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恙;马华膺;朱铭兴;童鑫;付驰;叶必谦;马安军;章良忠;涂迎春;冯激波
目的探讨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5年6月间应用微创张力带法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闭合性或污染较轻的开放性骨折)38例,其中经皮穿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26例,经皮穿刺空心钉张力带固定12例.对骨折复位程度、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操作顺利.所有患者获6个月~6.5年(平均32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7周;无内固定失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评定采用胥少汀式髌骨张力带固定术后评价标准,骨折复位程度:优21例,良11例,中6例,优良率为84.2%.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膝关节功能评价均为优良,其中优34例,良4例.结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临床效果优良.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闭合性横断型髌骨骨折和创口较小且污染较轻的髌骨骨折,对于骨折块不超过3个且位置尚可的粉碎骨折也可酌情使用.
作者:李健;颜登鲁;高梁斌;张志;谭平先;张在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4年7月应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32例,按Hawki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9例,Ⅲ型8例,Ⅳ型2例.结果所有患者获18~3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32例距骨颈骨折全部愈合,其临床愈合时间为3.5~5.5个月,平均4.2个月.2例患者发生距骨体缺血性坏死.1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出现皮肤部分坏死.结论采用急诊手术应用空心钉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骨折粉碎及移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鹏;林均馨;刘玉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头面部不同撞击位置对颈髓过伸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1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外伤位置主要在前额、颊部或下颌部.用ASIA法对患者在入院初期及出院后6个月时脊髓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前额受伤20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4例,C级11例,D级5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11例,E级8例.颊部伤12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1例,C级4例,D级7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2例,E级9例.下颌部伤9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5例,C级3例,D级1例;6个月后:B级2例,C级5例,E级2例.经过治疗后6个月复查,神经功能在C级以下者9例,其中7例是下颌区受伤;2例脊髓功能为B级经治疗后没有改善者均为下颌致伤.结论外力作用于下颌部致颈髓过伸伤较作用于额部或颊部更严重.对无骨折脱位颈髓过伸伤者合理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叶;侯树勋;吴闻文;彭宝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后肢(石膏固定4周后)的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鼠废用性骨骼肌萎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笼中自由活动.按照Jozsa等的方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由足跖管型固定至膝上1 cm处,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100°,踝关节固定于跖屈60°位,共4周.固定当天开始,实验组每天予HGF腓肠肌注射(剂量:10 mg/kg,浓度:10 mg/mL),1次/d,共注射28 d;对照组每天予等量生理盐水腓肠肌注射.4周后完整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结果对照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大张力、强直收缩大张力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大收缩和大强直收缩的域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大张力、强直收缩大张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大收缩和大强直收缩的刺激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HGF能显著提高大鼠废用性萎缩腓肠肌的收缩功能和肌肉湿重,对防治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有明显效果.
作者:黄炎;余斌;王东;朱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缺点,寻找较好的监测方法.方法在13只成年恒河猴的25侧胫骨上制备2 cm的骨膜与骨缺损模型,根据骨缺损充填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侧),A组:β-磷酸三钙(β-TC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血管束;B组:β-TCP+血管束;C组:β-TCP+BMSCs;D组:β-TCP;E组: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大线性斜率(SSmax)和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8、12周A组的SSmax值高,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A组5个样本的SSmax与X线片透光度呈负相关(rs=-0.892,P=0.042),与血管面积比值呈正相关(rs=0.894,P=0.041).结论 SI-T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作者:王学明;裴国献;金丹;魏宽海;江汕;唐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吸收震荡、增加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和润滑关节,在传递载荷、稳定关节和防止关节退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半月板损伤或切除后患者,如何重建半月板的功能,是膝关节外科医生面临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半月板重建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临床疗效及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皇甫小桥;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05年1月,采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16例(20侧),男5例,女11例;年龄32~56岁,平均4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关节病8例(4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4例(2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2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2~8年,平均4年.结果全部患者获得0.5~4年的随访,20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使假体适应应力分布,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同时为今后假体翻修提供骨结构基础.
