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张贵林;李楠;王满宜;张波
目的观察转基因神经干细胞(NSC)体外外源基因的表达及转基因后的分化.方法体外转基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系(SP-NSC),通过流式分选(FACS),比较转基因前、后及血清对NSC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比例的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传代后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转基因后GDNF表达至少能稳定到转基因后6周;转基因后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由转基因前(53.9±3.5)%提高到转基因后的(67.5±1.2)%,而血清组胶质细胞分化明显.结论SP-NSC转染GDNF后能稳定表达目的基因,转基因能显著增加后裔细胞中神经元比例,为转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高明勇;肖建德;郑启新;李振宇;闫洪印;郭小东;陈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三种不同脊髓机械性损伤对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挫伤、持续性占位、脊髓横断三种大鼠损伤模型,在伤后1、4、7 d观察损伤断面神经细胞凋亡现象.结果脊髓挫伤组:灰质三个时间组的凋亡指数波动明显,灰质中凋亡指数4d时高;白质中凋亡细胞除背侧束外腹侧束也存在;另外细胞凋亡以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为主.脊髓持续性占位损伤组:灰质、白质细胞凋亡指数在4 d和7 d组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质凋亡细胞在受压的背侧束、外侧束为主.脊髓横断损伤组:灰质、白质在三个时间组中均有大量凋亡细胞.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虽然存在主动死亡(细胞凋亡)方式,但凋亡在时间和部位上与损伤类型、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徐又佳;俞晨;李峰;冯一中;刘强;董启榕;郑祖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钢板与聚乙烯板互锁固定治疗累及髁部的股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2月28例累及髁部的股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AO分类法,均为C型骨折,其中C1型7例,C2型12例,C3型9例;应用AO股骨髁支撑钢板与高分子量聚乙烯板互锁固定,即在股骨外侧放置AO髁支撑钢板,内侧放置一块比钢板稍小的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根据骨折固定需要任意钻孔,用螺钉将外侧钢板与内侧对应的聚乙烯板互锁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结果28例患者术后随访8~42个月,平均20.8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4.8~14.0个月,平均6.5个月.按Kolmert等评价标准:优13例,良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达71.4%.结论互锁双板可同时发挥外侧钢板的支撑稳定作用和内侧聚乙烯板的内夹板样保护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整复、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聚乙烯板的大小、形状可根据术中需要灵活选择与塑形,临床应用操作方便.互锁双板固定设计理念先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固定效果可靠,临床应用方便,为临床治疗累及髁部的股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作者:任高宏;林昂如;裴国献;王钢;胡罢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进行胎儿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的诱导分化,以有效获得表型正常的软骨组织工程功能细胞.方法从胎儿骨髓血中提取BMSCs,体外扩增培养3代,流式细胞仪鉴定胎儿BMSCs的纯度后,1.2×107个细胞与Cvtodex-3微载体充分混匀,放入含无血清完全培养基的高截面纵横比容器(HARV,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的一种)中诱导培养,7、14 d取材,用RT-PCR检测细胞内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同时以培养瓶诱导培养作为对照.结果HARV诱导培养组在培养7、14 d检测出细胞内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而培养瓶诱导培养组则未检出.结论HARV诱导培养具有使胎儿BMSCs向软骨细胞转化的能力.
作者:安荣泽;李仁波;廖文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1987年1月~2004年12月,根据9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行髋臼的复位与内固定,同时处理合并症.结果所有患者获4个月~3年随访,平均10.9个月.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标准:达到解剖复位54例,满意复位30例,不满意复位12例.髋关节功能依据D'Aubingne-postel评分标准:优42例,良35例,可11例,差8例,优良率为80.2%.结论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益民;焦提芳;刘娟;刘在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关于移位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争论使许多文献问世,在争论中,少数的研究报告了患者及创伤的类型与治疗结果间的关系.那些报告中的与治疗结果不良的有关因素包括工伤赔偿情况、BOhler角小于0°的骨折、男性患者、重体力劳动职业、双侧跟骨骨折及Sander'sⅣ型骨折.
