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华;俞超;李华;张蒲;朱振安;戴克戎
目的总结严重 Pilon骨折的不同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2000~ 2004年进行手术治疗的 123例严重 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开放性损伤 24例,闭合性损伤 99例;均为 Rü edi-Allg?i wer分型Ⅲ型.根据骨折的不同形态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分别采用胫骨三叶草钢板+腓骨 1/3管形板固定,胫骨三叶草钢板+胫骨克氏针固定,腓骨 1/3管形 板或克氏针固定+胫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多枚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 8~ 36个月(平均 19.6个月)随访.骨愈合时间 12~ 36周,平均 13.4周.应用 Tenny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优 22例,良 64例,可 27例,差 10例;优良率为 69.9%.术后 5例出现皮肤坏死; 4例感染; 6例过下胫腓联合的螺丝钉断裂; 3例骨延迟愈合; 1例过早负重,出现骨折端畸形愈合.结论严重 Pilon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医疗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计算机辅助手术应用于脊柱手术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脊柱手术是一类高风险手术,精确而方便的手术方法是每一位脊柱外科医生的梦想.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 应用让我们拥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包括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和经关节螺钉固定 C1,2(寰枢椎).本文主要侧重介绍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因为内固定正成为脊柱手术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郭建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几乎涉及骨科所有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此项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①无统 一的技术标准,包括设备技术标准、手术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②临床应用中尚存不少问题 ,如操作繁琐、手术时间延长以及易出现操作错误和错误信息反馈;③设备昂贵、技术尚待 完善.了解其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深入理解,并减少经济及临床应用上的风险,避免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
作者:肖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做初步分析.方法 2004年 2~ 12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 30例患者 (年龄 18~ 60岁,平均 45.3岁 )共行 13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螺钉大小选择合适,固定位置 及方向准确.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室人员所受 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项安全的手术,且手术精度高.
作者:李华;张蒲;俞超;孙月华;朱振安;戴克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将空间立体导航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可视化技术与临床手术结合起来,使手术器械的位置在术中通过影像实时显示,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因精确 性、安全性及快速性的特点使其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脊柱、脊髓、关节外科、创伤 外科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杨永宏;郑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和髂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2年 1月~ 2004年 1月,对 49例四肢骨缺损患者采用带血管腓骨( 33例)和带血管髂骨( 16例)移植治疗 .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移植骨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专题讨论会制定的 关于同种及带血管移植的放射学评价方法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 12年,带血管腓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2.7%,移植腓骨愈合时间平均为 16.8周,治愈率为 87.9%.带血管髂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8%,移植髂骨愈合时间平均 15.2周,治愈率为 93.8%.两 组骨愈合时间和患肢功能恢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用于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和桡骨远端缺损,而带血管髂骨修复上肢骨缺损效果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 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动力髋 (髁 )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连接在标准动力髋 (髁 )器械上的适配器, X线透视导航辅助完成术中松质骨拉力螺钉在股骨颈通道内的入点选择及拉力螺钉的置入.结果 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手术时间平均为 48.8min, X线图像采集平均 3.4次.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肯定了 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动力髋 (髁 )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术中只需 1次 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使术者能实时监测,减少了 X线辐射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拉力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减小了手术创伤.
作者:张忠;朱庆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在 X线透视导航下使用 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同时,对依据导航特性设计的新型 Gamma-3和以往使用的 Gamma-AP内固定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导航下行 Gamma钉植入( 40例使用 Gamma-AP,26例使用 Gamma-3),由同一 观察者记录各种术中数据.结果 Gamma-3治疗组较 Gamma-AP组手术时间短(平均 32min), 切口小(平均 5cm),操作中 X线照射时间短( 7min),且拉力螺钉位置好(顶轴距 17.9mm) .结论使用导航系统微创置入 Gamma钉不仅进针方向精确,拉力螺钉位置好,切口小,而且还可以减少术者的 X线暴露时间.由于 Gamma-3依据导航特性设计,其效果优于 Gamma-AP系统 .
作者:邓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时 ,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旨 在探讨低氧状态下适当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运用 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低氧复合运动组较低氧安静组大鼠体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低氧复合运动组骨骼肌结构正常 ,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纤维增粗 ,毛细血管增生.结论低氧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维持骨骼肌的正常形态 ,增强骨骼肌的有氧代谢 , 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促进低氧习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2004年 2~ 12月,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共行 13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 51枚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 , 58枚交锁髓内钉远端交锁螺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手术,术中明显减少 C型臂 X线机透视次数,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计算机导航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微创手术的开展.
