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付备刚;王秀会;王子平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高龄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特殊性及手术的可能性.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2月对8例68岁以上肱骨近端四部分复杂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均伴有内科疾病,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3例,对所有伴发疾病进行手术前、后内科系统处理,并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结果术后原有合并症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获3~30个月随访.参照美国加州洛杉矶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5例,中1例,差1例.8例患者疼痛方面得分平均为9.5分,功能方面得分为8.0分,肌力和运动方面得分为7.5分.结论对有伴发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存在较大风险,但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可以平稳渡过手术期,并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成像在闭合性跟腱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闭合性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包括判断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和疗效随访.方法2003年4月~2005年5月24例闭合性跟腱断裂伤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GE-STIR和横断面TME,层厚和层距各为4 mm.并根据MRI分级诊断标准确定是部分性损伤还是完全性损伤.其中4例4~8周后复查MRI.结果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撕裂的程度、部位,跟腱撕裂主要发生在跟腱中部.16例跟腱完全断裂患者在所有序列上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跟腱增粗,T2WI断端间呈高信号;8例跟腱部分断裂患者T2WI显示条状高信号.术后随访4例患者见跟腱变细,信号降低.结论MRI能对跟腱撕裂程度及部位做出准确判断,直接显示跟腱内的信号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陈伟;陆明;王健;丁仕义;黄学全;杨柳;唐康来;文亚名;张恩全;谢兵;何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研究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月收治23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采用小切口,术中先利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牵引和点状复位钳间接复位技术恢复膝关节的力学轴线,待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植骨,采用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即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32个月(平均16.2个月)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临床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2.6周,X线片检查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无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膝关节屈曲125°~135°(平均128.5°).膝关节功能采用Iow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对于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严重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内固定,既能避免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过分破坏,又能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二期塌陷和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是恢复患肢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王金武;高洪;王赤宇;章暐;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端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距膝、踝关节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5年5月期间采用单边三维外固定架治疗的32例距膝、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胫腓骨近端骨折¨例,远端骨折21例.伤口较小者采用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或利用伤口撬拨复位,对于复位不满意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卡压者,可延长创口或另加小切口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必要时辅加有限内固定.疗效根据患肢短缩程度、X线检查、双侧膝关节屈曲度相差、双侧踝关节屈伸度相差及行走后症状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5~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9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单边三维外固定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非常适用于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陈铖;曾跃林;宁晓颖;肖建林;吴安平;周爱霞;谭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34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成人骨折22例,儿童骨折12例.新鲜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10例.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21例,Ⅳ型3例.20例成人骨折患者行单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2例儿童骨折及1例成人Ⅳ型骨折患者行克氏针固定,1例成人Ⅳ型骨折伴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损伤患者行韧带重建.术后鼓励患者主动伸屈关节,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及髌骨推移锻炼.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10~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成人平均骨愈合时间为7周,儿童为5周.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Lv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1.7±2.3)分,术后6个月评分平均为(94.4±2.8)分,所有患膝恢复健侧活动度.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发现并治疗关节内合并伤.

    作者:刘云鹏;杨柳;陈光兴;郭林;唐康来;戴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指征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开展的76例患者100侧TKA中,应用无拇指试验阳性或巾钳试验阳性作为外侧支持带的松解指征,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这100侧TKA中,巾钳试验阳性7侧,无拇指试验阳性39侧.在巾钳试验阳性并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病例中,无一例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髌骨倾斜、半脱位或全脱位.而无拇指试验错误地指导了32侧外侧支持带松解.结论无拇指试验准确性不高,巾钳试验阳性可作为TKA中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张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枕骨厚度解剖学和CT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枕骨厚度解剖学与CT两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螺钉长度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具成人湿润颅骨标本进行CT和解剖学测量,测量方法参照McRac'线,共66个点,每格相距1 cm的矩阵,并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厚处位于枕骨粗隆部,薄处位于小脑窝处,其中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位于水平线P5、6间ML线旁开2 cm、P4、5间ML线旁开1 cm及P3、4间ML线处的近似倒三角形区域;厚度介于6~8 mm的区域位于上述倒三角形外周1 cm的区域.结论各枕骨之间的厚度存在个体差异,CT和解剖学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前CT测量结果可为术中螺钉长度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忠胜;季滢瑶;陈庆东;周佰金;陈志豪;郑钜晗;万曲桥;李科伦;吴纪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5年12月~200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50~70岁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62例,采用内固定术治疗;B组5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入院合并症、手术时机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对其住院情况及术后1、3、5年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6~75个月(平均5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功能评价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为35.5%,B组为10%)和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为90 d,B组为14~21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避免了骨折的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可早期下床活动、短期内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但存在假体磨损、假体松动等远期并发症.因此,对有移位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劳动强度、参与社会活动要求及全身状况等权衡考虑,选择佳治疗方法.

    作者:王健;孙长根;胡勇;刘喜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2月应用多枚加压螺纹钉治疗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类: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26例,Ⅳ型1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58例患者获1~4年(平均2.5年)随访.53例患者骨折愈合,3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38例,良14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89.7%.结论多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符合生物力学观点,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降低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复发率,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玖善;朱立新;林荔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加压空心钉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加压空心钉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接受加压空心钉或髓内钉固定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12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加压空心钉固定组51例,均为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4例,Ⅱ型24例,Ⅲ型10例,Ⅳ型3例.髓内钉固定组72例,其中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64例,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14例;逆行股骨转子间骨折8例.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功能恢复情况及医疗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对于高龄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内钉固定组相比,加压空心钉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医疗费用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Ⅰ、Ⅱ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高危、全身情况差、骨质疏松症严重的Ⅲ、Ⅳ型骨折患者宜采用加压空心钉固定;对于全身情况尚可、不稳定的Ⅲ、Ⅳ型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及逆行股骨转子间骨折以髓内钉固定较为稳妥.