作者:Beate P. Hanson;Mohit Bhandari;陈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某些复合类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2003年10月,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6例复合类型髋臼骨折,对患者的功能结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有完整随访结果者40例,平均随访40.4个月,40例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1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5%.结论髋臼骨折中,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有些T形骨折可以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完成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手术中能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功能良好.经单一入路完成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朱仕文;王满宜;吴新宝;曹奇勇;吴宏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股骨动力髁螺钉(DCS)在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提高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1999年9月~2003年11月间共收治老年人股骨转子下骨折103例,其中AO分类为31 A3型的18例用DCS治疗.结果18例均获得15~36个月的随访,满意率100%.有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与健侧相比丢失10°~20°,无髋内翻、髋外翻病例发生.结论DCS是老年人股骨转子下31 A3型骨折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其治疗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该部骨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且价格低廉,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汪金荣;卢海霖;杨新文;杨树森;何家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盆后环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3月~2003年8月,对骨盆骨折且有完整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资料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例患者中,9例X线片漏诊或可疑,经三维CT检查后修正诊断.对于骶髂关节部分及前后分离、骶髂关节内碎骨、骶髂关节髂骨唇或骶骨唇骨折、骶骨骨折及复杂粉碎性的骨盆后环骨折,三维CT较X线片有明显的优势,能多层次清晰显示骨盆后环的骨折形态.结论三维CT检查对骨盆后环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党洪胜;夏进冬;裴福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索一种促进足踝部游离植皮加速生长快速愈合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封闭式恒定负压吸引治疗技术,在足踝部大面积返植皮、游离植皮间断缝合固定后,表面覆盖一层凡士林网眼纱布,用孔径为400μm的医用无菌泡沫海绵,贴覆在植皮的网眼纱布上,在海绵上放置负压吸引管罩,将伤口、负压吸引管罩和海绵封闭,在密封下利用自制的恒定负压辅助治疗仪,治疗时恒定负压保持在125mmHg,启动5min停2min,反复循环负压吸引,共治疗足踝部返植皮、游离植皮17例.结果返植皮、游离植皮术后5~8 d全部成活,创面愈合.结论封闭式恒定负压吸引治疗技术,是一种促进足踝部游离植皮加速生长快速愈合的新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曲家富;高建华;孙洋;曹立海;王志伟;刘志权;杜晓健;李绍光;彭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2005年2月应用LISS治疗63例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其中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9例,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34例,手术均严格按照LISS操作程序进行.术后4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月随访一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5个月(6~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需石膏外固定,第1天始渐进膝关节主、被动功能训练,完全负重时间为14.3周(11~17周).A、C型骨折术后4周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分别为113°(90°~140°)和101°(60°~130°).X线所见:52例(82.5%)于术后3周左右可见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1周(10~14周),63例中57例术后骨折对线满意,6例出现成角畸形,其中4例在矢状面上成角10°,2例在冠状面上成角9°.全组无感染、延迟愈合、断钉、断钢板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30~60 min),切口长度平均为5.5 cm(4~6 cm).按照HSS评分:优47例(74.6%)、良14例(22.2%)、可2例(3.2%).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该法确系膝关节周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佳疗法之一.
作者:刘皤;茹江英;顾永强;严勋;施红光;王友华;曹毅;赵剑;陈向东;朱鸣镝;祝勇;王洪;曹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和评估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在多节段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1年6月~2004年10月共有12例多节段颈椎损伤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同时采用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融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10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失效,颈椎生理弯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结论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可以使固定节段得到即刻高度的稳定,解决了以往多节段颈椎损伤重建的难题,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作者:陈孜;肖光第;汤押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3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成形术45例49膝(41例单侧,4例双侧),其中完全型32膝,不完全型17膝.常规关节镜检查,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状况,实施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44膝(其中3膝同时做半月板缝合术)、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5膝.术后早期开始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练习.结果本组45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并发症.40例获1年8个月~5年7个月(平均3年3个月)的随访.根据Lysholm-Ⅱ评分系统做术前及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定,术前评分平均55分(40~71分),随访时评分平均88分(60~100分),优良率为85.3%.结论膝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好方法之一,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大限度保存半月板结构和功能.配合正规的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鲁英;李强;任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963年Buehler报告镍钛合金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效应后,在医学界倍受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镍钛记忆合金(Nitinol)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生物力学的观点分析,骨质的生长和吸收与应力有关,不同部位骨折的愈合对应力/应变的要求不一样,国内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其研制的Nitinol骨科器械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我国Nitinol器械在手外科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实践表明,疗效满意.本文综述了Nitinol骨科器械的基础研究及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覃励明;徐永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使用PFN治疗股骨转子及其周围骨折患者185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8~18个月,无切口及骨髓感染病例,平均6个月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结论PFN是一种侵袭性较小、方法简便的治疗转子及其周围骨折的新技术.