作者:郑文忠;陈昆;潘永太;刘爱刚;马国棣;黄令坚;黄春福;许世建;黄钿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加、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钙水平变化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成年兔B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条件下,以一定初始浓度分别接种盖玻片(实验组包被Ⅰ型胶原,对照组不做处理).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胞的粘附情况,分别以免疫荧光技术并参照El-Amin方法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以Fluo-3作为钙指示剂行细胞内游离Ca2+测定.结果观察细胞接种12 h内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显示:细胞接种6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56%,Ⅱ型细胞占44%;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则占79%,Ⅱ型细胞为21%.接种12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11%,大部分为Ⅱ型细胞;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只占45%.提示材料经Ⅰ型胶原修饰后,细胞多数表现为圆形,铺展良好,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细胞内游离Ca2+测定显示:在Ⅰ型胶原存在的条件下生长的细胞内荧光明显增强,说明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较对照组高.结论兔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强不仅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有关,还与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提升有关.
作者:刘刚;胡蕴玉;赵建宁;吴苏稼;周光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胸腰椎骨折在后路器械固定下对椎管间接减压与开放减压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42例行后路暴露、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将其定义为间接减压组;34例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半椎板、横突或关节突融合术,定义为开放减压组.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及并发症,评价各组的脊柱矫形、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各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间接减压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5 min、150 mL和70 mL,而开放减压组为110 min、360 mL和145 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前高、后高、Cobb角随访时的丢失率及丢失角度两组分别为:间接减压组为2.3%、1.2%和0.5°,开放减压组为7.7%、2.6%和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间接减压组术后椎管平均减压30.2%,开放减压组32.2%.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1~2级改善.结论间接减压组较开放减压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脊柱矫正度丢失率低、术后康复快、脊柱稳定性好及无明显并发症的优点,两组在椎管减压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进步方面效果相近.
作者:王朝阳;袁文;陈华江;王新伟;顾滔;汤俊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POFIX颈椎板夹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7月~2004年12月,对1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急诊行后路手术复位、APOFIX颈椎板夹内固定治疗,并对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17例不同节段的颈椎脱位术后均得到复位,58.8%的患者神经功能稳定且有1级以上恢复,X线片示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术中均无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结论 APOFIX颈椎板夹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固定效果肯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选择.
作者:谭晓毅;杜远立;田恒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创伤的防治认识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方法总结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间救治的346例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按蔡氏法分类,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伤因、部位、数量、并发伤及死亡率.结果 346例患者中,男278例,女68例;年龄9个月~89岁,平均32.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26例,重物压砸伤65例,坠落伤及跌伤52例.胫、腓骨干骨折159处,股骨干骨折96处,尺、桡骨干骨折87处,踝足骨折58处,胸部伤57处,髋和膝部伤分别为50处,骨盆区损伤49例,腕手部伤46处,肩部伤36处,颅骨骨折36处,肱骨干骨折33处,脊柱骨折23处,肘部伤17处.2处伤者242例,3处伤83例,4处伤20例,6处伤1例,平均受伤部位2.3处.闭合伤205例,开放伤141例;合并颅脑伤51例,胸部伤23例,腹部伤5例,泌尿系损伤3例,休克78例,神经血管伤21例,脂肪栓塞6例.死亡5例.结论近年来,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患者有增多趋势,且伤情较重,男性青壮年居多;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四肢多发伤以下肢伤为多,容易发现及确诊,而脑、胸、腹、盆部的闭合伤多易漏误诊治;近年来死亡率明显减少;加强急救创伤救治培训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可减少残废和死亡率.
作者:林昂如;侯喜君;秦冠军;陈炅昊;裴国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6年6月~2005年6月分别用Gamma钉与PFN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6~42个月,平均23个月,功能恢复满意,住院期间及愈合前无一例死亡.根据黄公怡等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4.7%.PFN组疗效优于Gamma钉组.结论 Gamma钉和PFN均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器械,但Gamma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FN组.