作者:孙月华;俞超;李华;张蒲;朱振安;戴克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 1997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 42例.根据 Weber-AO分类, A型 2例, B型 24例, C型 16例.对骨折固定方式、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 0.5~ 6年随访,根据 Baird和 Jackson改良的主客观和 X线评价标准: 优 24例,良 12例,差 6例,优良率为 85.7%.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复位和良好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手术方法.方法自 1998年以来 ,采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分离 21例,髂腹股沟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刮除耳状关节面的软骨,关节复位后用 1~ 2块重建钢板固定,关节间隙植骨融合.结果 18例患者获 9个月~ 3.5年 (平均 2.1年 )随访.全部患者下地行走, 14例无疼痛, 4例轻度疼痛,均无骨盆畸形、下肢短缩等发生. X线复查见手术侧骶髂关节全部骨性融合.结论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有效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优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X线透视导航技术对创伤骨科尤为重要.因为术前骨折块及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发生改变 ,所以需在术中将骨折块整复对位后,才能进行透视图像的获取和导航手术操作. X线透视导航技术的优点包括减少 X线暴露的时间、准确放置植入物、术中适时测量评估及改善创伤骨科的微创操作.随着软件和硬件的不断改进及发展,许多需要术中 X线透视监控的手术操作现在都可以借助 X线透视导航技术完成.我们过去四年的临床经验已证实 X线透视导航技术的优点及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 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不断进展 ,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来评 价此技术的使用价值.另外 ,X线透视导航系统在虚拟外科环境的外科培训和评价中发挥重要 作用.这一技术将不仅为年轻外科医生提供实践机会,而且也将产生设计外科技术资格客观评价系统的新领域.
作者: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创伤、感染、肿瘤等疾患常常造成骨组织缺损,引起功能障碍.其临床治疗可采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由于供源有限、免疫排斥 、感染等原因,故均有其局限性.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终目的是将骨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应 用于临床,修复患者骨缺损.植物神经纤维随支配骨的脊神经和骨滋养动脉进入骨组织,通 过分泌包括神经肽在内的多种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影响骨的营养和代谢状态以及血管的发生 和长入.我们在总结血管、周围神经系统和各种肽对骨代谢的影响后,为寻求一种生理环境 下更接近体内自然状态的组织工程骨愈合方式,提出了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观点,对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方法、现状、前景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叙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利用术中获得的 3D透视影像导航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根据标准 X线片和 3D CT扫描重建图像,进行术前骨折分析.用 Stryker导航系统导航胫骨平台骨折、胫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结果共治疗了 11例胫骨平台骨折、 5例 Pilon骨折和 1例股骨髁部骨折.所有骨折均可经小切口中空螺钉固定主要骨折块.结论联合应用术中 3D透视影像和 CT的导航系统有助于减少微创技术固定关节内骨折时的 X线暴露,其准确性可接受.
作者:梁国穗;容树恒;邓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跳跃性脊柱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 1994年 1月~ 2003年 12月间收治的 35例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诊断和治疗.结果车祸伤及坠落伤是跳跃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跳跃性脊柱骨折常伴发较复杂、严重的合并损伤,在其 处理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误诊和延迟诊断.除 3例患者死亡外,余 32例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有此类暴力损伤患者,建议摄全脊柱 X线片或行其它影像学检查.应优先救治危及生命的损伤,对脊柱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腓骨皮瓣移植治疗大段胫骨及胫前软组织感染坏死的疗效. 方法自 1994年以来,对因创伤感染所致大段胫骨及胫前软组织坏死的 15例患者,清除炎症坏死骨质及软组织后,行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重建.结果所有病例移植腓骨皮瓣均成活, 术后 3~ 6个月见移植骨与受区骨完全骨性愈合,移植腓骨经负重后逐渐增粗,良好承重,修复肢体的功能及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因创伤所致大段胫骨及胫前软组织感染坏死的患 者,在病灶清创、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皮瓣一期予以重建,是可靠、有效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旨在介绍在 X线透视导航下空心髋螺钉固定髋关节内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 .发现 X线透视导航可优化螺钉的固定位置和减少髋关节内股骨颈骨折固定术中 X线的辐射.
作者:罗永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前侧入路治疗单纯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方法自 2000年 1月~ 2004年 12月采用肘关节前侧入路治疗单纯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患者 6例,其中男 4例,女 2例,平均年龄 36岁.结果术后 6例患者随访 6个月~ 3年, 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缺血坏死,肘关节功能均为优良.结论肘关节前侧入路骨折端暴露满意,复位及实施内固定容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及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 155例( 159侧),其中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35侧.分析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坐骨神经损伤与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分型的关系.结果 81.3%的患者为男性, 86.5%的患者年龄为 20~ 50岁, 83.9% 为车祸伤所致.坐骨神经损伤总发病率为 22.01%,而在髋臼骨折为 17.19%,在单纯髋关节后脱位为 12.90%,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为 36.36%. 31侧坐骨神经损伤中 48.39%为腓总神经成分损伤, 51.61%为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结论车祸伤是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成年男性.坐骨神经损伤主要发生于髋臼后壁、后柱骨折合并髋关节后 脱位患者,且腓总神经成分损伤多见.
作者:谢颍涛;顾立强;林晓岗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