12周缺损仍未愈合;B组(AACB组)虽然优于A组,但成骨作用不及C组(BMP/AACB组);而D组(bFGF/BMP/AACB组)成骨和成血管作用优于A、B、C组.早期(3、6周)甚至优于E组(自体骨组),后期(12周)的骨修复及骨改建效果与E组相当.结论bFGF/BMP/AACB复合物具有明显促进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再血管化及新骨形成的作用,可望成为新型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修复材料.

    作者:龚跃昆;彭吾训;李彪;刘劲松;李世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植骨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支撑作用

    目的探讨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支撑作用.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对1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植骨方式进行支撑,加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Mcbride评分及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9例,良5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2.3%.结论通过应用自体骨植骨支撑的方法,有利于恢复腕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作者:赵建宁;郭亭;陆维举;李斌;时宁文;程秀红;张俊;吴苏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创面转化后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肢体大范围感染创面

    目的探讨对肢体创伤后大范围感染创面,应用异种皮移植创面转化后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4月以来我科收治的3例创伤后肢体大范围皮肤缺损、创面感染患者,行创面分次清创,以新鲜猪皮移植做创面转化,术后5~7 d异种皮成活后将其去除,采用大张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3例感染创面经异种皮移植创面转化后,移植大张自体中厚皮片均全部成活,随访7~18个月,肢体功能和外观良好.结论分次清创、异种皮移植创面转化后大张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方法,操作简便、可行、安全,经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为肢体创伤感染创面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孙迎放;王艺;张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他汀类药物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用,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弱肾损伤,而且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药物可明显地刺激骨生成.然而,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课题,在促进成骨的同时,其药物副作用及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以供骨修复领域作临床参考.

    作者:陈筑苏;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与腕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后腕关节不稳的转归及关节不稳对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2004年3月,临床随访124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和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X线片测量判断治疗前、后腕关节不稳的变化,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中发现有背侧偏移、掌侧偏移、背屈不稳(DISI)、掌屈不稳(VISI)和舟月分离五种腕关节不稳;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腕关节不稳发生率分别为58.1%、21.8%和22.6%;优良率为80.6%,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4.5%和75.0%.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后常可合并不同类型的腕关节不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纠正桡腕关节不稳,舟月分离性腕关节不稳很难被纠正,腕关节不稳定组的腕关节功能明显比腕关节稳定组差,桡腕关节的完整性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

    作者:顾伟民;陆耀刚;王子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SE寰枢椎挂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探讨SSE寰枢椎挂钩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自2003年6月~2005年5月收治的1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SSE寰枢椎挂钩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颈椎动力位X线片、CT及CT三维重建,并结合患者恢复情况,综合评价SSE寰枢椎挂钩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18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无脱钩、内固定断裂等内固定物失败的现象.影像学资料显示:SSE寰枢椎挂钩位置良好,无挂钩松动、移位,无寰枢椎不稳复发等情况.结论SSE寰枢椎挂钩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新型内植物,其固定强度更大、固定效果更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李德强;李明;刘培来;张元凯;左振柏;胡魁;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2003年4月,对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前路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失效原因,取出失效的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更换钉道,并置入新的内固定装置.术后4~6周后坐起或离床活动,配穿胸腰骶支具3个月.结果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椎管前方减压彻底,成角畸形明显矫正.随访1~2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或松动,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结论内固定安置不当或材质不佳、植骨融合欠佳、术后未配穿有效支具或过早负重是内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维波;王爱英;徐淑锋;陈晓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探讨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3年6月~2005年5月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67~81岁,平均74岁.按AO分类标准:B2型2例,B3型3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病例均采用掌侧入路,术中不显露背侧组织,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Osteoset).术后功能康复时间6~30周,平均12.3周.术后第1天开始被动活动腕关节,1周后主动活动,功能锻炼.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13.2个月(4~2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牢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因长期固定而导致的骨量丢失,避免腕关节的僵硬程度,疗效佳.

    作者:唐佩福;梁雨田;黄鹏;陶笙;郭义柱;张群;梁向党;崔庚;杨明玉;王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聚醇酸(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01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28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所有患儿均为手法复位失败后再入院给予切开复位PGA可吸收线捆扎+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功能恢复采用Berton评价标准,28例均为优.无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GA可吸收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复.此方法能降低骨不连和再骨折发生率,不需二次手术取出,是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姜世平;徐谦;唐敏;李俊岐;陈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