作者:许守祥;牟海波;戴学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2001年7月~2005年5月采用吻合双侧指固有动脉,一侧于指根处切断,近端结扎,远端与指蹼静脉吻合替代回流再植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37指,观察成活率及随访疗效.结果成活34指,坏死3指,成活率为91.9%;29例成活病例获平均6个月(4~8个月)随访,按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7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采用吻合双侧指动脉,一侧于根部切断,远端与指蹼静脉吻合替代回流方法再植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操作简单、可靠,术后护理方便,是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再植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带筋膜血管蒂的桡骨骨膜瓣及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4年12月对19例腕舟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带桡动脉茎突返支骨膜骨瓣及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随访其疗效.结果术后19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愈合时间为3~4个月,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用带筋膜血管蒂的桡骨骨膜瓣并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操作简单、成骨作用强,并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作者:陈述伟;杨述华;张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探查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再植术后48~96 h)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处理意义.方法 1995年2月~2005年2月,将拇指近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患者171例随机分为手术探查组(87例)与保守治疗组(8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比例、受伤情况及再植手术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探查组在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后积极予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找出动脉痉挛或(和)血栓形成段,予切除后行动脉端端吻合或取前臂静脉移植修复指动脉.保守治疗组予罂粟碱30 mg肌注;尿激酶2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0.5~1 h后如无缓解重复推注;安定镇静及镇痛药止痛等保守处理.观察再植指体成活情况.结果手术探查组成活78例,成活率为89.7%;保守治疗组成活41例,成活率为48.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处理中,手术探查可明显提高成活率、改善预后,不能轻易发弃.
作者:魏鹏;陈宏;王欣;章伟文;王晓峰;薛建波;周黎明;黄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开直视下及关节镜下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1988年1月~2004年6月采用切开直接缝合法和关节镜下缝合修补方法修复半月板损伤168例170个.关节镜下方法包括穿刺打磨修复法、可吸收半月板箭复位固定法、Outside-In缝合法、Inside-Out缝合法、Elite肩袖缝合器缝合法、T-Fix固定技术和FasT-Fix固定技术.通过症状、体征、Tegner和Lysholm评分对半月板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术后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有明显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进行关节镜探查.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9.5年(平均49.3±28.8个月)随访发现,Tegner评分:术前3.3±2.3,术后6.8±2.1(P<0.05).Lysholm评分:术前30.1±18.2,术后87.5±22.5(P<0.01).按Molster对Lysholm评分的分级方法,优98个,良57个,可10个,差5个,优良率为91.2%.对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的19例患者进行关节镜再探查,发现5例未愈合,6例部分愈合.术后并发症包括Outside-In缝线打结处疼痛3例,外侧半月板前角Outside-In缝合后未愈合导致后关节囊牵拉痛1例,半月板箭固定处的后关节囊刺痛5例.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3%.结论选择适当方法对损伤半月板进行修复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的症状和功能评分,并且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少的术中、术后风险.
作者:余家阔;于长隆;敖英芳;王健全;崔国庆;胡跃林;江东;苗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报告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2005年7月间应用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为6 cm×4 cm~10 cm×8 cm.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获6~12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皮瓣无臃肿,踝关节无功能障碍.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范锡海;王增涛;张喜善;王仁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钢板固定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治疗的可靠性,并比较静力化固定和动力化固定等不同设计类型钢板在恢复损伤节段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12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测试手术固定各组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颈椎屈曲损伤后,无论采用哪种钢板固定,其术后运动范围(ROM值)均比正常颈椎要大.Orion固定接近正常标本,但在旋转运动时有明显差异.Codman固定仅在侧曲时的稳定性接近正常和Orion固定组.Window固定弱,在各运动状态下的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时,前路静力化固定相对稳定,动力化固定可能牺牲一定的固定强度,尤其是选择平移类设计的钢板固定更要谨慎.
作者:赵剑;吴红富;管国平;施红光;刘璠;樊健;王友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总结直视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初步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2具(2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测量骶骨翼上缘L4、L5神经根前支和闭孔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采用6具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建立骶髂关节脱位模型,比较本固定法与传统后路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和前路钢板固定的稳定性.同期采用本固定法手术治疗17例Tile C型骨折患者,随访疗效.结果①L4、L5神经根及闭孔神经分别距离骶髂关节(20.24±1.12)mm、(23.80±1.43)mm、(16.26±2.07)mm;②本固定方式与后路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前路钢板固定;③临床治疗17例患者,平均随访2.2年,根据Matta功能评定标准,功能恢复均为优良.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任义军;王钢;陈滨;秦煜;梅良斌;王瑞金;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FixionTM膨胀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11月采用FixionTM系统的膨胀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21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9例,胫骨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1例,骨不连1例;其中使用髓内钉系统12例,交锁髓内钉系统4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0~12.5个月,平均7.0个月.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术后感染、肢体短缩、旋转移位、骨不连或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膨胀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大多不需交锁螺钉且并发症少,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疗效满意.由于其抗折弯强度和扭转力不高,对于大范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不宜使用.
作者:陶杰;李豪青;高伟;易诚青;马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