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计算机辅助脊柱手术

郭建安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技术, 脊柱手术, 椎弓根螺钉
摘要:计算机辅助手术应用于脊柱手术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脊柱手术是一类高风险手术,精确而方便的手术方法是每一位脊柱外科医生的梦想.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 应用让我们拥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包括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和经关节螺钉固定 C1,2(寰枢椎).本文主要侧重介绍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因为内固定正成为脊柱手术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报告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 (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及其评价.方法 2002年 4月~ 2004年 5月,对 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 LC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 14例做了植骨, 12例术后用掌侧石膏托支持.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 6~ 30个月(平均 2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 9.7°;尺偏角平均 21.3°;桡骨短缩≥ 2mm 4例,其余皆 < 2mm;关节面移位均 < 1mm.用改良的 Gartland和 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 32例,良 11例,中 2例,差 1例;优良率为 93.5%.结论切开复位掌侧 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盛加根;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3DX线透视影像导航治疗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早期经验报告

    目的利用术中获得的 3D透视影像导航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方法根据标准 X线片和 3D CT扫描重建图像,进行术前骨折分析.用 Stryker导航系统导航胫骨平台骨折、胫骨远端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结果共治疗了 11例胫骨平台骨折、 5例 Pilon骨折和 1例股骨髁部骨折.所有骨折均可经小切口中空螺钉固定主要骨折块.结论联合应用术中 3D透视影像和 CT的导航系统有助于减少微创技术固定关节内骨折时的 X线暴露,其准确性可接受.

    作者:梁国穗;容树恒;邓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选择外科导航系统的参考要素

    外科导航系统可提供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指导,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互动式工具.它可以在术中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信息,从而有利于手术的进程,改善手术效果,减 少并发症.该系统的运用可降低手术创伤.该系统中计算机的运用有助于术前计划的制定和 术后资料的收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的应用已有十多年历史.随着近年来技术的 发展,该技术得以进一步改良,并精确化了手术程序.虽然外科导航系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 技术,但由于其显著的优点,将会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我们调研了五个外科导航系统的生产商,旨在介绍目前临床上可选择的外科导航系统和注意事项.

    作者:吕宝仪;邓宁;苏伟权;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严重 Pilon骨折的不同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2000~ 2004年进行手术治疗的 123例严重 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开放性损伤 24例,闭合性损伤 99例;均为 Rü edi-Allg?i wer分型Ⅲ型.根据骨折的不同形态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分别采用胫骨三叶草钢板+腓骨 1/3管形板固定,胫骨三叶草钢板+胫骨克氏针固定,腓骨 1/3管形 板或克氏针固定+胫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多枚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 8~ 36个月(平均 19.6个月)随访.骨愈合时间 12~ 36周,平均 13.4周.应用 Tenny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优 22例,良 64例,可 27例,差 10例;优良率为 69.9%.术后 5例出现皮肤坏死; 4例感染; 6例过下胫腓联合的螺丝钉断裂; 3例骨延迟愈合; 1例过早负重,出现骨折端畸形愈合.结论严重 Pilon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医疗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外科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及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们可借助计算机进行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 .尤其在创伤骨科 ,医生可借助术前或术中所获得的影像进行骨折复位与固定.影像的来源可包括 CT图像、术中实时透视图像或内窥镜影像.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 术将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期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专刊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外科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作者:梁国穗;秦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 1997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 42例.根据 Weber-AO分类, A型 2例, B型 24例, C型 16例.对骨折固定方式、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 0.5~ 6年随访,根据 Baird和 Jackson改良的主客观和 X线评价标准: 优 24例,良 12例,差 6例,优良率为 85.7%.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复位和良好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跳跃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研究跳跃性脊柱骨折的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 1994年 1月~ 2003年 12月间收治的 35例跳跃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诊断和治疗.结果车祸伤及坠落伤是跳跃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原因.跳跃性脊柱骨折常伴发较复杂、严重的合并损伤,在其 处理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误诊和延迟诊断.除 3例患者死亡外,余 32例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有此类暴力损伤患者,建议摄全脊柱 X线片或行其它影像学检查.应优先救治危及生命的损伤,对脊柱骨折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几乎涉及骨科所有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此项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①无统 一的技术标准,包括设备技术标准、手术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②临床应用中尚存不少问题 ,如操作繁琐、手术时间延长以及易出现操作错误和错误信息反馈;③设备昂贵、技术尚待 完善.了解其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深入理解,并减少经济及临床应用上的风险,避免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

    作者:肖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低氧及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时 ,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旨 在探讨低氧状态下适当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运用 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低氧复合运动组较低氧安静组大鼠体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低氧复合运动组骨骼肌结构正常 ,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纤维增粗 ,毛细血管增生.结论低氧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维持骨骼肌的正常形态 ,增强骨骼肌的有氧代谢 , 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促进低氧习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肘关节前侧入路治疗单纯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

    目的探讨肘关节前侧入路治疗单纯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方法自 2000年 1月~ 2004年 12月采用肘关节前侧入路治疗单纯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患者 6例,其中男 4例,女 2例,平均年龄 36岁.结果术后 6例患者随访 6个月~ 3年, 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缺血坏死,肘关节功能均为优良.结论肘关节前侧入路骨折端暴露满意,复位及实施内固定容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及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 155例( 159侧),其中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35侧.分析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坐骨神经损伤与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分型的关系.结果 81.3%的患者为男性, 86.5%的患者年龄为 20~ 50岁, 83.9% 为车祸伤所致.坐骨神经损伤总发病率为 22.01%,而在髋臼骨折为 17.19%,在单纯髋关节后脱位为 12.90%,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为 36.36%. 31侧坐骨神经损伤中 48.39%为腓总神经成分损伤, 51.61%为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结论车祸伤是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成年男性.坐骨神经损伤主要发生于髋臼后壁、后柱骨折合并髋关节后 脱位患者,且腓总神经成分损伤多见.