作者:章暐;邹剑;罗从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2002~2003年对43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拉力螺钉、克氏针固定及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9个月,平均11.5个月.24例手术患者中优11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9.2%;19例非手术患者中优6例,良7例,可6例,优良率为68.4%;手术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片示无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发生.结论对Neer分型中Ⅰ型和Ⅱ型中部分患者应采用非手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而Ⅲ、Ⅳ型应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主要采用解剖钢板固定.拉力螺钉、克氏针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手术中不宜过多使用.
作者:张亚非;庞贵根;张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自1989年4月~1999年3月我院共对232例253髋施行了初次THR.获得随访121例135髋,平均随访9.6年(5.5~15.5年).手术时患者年龄平均59.5岁(24~93岁).结果获得随访的135髋存留120髋,其假体存留率为88.9%(120/135),术前Harris评分为67分,术后9.6年评分为86分,其优良率为82.9%(112/135).10髋因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术,总体松动率为7.4%(10/135);2例发生股骨柄和臼杯同时松动,股骨柄的松动率为5.9%(8/135),臼杯的松动率为2.9%(4/135),另有4髋因其它原因翻修,1髋因术后发生感染,取出假体后未再植入假体.股骨柄和臼杯周围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为25.9%(35/135)和17.8%(24/135).股骨柄平均下沉2.1 mm(0~7 mm).结论THR术后中远期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X线片示假体周围骨溶解和股骨假体下沉率远高于假体翻修率,患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仍必须密切进行观察.
作者:郭艾;王志义;李强;吴杰;罗先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髋关节腔穿刺减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41例股骨颈骨折的青壮年患者,均给予早期髋关节穿刺减压、闭合复位三枚AO钛合金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维持髋关节屈曲30°,膝关节屈曲30°,外展10°及旋转中立位牵引.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3.3个月,其中3例骨折不愈合,5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按Harris评分标准:优23例,良14例,髋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0.2%.结论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应用早期髋关节减压、坚强内固定及术后牵引以增加内固定稳定性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作者:侯振海;史毅斌;施建国;刘志荣;龚清;夏俊杰;姚军;黄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导航骨科手术(CAOS)及医用机器人技术在创伤骨科应用中的主要进展、当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对策,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简要介绍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在计算机辅助导航骨科手术及医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当前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所应用的医学图象导引系统已经由使用单一的C型臂、CT等传统影像设备向应用三维C型臂、多模态图像处理系统等新型影像设备转变,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导航系统将有可能成为导航手术的主流.医用机器人已经在自动化程度和人机交互模式方面,有了长足进展,摆脱了原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模式.医学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导航和机器人外科,只有在不断完善光学定位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其它定位方法的研究,才能够提高定位精度;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开放式结构设计,使不同导航系统的注册软件能够互相兼容,手术器械能够通用,降低设备成本.骨科医生要正确认识计算机辅助导航骨科手术及医用机器人技术,在充分了解CAOS的技术特点、基本原理、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对要实施的手术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展CAOS手术.目前,迫切需要建立CAOS技术标准、临床适应证和手术操作规范,进行CAOS产品之间的技术比较和评估,便于医生选择合适的CAOS产品.伴随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手术室、智能化微创导航手术系统、医用机器人辅助的远程医疗将有可能成为未来CAOS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者:王满宜;王军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后骨段滑移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为骨缺损的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16例大段胫骨缺损(4~13 cm,平均6cm)患者,于胫骨干骺端微创骨膜下横断截骨,术后10d开始延长,延长速度为1 mm/d,每4 h转动延长杆上六边形螺栓1次.每位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感染和/或软组织缺损,具备手术条件时,一期或二期行皮瓣转移,消灭创面.或清创后仅用无菌敷料敷盖创口,定期换药.结果全部病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骨缺损均获骨性愈合,延长间隙成骨良好,骨感染得到控制及消灭,伴随着骨端靠拢,创面逐渐缩小并消失.无一例发生创伤以外的神经、血管损伤症状.骨缺损愈合时间180~320 d,平均240 d.骨延长率为原骨长度的10%~30%,平均15%.结论微创骨膜下横断截骨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降低手术条件,简化手术操作,而延长间隙成骨的质量和皮质截骨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张敬东;吴其常;卞传华;林延军;崔海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