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

宫伟;罗卓荆;韩骅;秦鸿雁;褚尤彪;胡学昱;兰丽锋

关键词:脊髓神经干细胞, 分离培养, 定向诱导分化, 神经细胞, 大鼠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SNSCs),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的特点,模拟大鼠胚胎时期脊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SN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方法显微机械分离孕10~11d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以复合添加剂N4定向诱导分化,并拍照记录不同时期细胞分化的形态;用不同荧光剂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分化比例.结果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所分离的SNSCs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经复合添加剂N4诱导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简单、效率高,N4添加剂可以高效诱导SNSCs分化为神经细胞,且分化的细胞中神经元比例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各种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分析1995年2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折断的原因.所有患者再次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出,重新固定植骨.结果失误的原因可分为:①钢板未放置到张力侧;②钢板短,长度未达到股骨横断面的4~5倍;③钢板与骨质接触不良;④螺钉不在钢板钉眼正中,钉帽受力不均匀;⑤钢板中间钉眼未上螺钉;⑥螺钉在钢板下误入骨折线;⑦骨缺损未处理;⑧术后过早下地负重.结论只有正确掌握钢板的选择及钢板螺钉的操作技巧,正确指导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才能避免钢板螺钉拔出、松动、折断.

    作者:王俊江;王晖;董智;柴志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进展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在骨发生、骨诱导、骨修复和骨量保持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BMP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间充质骨祖细胞分化和骨量产生水平.研究发现内源性与外源性BMP均能发挥促进成骨作用,所以BMP被很快引入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椎体融合、假体固定等领域,并已有成熟产品问世.本文就目前BMP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段(包括局部植入BMP缓释载体、闭合局部注入及体内导入BMP基因治疗)与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袁本祥;董英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2005年3月,利用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45例50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15~78岁(平均44.8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5例5侧,B3型4例4侧,C1型3例3侧,C2型9例9侧,C3型24例29侧.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随访8~48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4例4侧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后一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39例42侧,良6例8侧.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37侧,良8例9侧,可3例4侧,优良率为92%.结论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避免桡神经损伤及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减少针道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术后早期行手部功能锻炼;无需辅助性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是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吴克俭;李文峰;张伟佳;史亚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和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院共收治178例60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02例,闭合或小切口复位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46例,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30例,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52个月,平均27个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78.4%,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优良率为93.5%,掌侧斜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0.0%,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及掌侧斜T形钢板固定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石膏外固定与掌侧斜T形钢板固定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

    作者:刘万军;王维光;王海;刘永厚;蒋玉贵;孙冰;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18例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患者,13例在伤后24 h内行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4例在24 h后试行闭合复位,1例因伤后16 d入院,无法行手法复位,直接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6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2~120个月,平均56.2个月.根据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5例,良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66.7%.结论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应尽早行闭合复位和骨牵引,根据骨折类型、复位后X线片和CT片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可吸收螺钉是治疗股骨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作者:蔡显义;徐立录;王贵清;许勐宇;万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国产T形支撑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获5~28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Aro等关于Colles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掌侧T形支撑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大限度地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恢复腕关节功能.

    作者:冯翔宇;冯经旺;尹憬颀;沈景辉;谭志伟;冯运华;汤克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SNSCs),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的特点,模拟大鼠胚胎时期脊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SN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方法显微机械分离孕10~11d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以复合添加剂N4定向诱导分化,并拍照记录不同时期细胞分化的形态;用不同荧光剂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分化比例.结果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所分离的SNSCs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经复合添加剂N4诱导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显微机械分离SNSCs方法简单、效率高,N4添加剂可以高效诱导SNSCs分化为神经细胞,且分化的细胞中神经元比例高.

    作者:宫伟;罗卓荆;韩骅;秦鸿雁;褚尤彪;胡学昱;兰丽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本文查阅了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文献,报告其重点内容,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新近的手术治疗进展.桡骨远端骨折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掌、背侧联合切口双侧内固定,掌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背侧Pi形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关节镜下治疗等,治疗效果都较满意.桡骨远端骨折有众多的亚型,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获得佳的疗效.

    作者:秦宏敏;许铁;刘凯;张轶;姚爱明;冯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4年11月应用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骨折34例,术后2~3周进行屈膝功能锻炼.结果28例随访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陆裕朴疗效评价方法: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9%.结论髌骨鹰嘴化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可以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有利于膝关节早期运动,避免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马战备;吴希瑞;贾志刚;高乐才;郝占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B型2例,C型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9例分别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1例.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为45°,掌屈为54°,尺偏为88°,桡偏为27°;前臂旋前为88°,旋后为82°.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针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可良好维持骨折处对位对线,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结合外固定架可以防止术后骨折再塌陷,维持桡腕关节间隙正常位置,保护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海涛;项舟;胡炜;伍晓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型持骨器