    作者:谢颍涛;顾立强;林晓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导航在长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阐述透视导航技术在长骨干(股骨和胫骨)骨折 ,特别是在术中远端交锁髓 内钉固定中的应用.探索在导航条件下术中应用髓内钉图像库开展远端交锁固定的可行性. 此外,医用机器人的开发旨在被进一步用来改善手术程序的精确性.方法导航手术下, 55例行股骨远端交锁钉固定和 36例行胫骨远端交锁钉固定.其中 13例术中应用图像库开展远端交锁固定.结果远端交锁固定成功率为 97%.结论透视导航在长骨干骨折术中 ,使远端髓内交锁钉固定成功率增高.图像库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和手术人员的 X线辐射剂量.

    作者:邓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

    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做初步分析.方法 2004年 2~ 12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 30例患者 (年龄 18~ 60岁,平均 45.3岁 )共行 13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螺钉大小选择合适,固定位置 及方向准确.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室人员所受 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项安全的手术,且手术精度高.

    作者:李华;张蒲;俞超;孙月华;朱振安;戴克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胫骨Pilon骨折--钢板内固定与钢针外固定架的比较

    对于胫骨Pilon骨折,内固定还是外固定架更有优势?本文综述的研究没有提供结论性的证据:二者的临床和功能结果相似,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明确.有些证据表明外固定架比内固定的愈合时间延长,畸形愈合和骨不连发生率更高,但由于外固定架多用于严重损伤的患者(高分度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所以难以对这两组进行直接的比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X线透视导航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在 X线透视导航下使用 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同时,对依据导航特性设计的新型 Gamma-3和以往使用的 Gamma-AP内固定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导航下行 Gamma钉植入( 40例使用 Gamma-AP,26例使用 Gamma-3),由同一 观察者记录各种术中数据.结果 Gamma-3治疗组较 Gamma-AP组手术时间短(平均 32min), 切口小(平均 5cm),操作中 X线照射时间短( 7min),且拉力螺钉位置好(顶轴距 17.9mm) .结论使用导航系统微创置入 Gamma钉不仅进针方向精确,拉力螺钉位置好,切口小,而且还可以减少术者的 X线暴露时间.由于 Gamma-3依据导航特性设计,其效果优于 Gamma-AP系统 .

    作者:邓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和置钉精确性.方法总结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下置入的 159枚颈椎 (C2-7)椎弓根螺钉,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 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同时总结 X线透视引导下 145枚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性,并与 CT三维导航引导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中 20例患者进行术中导航操作时间和精确性的监测.结果 CT三维导航系统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 97.5% , X线透视引导组螺钉置入满意率为 91.7%,两组满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导航组位置不满意的 4枚螺钉均发生于早期病例,导航系统使用熟练后未再出现置钉不满意病例 .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中工具注册和参考点照合时间平均 3.5min( 2~ 8min),位置误差率平均 0.31mm( 0.12~ 0.56mm,导航仪自动计算).每枚椎弓根螺钉定位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 2min( 1~ 3.5min).术中只需进行 2次 C型臂 X线机透视印证螺钉定位针和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论采用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是可行的,与 X线透视引导相比,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安全性.

    作者:刘亚军;田伟;刘波;李勤;胡临;李志宇;袁强;孙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与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和髂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2年 1月~ 2004年 1月,对 49例四肢骨缺损患者采用带血管腓骨( 33例)和带血管髂骨( 16例)移植治疗 .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移植骨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专题讨论会制定的 关于同种及带血管移植的放射学评价方法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 12年,带血管腓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2.7%,移植腓骨愈合时间平均为 16.8周,治愈率为 87.9%.带血管髂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8%,移植髂骨愈合时间平均 15.2周,治愈率为 93.8%.两 组骨愈合时间和患肢功能恢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用于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和桡骨远端缺损,而带血管髂骨修复上肢骨缺损效果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X线透视导航下动力髋(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 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动力髋 (髁 )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连接在标准动力髋 (髁 )器械上的适配器, X线透视导航辅助完成术中松质骨拉力螺钉在股骨颈通道内的入点选择及拉力螺钉的置入.结果 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手术时间平均为 48.8min, X线图像采集平均 3.4次.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肯定了 X线透视导航技术在动力髋 (髁 )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术中只需 1次 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使术者能实时监测,减少了 X线辐射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拉力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减小了手术创伤.

    作者:张忠;朱庆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本文旨在介绍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在术前计划、手术模拟和术中导航的应用,以及医用自动化机械臂的引入和手术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等.手术导航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因 此引入和发展医用自动化机械臂十分必要.我们简要地回顾了目前的医用机器人系统,同时 也介绍了在香港中文大学所发展的机械臂系统以及在手术中的应用.导航指引下远端置入髓 内钉的实验室测定显示机械臂的使用可以获得更好地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手术导航机械臂已 经广泛应用于远端髓内钉的置入,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髂骨螺钉、髋螺钉等骨科治疗中 .医用机械臂无疑将是计算机辅助手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

    作者:邓宁;吴伟坚;梁国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空心髋螺钉固定髋关节内股骨颈骨折的X线透视导航手术

    本文旨在介绍在 X线透视导航下空心髋螺钉固定髋关节内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 .发现 X线透视导航可优化螺钉的固定位置和减少髋关节内股骨颈骨折固定术中 X线的辐射.

    作者:罗永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