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岗;顾立强;谢颍涛;相大勇;尹博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开展的76例患者100侧TKA中,应用无拇指试验阳性或巾钳试验阳性作为外侧支持带的松解指征,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这100侧TKA中,巾钳试验阳性7侧,无拇指试验阳性39侧.在巾钳试验阳性并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病例中,无一例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髌骨倾斜、半脱位或全脱位.而无拇指试验错误地指导了32侧外侧支持带松解.结论无拇指试验准确性不高,巾钳试验阳性可作为TKA中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正确指征.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张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加压空心钉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接受加压空心钉或髓内钉固定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12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加压空心钉固定组51例,均为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4例,Ⅱ型24例,Ⅲ型10例,Ⅳ型3例.髓内钉固定组72例,其中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64例,按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14例;逆行股骨转子间骨折8例.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功能恢复情况及医疗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对于高龄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内钉固定组相比,加压空心钉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医疗费用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Ⅰ、Ⅱ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高危、全身情况差、骨质疏松症严重的Ⅲ、Ⅳ型骨折患者宜采用加压空心钉固定;对于全身情况尚可、不稳定的Ⅲ、Ⅳ型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及逆行股骨转子间骨折以髓内钉固定较为稳妥.
作者:吴长青;孙天胜;刘树清;胥少汀;刘智;张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5年2月采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Schatzker Ⅴ型6例,Ⅵ型19例.采用Illizarov支架固定者8例,Sheffield支架固定者12例,AO外固定架固定者5例.其中13例患者采用跨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随访时采用Honkonen-Jarvine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骨不连外,其他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为10~18周,平均13周.根据Honkonen-Jarvinen标准评分,患者的影像学、客观表现、主观症状及日常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4%、76%、88%和72%.结论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源;马利武;陈建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996年6月~2004年10月共手术治疗17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05例患者进行分析.用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分析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等因素与终功能的关系.结果105例获6~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其中7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采用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疗效:优36例,良43例,可18例,差8例,优良率为75.2%.结论股骨远端骨折粉碎及移位的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柏林;祝敬华;魏瑞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距膝、踝关节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5年5月期间采用单边三维外固定架治疗的32例距膝、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胫腓骨近端骨折¨例,远端骨折21例.伤口较小者采用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或利用伤口撬拨复位,对于复位不满意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卡压者,可延长创口或另加小切口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必要时辅加有限内固定.疗效根据患肢短缩程度、X线检查、双侧膝关节屈曲度相差、双侧踝关节屈伸度相差及行走后症状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5~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9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单边三维外固定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非常适用于距关节面5 cm以内的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陈铖;曾跃林;宁晓颖;肖建林;吴安平;周爱霞;谭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及C型臂机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2月对1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常规膝关节镜检查,依次观察有无关节内结构损伤,了解胫骨平台骨折形态、移位方向和软骨缺损程度.通过撬拨或推顶使骨折复位,缺损处植骨,并采用6.5 mm中空螺纹钉或支持钢板固定.结果18例患者获5~17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优4例,良1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关节镜及C型臂机监护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操作容易且疗效满意.
作者:胡勇;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枕骨厚度解剖学与CT两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螺钉长度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具成人湿润颅骨标本进行CT和解剖学测量,测量方法参照McRac'线,共66个点,每格相距1 cm的矩阵,并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厚处位于枕骨粗隆部,薄处位于小脑窝处,其中厚度大于8 mm的区域位于水平线P5、6间ML线旁开2 cm、P4、5间ML线旁开1 cm及P3、4间ML线处的近似倒三角形区域;厚度介于6~8 mm的区域位于上述倒三角形外周1 cm的区域.结论各枕骨之间的厚度存在个体差异,CT和解剖学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前CT测量结果可为术中螺钉长度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忠胜;季滢瑶;陈庆东;周佰金;陈志豪;郑钜晗;万曲桥;李科伦;吴纪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镍钛(NiTi)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超弹性、耐蚀性等理化性能,但是作为长期植入物,有学者对富含Ni原子的NiTi合金的生物安全性提出疑问.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对NiTi合金的耐蚀性、Ni溶出、生物相容性及多孔NiTi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34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成人骨折22例,儿童骨折12例.新鲜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10例.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21例,Ⅳ型3例.20例成人骨折患者行单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2例儿童骨折及1例成人Ⅳ型骨折患者行克氏针固定,1例成人Ⅳ型骨折伴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损伤患者行韧带重建.术后鼓励患者主动伸屈关节,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及髌骨推移锻炼.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10~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成人平均骨愈合时间为7周,儿童为5周.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Lv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1.7±2.3)分,术后6个月评分平均为(94.4±2.8)分,所有患膝恢复健侧活动度.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发现并治疗关节内合并伤.