    作者:吴长青;孙天胜;刘树清;胥少汀;刘智;张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损伤超过12小时后股动脉的重建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损伤超过12 h后股动脉的重建方法和疗效.方法1997年10月~2000年2月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及小腿内、外侧筋膜室彻底切开减压治疗11例股动脉损伤超过12 h的患者,术后重点防治肾功能衰竭.结果11例患者获2~7年随访,均保存了肢体.但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5例屈趾肌腱挛缩引发足趾屈曲畸形,术后1年内行肌腱松解术,外观及症状改善.6例踝部肌力差、步态不稳者行踝关节融合术,步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股动脉损伤时间不超过18 h、无肾功能衰竭及明显中毒表现且伤肢肌肉无大部分坏死和感染的患者,仍可争取修复血管,术后需密切观察.

    作者:甘干达;陈右江;陶智刚;胡建方;扈克治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

    目的介绍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月对22例胫骨棘骨折患者采用劈开髌韧带直视下复位,用Prolene线缝合、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引出关节,固定骨折块.结果22例患者获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周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均相同,无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阴性.结论劈开髌韧带治疗胫骨棘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不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胫骨棘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洪瀚;郑亚才;严康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膝关节的常见损伤.手术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损伤后膝关节不稳的首选方法.与传统的髌韧带重建方法相比,采用腘绳肌肌腱(HT)重建具有取材部位病损少、膝前疼痛和跪地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就HT重建AC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袁锋;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尺骨植骨延长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尺骨植骨延长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3年7月采用尺骨截骨、取髂骨植骨延长钢板内固定治疗14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采用桡骨短缩后、尺骨以取出的桡骨块植骨延长钢板内固定治疗者2例,均不行环状韧带重建.结果16例患者获1~5年(平均2.5年)随访.根据Mackay等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10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对于陈旧性孟氏骨折而言,术中纠正尺骨短缩畸形是手术的关键,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作者:肖军华;赖志军;谢惠缄;郭汉明;黄玉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节镜及C型臂机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及C型臂机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2月对1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常规膝关节镜检查,依次观察有无关节内结构损伤,了解胫骨平台骨折形态、移位方向和软骨缺损程度.通过撬拨或推顶使骨折复位,缺损处植骨,并采用6.5 mm中空螺纹钉或支持钢板固定.结果18例患者获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优4例,良1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关节镜及C型臂机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操作容易且疗效满意.

    作者:胡勇;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尺桡骨形状记忆接骨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治疗尺、桡骨干骨折及骨不连的新技术.方法利用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和尺、桡骨干的解剖特征,研制具有三维固定作用并能纵向记忆加压于骨断端的尺桡骨形状记忆接骨器(RSMC).应用于临床治疗尺、桡骨干新鲜骨折31例57根、骨不连39例53根,共70例110根.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年6个月(7个月~2年)随访.新鲜骨折组:无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患者,骨牢固愈合时间平均为2.3个月.骨不连组:全部患者一次治愈,骨牢固愈合时间平均为3.5个月;2例皮肤切口轻度感染,未影响内固定与骨愈合.结论RSMC利用镍钛合金的记忆特性使骨断端在三维固定持续加压状态下愈合,是治疗尺、桡骨干新鲜骨折及骨不连的新器械.

    作者:许硕贵;张春才;王家林;禹宝庆;张秋林;苟三怀;孙旭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评价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5年2月采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Schatzker Ⅴ型6例,Ⅵ型19例.采用Illizarov支架固定者8例,Sheffield支架固定者12例,AO外固定架固定者5例.其中13例患者采用跨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随访时采用Honkonen-Jarvine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骨不连外,其他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为10~18周,平均13周.根据Honkonen-Jarvinen标准评分,患者的影像学、客观表现、主观症状及日常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4%、76%、88%和72%.结论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源;马利武;陈建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探讨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996年6月~2004年10月共手术治疗17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05例患者进行分析.用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分析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等因素与终功能的关系.结果105例获6~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其中7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采用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疗效:优36例,良43例,可18例,差8例,优良率为75.2%.结论股骨远端骨折粉碎及移位的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柏林;祝敬华;魏瑞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生物相容性的概况

    镍钛(NiTi)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超弹性、耐蚀性等理化性能,但是作为长期植入物,有学者对富含Ni原子的NiTi合金的生物安全性提出疑问.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对NiTi合金的耐蚀性、Ni溶出、生物相容性及多孔NiT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创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利用关节镜及经皮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4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置入逆行交锁髓内钉,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起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6~8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考虑逐渐负重直至弃拐.结果所有患者获7~21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关节感染.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1~18周,平均13.2周.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17例,可7例,优良率为85.1%.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可大限度减少对关节的干扰,使骨折治疗达到微创化.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朱振安;王友;史定;伟唐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失误和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失误和术后并发症,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2~2002年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1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02例,女73例;平均43.1岁.其中RF系统内固定33例,AF系统内固定84例,中华长城系统内固定8例,DRFS系统内固定35例,Dick系统内固定4例,GSS系统内固定5例,Steffee钢板内固定6例.结果175例患者获1~6年随访.后路手术适应证选择错误8例,术中失误24例,骨折脱位复位差8例,内置物术后并发症32例,骨折术后后凸1例.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固定方法之一,临床效果满意.术前认真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仔细操作、正确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可有效减少手术失误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占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