    传统的三爪持骨器,有以下不足:①置入困难,创伤大,骨折愈合慢.三爪的置入是从骨折处一旁置入,在肌肉丰厚的切口,必须剥离较多软组织方能置入,因而软组织剥离多,局部血供破坏大,骨折愈合慢.②固定不稳.三爪对骨折端的固定是环形或点状固定,且受力不在同一平面,固定不稳,抗成角、抗旋转能力差.③内固定钢板置放不便.要维持骨折端良好对位和钢板置放准确并拧紧三爪,很容易顾此失彼.④钢板容易移位.在本来就不稳定的骨折端,且不规则、不平整的骨面上,要同时维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和钢板自始至终不移位和不旋转,操作困难.⑤摇钻钻孔不便.摇钻在钢板中部2个螺孔打孔时,三爪柄会顶着摇钻体而使摇钻不能垂直于钢板打孔.

    作者:付梓新;赵建宁;吴苏稼;顾开宏;吴荣林;朱建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26例胫骨平台骨折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原因.结果268例患者得到了随访,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9%.分别为: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复位不良7例,切口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4例,膝关节不稳l例.21例出现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分别为:术后高度丢失16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畸形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膝关节僵硬3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并发症与术前准备不足、固定选择不当、手术不熟练、植骨不妥及术后指导功能锻炼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作者:杜明奎;王秋根;纪方;张秋林;唐昊;陆晴友;汤旭日;汪方;吴剑宏;邓迎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横行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

    目的探讨横行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行经皮穿针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21例,患者均为青年士兵,全部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3例.结果经1~5年(平均2.6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功能评定根据Dienst等标准:优12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横行经皮穿针是治疗桡骨远端移位骨折的理想选择,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定固定、能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快而好等优点.

    作者:陈庆贺;高吉昌;石文明;王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聚醇酸(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01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28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所有患儿均为手法复位失败后再入院给予切开复位PGA可吸收线捆扎+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功能恢复采用Berton评价标准,28例均为优.无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GA可吸收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复.此方法能降低骨不连和再骨折发生率,不需二次手术取出,是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姜世平;徐谦;唐敏;李俊岐;陈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植骨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支撑作用

    目的探讨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支撑作用.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对1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植骨方式进行支撑,加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状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Mcbride评分及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9例,良5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2.3%.结论通过应用自体骨植骨支撑的方法,有利于恢复腕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作者:赵建宁;郭亭;陆维举;李斌;时宁文;程秀红;张俊;吴苏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药粒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缓释药粒,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L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复合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与纤维蛋白凝胶(FS)研制出一种可塑形LDDS,研究其抑菌作用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可塑形LDDS药粒有明显的抑菌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长达56 d,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54.3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49 d以上.结论可塑形抗感染nano-HA药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操作简便,可预塑成各种形状的特点,为治疗骨髓炎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王永峰;靳安民;汤善华;王旭东;闵少雄;丁金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探讨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总结2003年6月~2005年5月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67~81岁,平均74岁.按AO分类标准:B2型2例,B3型3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病例均采用掌侧入路,术中不显露背侧组织,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Osteoset).术后功能康复时间6~30周,平均12.3周.术后第1天开始被动活动腕关节,1周后主动活动,功能锻炼.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13.2个月(4~2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牢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因长期固定而导致的骨量丢失,避免腕关节的僵硬程度,疗效佳.

    作者:唐佩福;梁雨田;黄鹏;陶笙;郭义柱;张群;梁向党;崔庚;杨明玉;王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荧光蛋白示踪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过程进行细胞示踪.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pLEGFP-N1对种子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以羟基磷灰石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测定细胞的粘附率.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定期观察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内的分布.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成功标记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对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和4周的体外培养进行了良好示踪;标记细胞的粘附率为(90.3±2.1)%,无标记处理细胞的粘附率为(92.0±1.5)%,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36).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方式对种子细胞进行荧光蛋白标记后,细胞在材料内仍维持较高的粘附能力,这有利于对体外构建和长期培养组织工程骨时进行种子细胞示踪.

    作者:段小军;杨柳;何天佐;陈光兴;李忠;张洪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老年女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中老年女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4年10月,使用LCP治疗中老年女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2例35侧,平均年龄65岁.AO分型A3型11侧,C2型15侧,C3型9侧.32侧采用掌侧入路,3侧采用背侧入路;5侧进行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10~41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3侧,良19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为91.4%.伤口延迟愈合及浅表感染5侧,术后正中神经压迫症状2侧.结论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退钉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特别适合骨质疏松的中老年女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

    作者:任继鑫;刘智;孙天胜;李京生;刘树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他汀类药物对机体可产生多种效用,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弱肾损伤,而且大量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药物可明显地刺激骨生成.然而,他汀类药物促进骨生成确切的作用机制仍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课题,在促进成骨的同时,其药物副作用及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与抑制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以供骨修复领域作临床参考.

    作者:陈筑苏;周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