作者:刘云鹏;杨柳;陈光兴;郭林;唐康来;戴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膝关节的常见损伤.手术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损伤后膝关节不稳的首选方法.与传统的髌韧带重建方法相比,采用腘绳肌肌腱(HT)重建具有取材部位病损少、膝前疼痛和跪地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就HT重建AC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袁锋;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周围组织血供关系进行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并临床应用1例.结果以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成活,经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及功能良好.骨折愈合情况正在随访中.结论腓肠神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这是构成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对严重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以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为蒂的腓骨皮瓣移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一平;张发惠;刘宏滨;童讯;王和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3年5月,对43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四隧道法重建ACL:采用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深束、4股股薄肌肌腱重建浅束.利用微型钢板纽扣对移植物进行悬吊式固定.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和Tegnar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8~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后随访时,41例患者(95.3%)Lachman试验阴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 mm;1例患者Ⅰ度阳性,1例患者Ⅱ度阳性,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分别为4 mm和6 mm.41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2例患者Ⅰ度阳性.按照IKDC膝关节检查表,42例患者(97.7%)分级评价正常或接近正常.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41.4±6.3)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5.7±3.1)分,Lysholm评分从(48.2±6.4)分提高至(94.1±2.5)分,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初次受伤前Tegnar评分平均为(6.9±0.7)分,伤后术前为(3.5±0.3)分,后随访时为(6.5±0.6)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8股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作者:彭晓春;赵金忠;何耀华;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5年3月~2005年3月收治26例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横韧带损伤,23例有神经损害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椎弓环及侧块不同部位骨折,寰齿间距(ADI)为4~7 mm.5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余21例行颈椎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4例成功,另1例失败再行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韧带断裂后寰椎前脱位的程度以及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诊断以ADI为主、并结合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对于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或已有横韧带损伤且存在典型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
作者:郭翔;倪斌;陶春生;王明飞;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失误和术后并发症,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2~2002年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1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02例,女73例;平均43.1岁.其中RF系统内固定33例,AF系统内固定84例,中华长城系统内固定8例,DRFS系统内固定35例,Dick系统内固定4例,GSS系统内固定5例,Steffee钢板内固定6例.结果175例患者获1~6年随访.后路手术适应证选择错误8例,术中失误24例,骨折脱位复位差8例,内置物术后并发症32例,骨折术后后凸1例.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固定方法之一,临床效果满意.术前认真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仔细操作、正确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可有效减少手术失误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占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用关节镜及经皮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4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置入逆行交锁髓内钉,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起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6~8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考虑逐渐负重直至弃拐.结果所有患者获7~21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关节感染.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1~18周,平均13.2周.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17例,可7例,优良率为85.1%.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可大限度减少对关节的干扰,使骨折治疗达到微创化.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朱振安;王友;史定;伟唐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1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作者:张国柱;蒋协远;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并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中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与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8月期间28例多发伤合并FES患者中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及手术时机.FES临床表现消失后5~7 d首次手术治疗27例;FES临床表现明显减轻、呈浅昏迷状态及生命体征稳定后5 d首次手术治疗1例.采用开放复位不扩髓或轻度扩髓髓内钉内固定11例,钢板内固定27例.结果27例FES缓解5~7 d后手术治疗患者中,22例术后恢复良好,5例首次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脉搏加快等.1例FES期间手术治疗患者首次手术后出现类FES复发.结论对于多发伤并FES患者中的长骨干骨折,以钢板或非扩髓髓内钉内固定较安全;首次手术时间以FES缓解后5~7 d较为安全.
作者:蔡贤华;陈庄洪;徐永年;唐运章;徐峰;刘曦明;王庆;时宏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闭合性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包括判断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和疗效随访.方法2003年4月~2005年5月24例闭合性跟腱断裂伤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GE-STIR和横断面TME,层厚和层距各为4 mm.并根据MRI分级诊断标准确定是部分性损伤还是完全性损伤.其中4例4~8周后复查MRI.结果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撕裂的程度、部位,跟腱撕裂主要发生在跟腱中部.16例跟腱完全断裂患者在所有序列上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跟腱增粗,T2WI断端间呈高信号;8例跟腱部分断裂患者T2WI显示条状高信号.术后随访4例患者见跟腱变细,信号降低.结论MRI能对跟腱撕裂程度及部位做出准确判断,直接显示跟腱内的信号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陈伟;陆明;王健;丁仕义;黄学全;杨柳;唐康来;文亚名;张恩全;谢兵;何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协会(CAOS-International)是目前致力于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临床应用和相关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协会通过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召集世界各地的骨科医生、工程师及医疗器械厂商探讨CAOS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其深远目标是通过会议讨论,交换研究和临床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帮助术前计划、术中操作和术后评估.协会的宗旨是促进骨科医生与技术人员间的合作,使CAOS系统成为临床日常应用的有利工具和有用技术.协会成立迄今已有5年历史,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各相关学科的技术融合,极大地推动了CAOS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国的CAOS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积极参加CAOS-Intemational的学术活动,了解有关信息,将有助于及时跟踪国际学术动态,推动相关研究.
作者:吴昊;王军强;Frank Langlotz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早期血糖的变化.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火器伤(G)组6只,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2)脊髓火器伤模型;打击伤(C)组6只,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前、伤后0.5、1、2、4 h检测血糖.结果两组动物在伤后4 h内均出现高血糖,以伤后0.5 h高,而伤后1~4h逐渐降低.G组血糖的升高幅度较C组显著(P<0.01).结论由于火器伤后血糖升高幅度较大,故脊髓火器伤后早期应慎用葡萄糖液.
作者:陈长青;练克俭;丁真奇;林山;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